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马永强:兼大爱于天下,谋人生之大格局

每经采访人员:梁宏亮 每经编辑:官远星
德国诗人歌德认为:复式记账是人类智慧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 悠长的社会生产史孕育了会计学 , 这门基于实践的计量技术 , 它匡正了我们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认知 , 改造着我们创造财富的客观实践 。
到了技术飞速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今天 , 会计学记录价值、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使命又被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 。 新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学科 , 迎来了自我进化的关键时期 。
今夏高考季 ,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商学院(以下简称NBD)推出重磅策划——致未来“经”英 , 走进云集“财会审”领域翘楚精英的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 院长马永强向我们介绍了会计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实践 。
会计学的“变”与“不变”
NBD:《教育大变局》一书把人类出现之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命划分为两次教育革命 。 我们都知道 , 会计学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 也在促进会计学科不断自我优化和变革 。
那么 , 从会计学科建设以及操作实务上来看 , 会计学应该“变”的是什么?应该“不变”的是什么?
马永强:首先讲“变”的方面 。 近年来 , 人工智能技术和“财务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的出现 , 迫使会计业务和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现象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速 , 新技术的应用为会计与管理带来了新的需求 , 对会计信息、会计技术、会计职能甚至是会计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
这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会计信息的生成与加工更加追求及时性和实时性 , 从最初的算盘、计算器、计算机再到现在的人工智能 , 每一次工具的进步都会极大地提升会计工作效率 , 同时也让会计从业者的功能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二是会计从业者们不再需要从事繁重、重复的核算业务 , 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高层面的工作 , 这也迫使会计从业者必须进行能力升级以及岗位转型;三是会计从业者功能定位的改变将直接影响会计人才培养的能力框架的改变 , 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在于财务、技术和信息科学三种知识的交叉融合 。
我们学院目前人才培养的宗旨就在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 , 集会计财务、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专业能力为一身 , 同时具备战略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商界领导者 。
会计学“不变”的方面在于会计背后的逻辑和会计的基本功能是不变的 。 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 会计是目前唯一能够系统反映一个微观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系统 , 其背后是一套严谨的“专业算法” 。
如果你不懂会计 , 即使人工智能直接为你生成一套财务报表 , 你仍然无法看懂这些信息及其背后的商业逻辑 , 更谈不上有效利用 。 因此 , 经济越发展 , 会计越重要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一定会为高素质复合型财会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
NBD:从人才培养角度看 , 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课程深度融入西财会计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 , 是西财会计学院应对“变”的一项重要举措 。 那么 , 实现财务、技术与信息学科转型融合的关键是什么?
马永强:有以下四个关键点 。 首先 , 改变理念是前提 。 在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 , 不能再沿用过去的培养理念 , 如果仅仅教授会计类相关的专业课程而忽略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 我们应该认识到科技带来的改变以及积极面对这些改变 , 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其次 , 师资保障是基础 。 我们学院现有全职海归博士30名 , 其中有数名毕业于美国罗格斯大学会计信息系统(AIS)专业 , 这批博士既懂会计与财务 , 又懂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 , 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稀缺资源 。 此外 , 在统计、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教授方面 , 我们和学校统计学院、经济数学学院、经济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的师资共同合作 , 共同开发适应新技术背景下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 。
再次 , 课程建设是载体 。 一方面通过学院内部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开发一系列跨学科课程 , 诸如《大数据与会计分析》《大数据与智能财务决策》以及《大数据审计》 , 另一方面 , 协同我校经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数学学院、统计学院等学院共享师资 , 承担《程序设计与Python应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最优化理论与信息论》、《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授课 。 为我们的学生量身定做开发《机器学习的数学基础》《大数据分析与会计决策》等跨学科课程 。
最后 , 应用场景开发是保障 。 学院已与长虹虹信、浪潮、甲骨文、新道、中诚信等信息科技企业合作建立“智能财务与大数据研究院”、校企合作开发《IT审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会计信息化与财务共享》等前沿课程与实践基地 , 同时借助这些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及信息化等方面的实践优势 , 建立更多与实务相结合的应用场景 , 持续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 。
【会计学|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马永强:兼大爱于天下,谋人生之大格局】会计也需要人文气质
NBD:不管是实务操作还是课程教育上 , 您曾多次强调过“会计数据背后的逻辑”的重要性 。 我们怎样理解这种“逻辑”?如何应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实际问题?
马永强:正如之前所说的 , 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 会计是目前唯一能够系统反映一个微观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系统 , 其背后是一套严谨的“专业算法” 。
牢牢掌握会计专业的知识以及专业的算法 , 才能够看透数据背后的业务逻辑和商业逻辑 , 才能够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提供基础保障 。 数据经济时代微观主体商业模式越来越复杂 , 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强 , 就越需要基于会计这种专业算法和专业判断 , 整合企业内外宏微观纷繁复杂海量数据迅速提炼出主体的商业逻辑 , 为价值创造决策敏捷提供有用信息 。
如果你不懂会计 , 即使人工智能直接为你生成一套财务报表 , 你仍然无法看懂这些信息及其背后的商业逻辑 , 更谈不上有效利用和创造价值 。
NBD:您多次提到 , 大学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有两个——能力境界和价值观境界 。 您也多次谈到 , 会计虽然是一门和数字、和逻辑打交道的学科 , 但也需要“人文气质” 。 我们应怎样理解这两种境界 , 以及会计学的“人文气质”?
马永强:在能力境界方面 ,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 , 未来的人才需求变化的特点是变化快以及不确定性高 , 大学教育无法准备预判未来人才需求 , 因此 , 学生在结束了大学教育之后走出社会还需要继续学习去适应各种变化 ,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 。
与此同时 , 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 , 学生可以提出个性化需求与个性化定制 , 同时“门槛”成为关键 , 如果门槛知识过难 , 即使有教育资源也很难通过自学学懂学会 。
我们认为 , 现代大学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破门槛 , 即重视基础知识教育、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传授、尽早学习有门槛的知识 。 只有做好这三点 , 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变化 , 有能力去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 , 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人才培养最高的“能力境界” 。
会计 , 也需要人文气质 。 我们知道 , 源于“权责发生制”等一系列会计原则 , 会计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中 , 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观判断的空间 , 这就要求会计的从业者除了有专业知识 ,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判断能力与人文素养 。
无独有偶 , 中华人文的至圣孔子曾说,“会计当而已矣 。 ”“当”即适当 , 执此念 , 深思慎行 , 从业者应不偏不倚 , 求学者当不急不躁 。 现实中但凡玩忽职守、舞弊造假乃至铤而走险者 , 便是“失当” , 其纵是制度之失 , 更是人心之沦丧、贪欲之炽热 。
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相生而伴 , 科学精神与人文气质交相辉映 , 才能使从业者悟人间之苦乐、兴亡之更替 , 才能避免工具理性 , 兼大爱于天下 , 谋人生之大格局 。
NBD:会计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角度 , 通过服务于经济实体最终实现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 。 从企业角度来看 , 在新的会计学发展趋势下 , 企业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作为一名会计学专家 , 您是否能为企业端应对会计实务“变局”提供一些建议?
马永强:正如之前所提到的 , 科技进步与技术更新极大地推动了会计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进程 , 会计从业者的岗位职能从“以核算为主”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利用” , 一步一步走向更高阶的能力框架要求 。
在财务管理模式方面 , 大数据技术提供给企业海量信息来源 , 企业往往需要站在更宏观的层面来做出最终的决策 。 在企业中 , 会计信息化与智能化将重构管理模式框架 , 尤其是财务共享、数字化经营、智能化财务等等的平台出现 , 加快了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 , 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
针对这些情况 , 对于企业端 , 个人有以下几个建议:首先 , 企业应该转变观念 , 看到大势 , 提升财会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其次 , 应加快财务人员与技术人员的“业财融合”;重构适应基于数据决策的企业信息系统迫在眉睫;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决策机制也应顺应新技术的变化 。
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