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 , 世界制造强国纷纷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 。 2016年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 希望企业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带来“两提升、三降低” , 即: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 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升、研制周期大幅度缩短、运营成本大幅度下降、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下降 。
“十三五”时期 ,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企业界的广泛共识 , 大量企业初步解决了传统制造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 实现从劳动力为主的重复生产制造逐步向自动化设备普遍参与的数字化生产制造转变 。 一是有效缓解了制造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解决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盲点”;三是打通了企业研发、生产、物流之间的信息孤岛;四是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 尤其是疫情期间 , 智能制造赋予了广大企业强大的生命力 , 率先实现复工复产 , 部分企业通过业务转型拓展 , 及时调整生产线加工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用品 , 解决了现实迫切需求 。
在智能制造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 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容易“虚化” , 过于超前网络化建设和部署 , 对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重视不够;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仍然较慢 , 资金不足、技术缺失影响了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智能制造人才供给水平无法满足下一步全国大规模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 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 “十四五”期间 , 实现制造业质量效益提升、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 仍然离不开智能制造这一关键手段 。
【方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一是要统一认识 , 强化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主攻方向 。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 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实现了企业数据采集、数据互联互通 , 提高了企业生产制造效率 , 并拓展了远程运维、定制化生产等新业态新模式 , 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 同时企业积累了大量数据 , 对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融合与深入推进 , 智能制造能够解决由于经验缺失导致的产品加工精度不高等传统问题 , 通过数据的积累 , 实现了产品加工精度的提升 , 同时 , 一批智能产品得以生产、面世 , 促进产品更加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 在“十四五”期间要更加重视智能制造的作用 , 要注意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 , 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制造业企业效率、实现价值链跃升的技术手段 , 持续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
二是要坚持制造业企业为主体实施智能制造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 , 制造业企业税率13% , 是金融业的2倍 , 是名副其实的利税大户 , 只有切实提高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 , 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 同时 , 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入应用 , 激发新的价值、新的增长点 。 在“十四五”期间 , 实施智能制造要避免“虚化” , 避免互联网代表一切 , 避免脱离制造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 要通过制造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 , 要推广解决制造业实际问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
三是要关注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智能制造 。
中小微企业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 但是中小微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 缺少资金支持、缺少技术支持 , 往往使中小微企业在智能制造面前望而却步 。 在“十四五”期间 , 实施智能制造要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难题 , 开发低成本简易化的智能装备、工业软件 , 只有广大中小微企业走向了数字化 , 才代表我国迈向智能社会 。
四是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智能制造水平 。
从智能制造的历程来看 , “十三五”期间大多数企业开展了单机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 , 智能制造在企业中逐步得以推广 。 在“十四五”期间 , 实施智能制造要围绕产业链现代化 , 重点推动若干条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实现整体智能化 , 提升产业链协同制造效率 , 要鼓励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加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技术渗透、网络渗透、数据渗透 , 龙头企业应协助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按照统一标准实施智能制造 , 并推动智能制造人才在产业链中有序流动 。
五是高等院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
当前 , 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应用基本解决了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 广大企业可以通过“无人工厂”摆脱对劳动用工的依赖 。 但是“无人工厂”不等于“零人工厂” , 企业需要的熟练机器人和数控机床操作、维修人员 , 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大幅度增加 , 也就是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 , 这些技术人员既要懂得制造技术 , 也要懂得信息技术 , 培养这些人才必须要依赖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 。 “十四五”期间 , 实施智能制造要抓紧智能制造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 鼓励高校开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 , 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设置课程 , 解决未来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 。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作者:□朱明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