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杲|攻克“世界数学难题”

年仅26岁的青年数学家陈杲 , 攻克了一道复微分几何领域的世界难题 , 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
【陈杲|攻克“世界数学难题”】2021年2月26日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陈杲完成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 , 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 。 《数学新进展》是国际数学界最权威的期刊之一 , 与《美国数学会杂志》《数学学报》《数学年刊》并列为世界四大顶尖数学期刊 。 目前 , 他的论文已经引发国际数学界的关注 , 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人第一时间引用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这样一位少年天才 , 还有一位同样“硬核”的双胞胎姐姐陈杳 。 陈杳16岁考入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 , 20岁获得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
姐弟俩的成功 , 也让很多人将目光转向他们背后的家庭教育 。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 , 才能培养出这样一对优秀的天才儿女?其实 , 姐弟俩在成长过程中 , 得益于父亲陈钱林的引导良多 。
家里的欢声笑语 , 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
陈钱林早年曾在农村学校任教 , 后进入温州瑞安教育局任职 , 2001年起担任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校长 。 此后 , 他先后进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和广东佛山的碧桂园实验学校任校长 , 曾获“长三角第七届最具影响力校长”称号 , 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
1994年 , 陈钱林的妻子生了一对龙凤胎 , 他为孩子们取名字 , 女儿取名“杳” , 寓意深远和含蓄;儿子取名“杲” , 寓意阳光和自信 。
两个孩子学会走路后 , 特别喜欢玩水、玩沙 , 有时玩得满头大汗还乐此不疲 。 陈钱林书房的一角地面 , 有个0.5米宽、0.9米长的台阶 。 陈钱林一直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 因为他发现陈杳和陈杲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台阶 , 常常躺在上面玩 。 在他看来 , 孩子的幸福感 , 就是与这些大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联系在一起的 。
诗词让人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 给孩子们打开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感悟幸福的大门 。 两个孩子小时 , 陈钱林常即时即景作些诗助兴 。 两个孩子小时很喜欢爸爸的这些“自家的诗” 。
两个孩子十多岁时 , 陈钱林常带他们坐火车出去旅行 , 在火车上常一起作诗 。 一次 , 陈钱林与陈杲坐车经过青田 , 他们一起推敲了一首诗:“青山云戏云 , 碧江浪追浪 。 长龙逛高架 , 秀才回家乡 。 ”2008年 , 陈钱林陪陈杲到中科大参加复试 , 回来时 , 正遇“海鸥”台风影响温州 。 陈杲即席写诗发给姐姐陈杳:“雨作矿泉水 , 风乃蒲扇吹 。 海鸥何所惧?到底谁怕谁!”一会儿 , 陈杳回信息:“微风送君归 , 细雨迎车随 。 得知状元来 , 海鸥展翅飞 。 小扇驱尘退 , 斜丝接天醉 。 天涯心同喜 , 徘徊盼君回 。 ”
诗言志 , 也激情 , 一家人一唱一和 , 诗意童年 , 带给孩子的幸福感是极其美妙的 。
不跟风 , 好父母要做学校做不了的事
陈杲两岁多时 , 就对数字特别敏感 , 如对书本的页码、自行车的车牌、门牌、电话号码等 , 总是奶声奶气地讲一遍又一遍 。 这些平淡的小事被陈钱林敏锐捕捉 , 他意识到陈杲对数字的敏感 。
陈钱林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陈杲对数学的深入学习 。 一方面是强化数学兴趣 , 一方面是排除干扰 。 陈钱林总觉得 , 如果什么都想学得拔尖 , 看似得到很多 , 实际上可能失去更要紧的东西 。 他就让儿子放弃一些学习项目 , 如艺术学习和书写训练等 。
基于对儿子从小培养的自学能力有信心 , 也为了能让儿子在更有挑战的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 , 和上小学的陈杲商量后 , 陈钱林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跳级 , 并向老师申请有选择性地完成家庭作业 , 省下时间用于自学教材 。 他经常引导两个孩子围绕某一个主题 , 或去书店找书 , 或上网浏览 , 或是请教老师 。 每当教材中有感兴趣的内容 , 两个孩子也总是以拓展学习的方式 , 进行系统了解 。
渐渐地 , 两个孩子的自主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 初三时 , 陈杲迷上奥数 , 到书店找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奥数书自学 , 居然获得浙江省一等奖 , 他因此被百年名校瑞安中学提前录取 。
陈钱林本来以为 , 具有数学天赋的儿子 , 会在奥数这条路上披荆斩棘 。 但是到了高中 , 陳杲却突然对奥数打不起劲 , 觉得没意思了 。 陈钱林选择尊重儿子的感觉 。 放弃奥数后 , 陈杲反而有了更多自由时间 , 用于自学其他课程 。 高二结束后参加高考 , 凭着优异的成绩 , 14岁的陈杲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 。 进入大学 , 陈杲选择了微分几何专业 , 在打给父亲的电话中 , 他曾兴奋地说“数学是一门艺术” , 足见他对数学的喜爱 。
在就读中科大少年班期间 , 陈杲在数学上的天赋展露无遗 , 他还获得了全球华人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的奖项 。 18岁时 , 他以数学系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
读博期间 , 陈杲和导师陈秀雄合作解决了1977年霍金提出的“引力瞬子”问题 。 此时他的研究方向已经高度集中在负微分几何领域的几个核心问题上 。 2017年 , 在唐纳森等人的推荐下 , 陈杲获得了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的机会 。
“从兴趣出发” , 让陈杲在纷繁复杂的选择面前 , 始终听从自己的内心 。
立志教育 , 把孩子引向崇高
自律和立志 , 是不可忽略的两把成长“金钥匙” 。 自律的作息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 也是陈杲日后走上“自主学习”之路的重要保障 。 与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同样重要的 , 还有引导孩子立志 。 在陈钱林看来 , 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 , 学习成绩迅速滑坡 , 大多数不是智力问题 , 而是精神世界不强大 , 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 。 因此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 培养积极向上的内心精神世界 。
姐弟俩13岁那年 , 中国工程院钟山院士到瑞安来 。 陈钱林试着与他联系 , 为孩子们赢得与院士交谈1个小时的机会 。 孩子们看到院士 , 眼睛都闪着光芒 , 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 。 事后 , 陈杲说“一定要学好科学” , 陈杳说“也要当科学家” 。
2019年 , 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学术界 , 25岁的陈杲成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一名助理教授 , 兼任博士生导师 , 还指导了3名博士生 。 到目前为止 , 陈杲已经在世界级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篇 。
陈杲二十出头就在国际学术圈崭露头角 , 在拿到海外名校教职后 , 做出了回国内母校任教的抉择 , 担任中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 。 赴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名校讲学时 , 他直说自己在“做梦”“追梦” 。
陈钱林有一句教育名言:“教育 , 要让孩子做梦 , 帮助孩子追梦 , 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圆梦 。 ”
依江宁(摘自《恋爱婚姻家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