|3年巨亏20亿,叮当快药“流血上市”靠谱吗?
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唐亚华
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从医药O2O大军中杀出来的佼佼者叮当快药要上市了 。
6月22日 , 医药新零售平台“叮当快药”所属公司“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 正式冲击IPO 。
招股书显示 , 2018年至2021年一季度 , 叮当快药累计亏损额高达20.64亿元 。 “28分钟送药上门”的服务是好 , 但高昂的开店成本、履约成本、推广宣传成本 , 透露出这不是一门能轻松赚钱的生意 。
近年来 , 叮当快药配齐了药、医、慢病管理三大板块 , 不再鼓吹医、药、险生态闭环 , 转而讲起了数字药房的故事 。 事实上 , 如今的连锁药房都在谋求转型 , 自建线上平台还是接入第三方是一个分叉路口 。 叮当快药所探索的线上线下一体数字药房正好为行业打个样 。
对叮当快药来说 , 其优势是有体量庞大的线下药房 , 背后有仁和集团的药企基因 , 如果跑通数字药房的商业模型 , 将会是医药新零售领域的领头羊 。 但目前 , 它还陷在成本高昂、流量来源不足、处方流转承接方面的挑战 。
如果此次顺利登陆港股 , 叮当快药将和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三巨头同台竞技 , 医药电商战火将再次升级 。
三年亏损20亿 , 送药上门是个苦生意
招股书显示 , 叮当快药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分别为5.85亿元、12.76亿元、22.29亿元、7.8亿元 , 2020年叮当快药营收增速为74.69% , 相比2019年的118.12%有所下降 ,但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 , 这一数字进一步下降为56% 。
叮当快药的收入主要來自两大部分: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市场推广服务、上架费及其他收入 。 其中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包括线上直销、业务分销及线下渠道产生的收入 , 这块占总收入的95% 。 招股书指出 , 过去几年收入增加得益于品牌建设投入增加 , 以及智慧药房网络的扩大 。
文章图片
图2/5
制图 / 深燃
收入及增速尚可 , 但净利润不容乐观 。
【|3年巨亏20亿,叮当快药“流血上市”靠谱吗?】2018年、2019年、2020年叮当快药分别亏损1.03亿元、2.74亿元、9.2亿元 , 2021年第一季度亏损7.67亿元 , 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为3297万元 。 三年多累计亏损额高达20.64亿元 。
文章图片
图3/5
制图 / 深燃
不少人好奇 , 叮当快药的钱花在了哪里?
招股书显示 , 在叮当快药的费用中 , 履约开支和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占了公司收入最大的比例 。
具体来看 , 公司的履约开支包括物流及仓储服务费用 , 在过去三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占叮当快药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7%、15.7%、12.7%、12.4% 。
除此之外 , 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也是一大烧钱主力 。 叮当快药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以及2021年一季度的推广营销费用分别为1.4亿元、2.79亿元、4.4亿元及1.75亿元 , 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24.1%、21.8%、19.8%、22.5% 。 另外 , 研发成本占比分别为5.4%、4.1%、3.7%、2.5%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叮当快药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一季度毛利润分别为2.4亿元、4.7亿元、7.66亿元、2.37亿元 , 相应毛利率为41.1%、36.8%、34.4%及30.4% 。
叮当快药解释称 , 毛利率下降是由于成本增长率高于收入增长率 , 而这一增长又是由于以下三个动作:线下药房扩张、营销推广增加、收购药房网 。
2020年底 , 叮当快药累计花费2.18亿元 , 收购了药房网52%的股权 。 药房网成立于2001年 , 主要从事线上线下药品及医疗产品零售业务 , 药房网也通过其DTP药房提供新专科药物 。
短期来看 , 业务收购带给了叮当快药一定的亏损 , 但长期来看 , 线下药房扩张、成本偏高或许是其亏损的重要原因 。
京东健康2020年总收入为193.8亿元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盈利7.5亿元 , 而叮当快药两种统计口径下都是亏损 。 相比较之下 , 叮当快药的财务数据不算突出 。
精心策划的上市?
最近 , 叮当快药的动作不少 。 先是6月8日 , 叮当快药获得新的资金注入 , 投资额达2.2亿美元 , 投资方包括TPG亚洲基金、兰馨亚洲、璞林资本、盈科资本等 。
而就在不久前 , 叮当快药刚刚经历了一次内部大调整 , 股东和高管发生了大变更 。
公开资料显示 , 2021年5月20日 , 叮当快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 , 泰康人寿等18名机构股东集体退出 , 徐军、俞雷、罗萌、于庆龙、冯钢等11名董事/监事从主要人员中退出 , 其中 , 俞雷此前担任的职务为叮当快药CEO , 冯钢为东南事业部总经理 , 其他人员则主要为机构股东代表 。 不仅如此 , 叮当快药的注册资本从2020年12月9947.6815万变更为5294.12万元 , 几乎减半 。
令人惊讶的是 , 在退出的18家股东中 , 北京中关村龙门基金投资中心、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祺瓴股权投资中心、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是2020年底新进的股东 , 仅不到6个月时间就选择退出 , 原因未知 。
有媒体指出这是为上市计划做组织架构调整 , 而《财经》报道称 , 叮当快药可能因为业绩没有达到预期和现金流出现了问题 。 这些猜测均未得到叮当快药方面的证实 。
从招股书可以看到 , 叮当快药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杨文龙直接或间接持有叮当快药53.23%股权 , 招银国际合计持股7.28% , TPG Capital持股6.34% , 软银合计持股5.96% 。 另外 , 泰康人寿保险、中金公司、OrbiMed奥博资本、海尔集团旗下基金分别持股2.06%、1.97%、1.27%、1.03% 。
文章图片
图4/5
59岁的杨文龙有着多重身份 , 自2001年7月起就担任仁和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 叮当快药是杨文龙的二次创业 。 2015年 , 叮当快药打出了响亮的口号:“28分钟送药上门” 。 单是拼速度 , 叮当快药就打败了众多对手 。 为了保证服务 , 叮当快药开始自建药房 , 逐步完善药房网络 。
从业务来看 , 叮当快药主要包括快药、在线诊疗、慢性病与健康管理三大板块 。 快药指的是药品配送服务 , 叮当健康在国内14个城市建立了302家智慧药房;在线诊疗业务背后 , 平台有16名全职医生、58名兼职医生、800多名外部合作医生、397名药剂师;慢病管理包括用药与剂量指导、复诊提醒、处方续签 , 健康状况信息反馈及医疗知识管理 。
值得注意的是 , 2020年 , 叮当快药声称要打造医+药+检+险的生态链条 , 新增快速检测和保险业务 , 2021年6月 , 叮当快药完成2.2亿美元的战略融资 , 但“医+药+检+险”闭环却变成了“医+药+险” 。 此次提交招股书 , 叮当快药再次对自己的业务进行了重组 , 变成了“药+医+慢病管理” 。
这也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三大标配 , 这三块业务都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 在资本市场有故事可讲 , 微医、平安好医生等走的都是这样的路径 。
种种迹象表明 , 不管是融资 , 还是公司股权与人员变动 , 抑或是重新归置三条业务线 , 都是叮当快药团队精心为上市做的准备 。
数字药房的故事靠谱吗?
从O2O到医药新零售 , 互联网公司从来不缺故事 。 如今的叮当快药 , 还有新故事 , 那就是正在打造的数字药房 , 也叫智慧药房 。
近年来 , 国家大力推进处方药流转 , 药店作为承接方 , 能够在这样的政策红利下 , 切到处方药市场这块蛋糕 , 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
医院处方外流 , 有三个承接方 , 传统药房、数字药房、医药电商 。 对于传统药房而言 , 转型方向有两个 , 一是自建互联网平台 , 二是接入京东、美团、阿里等平台 。
在互联网医疗行业资深分析师陈乔姗看来:“药店是医疗形态中离患者距离最近的 , 它能够通过服务提高用户粘性、复购率、销售额 。 叮当快药既有线下药店 , 也有线上平台 , 可以给国内其他连锁药店的数字化转型打个样 , 如果它未来的盈利率、客单价、订单量、药品及健康管理服务都能取得突破 , 它就能成为转型的领头羊 , 大家可能都会朝着这个方向来走 。 ”
文章图片
图5/5
当然了 , 数字药房如果真的做好 , 前景不容小觑 。
“数字药房的重点是精准营销 , 它通过数字化的管理精准掌握客户的需求 , 比如根据用户偏好和需求 , 定期推送优惠券 , 或设置58元免运费 , 强行提高客单价 , 做各种用户拉新促销活动 。 其实就是把互联网的玩法运用到了传统行业里 , 有数字化的触达手段 , 营销会更精准 , 借此降低运营成本 , 降低压货率 , 能够解决实体药店经营里的大问题 。 ”陈乔姗解释 。
如果叮当快药在这一模型上能做到最优 , 不仅自己盈利能力加强 , 还能赋能传统药店 , 输出解决方案 。
目前 , 市场对叮当快药的一大疑问在于 , 其商业模式是否真的跑得通?因为即便他们已经承担了高昂的履约成本 , 公司亏损严重 , 网络平台上仍然有人在吐槽药品无法准时送达 , 可见成本和体验难以兼顾 。
御湘湖国际健康城信息中心总经理、互联网医疗专家曲晓良对深燃说:“对叮当快药来说 , 目前市场上的流量基本已经被瓜分了 , 流量获取是最大的问题 。 另外 , 他们的专科医疗服务延伸欠缺 , 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可控产业链 , 单纯靠感冒、发烧等即时用药不足以承担公司的后续发展 。 ”
他指出 , 叮当快药下一步的机会是与药企合作锁定非医保用药 , 不过这需要很强的医生、医院运营能力 , 承接处方外流同样需要医生资源 , 叮当快药的优势在药品端 , 未来的挑战可能在医院和医生端 。
叮当快药奔跑了6年 , 往前看 , 公司版图一直在扩大 , 往后看 , 医药新零售走向了更大的市场 。 已上市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已是港股互联网医疗三巨头 。 4月 , 微医刚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 目前还未有进一步进展 , 如今叮当快药冲击IPO , 港股的医疗战事即将上演 。
推荐阅读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IT|新款保时捷911 Turbo将搭载48V轻混,计划2023年发布
- 海康威视|智能家居战场又添一员,海康威视分拆萤石网络上市,半年营收20亿 | IPO见闻
- 最新消息|年终奖计税优惠政策将延续至2023年底
- IT|劳斯莱斯首款纯电车型Spectre EV谍照曝光 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交付
- IT|电动卡车公司Rivian宣布推迟大容量动力电池车型至2023年交付
- Intel|英特尔ARC Battlemage高端游戏显卡有望2023年中到来
- 汽车|李彦宏:首款汽车机器人2022年亮相,集度2023年量产
- 创造者|李彦宏:首款汽车机器人2022年亮相,集度2023年量产
- 危卓|李彦宏:集度首款汽车机器人2023年量产,有L4自动驾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