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高中时 , 从电视里看到杨利伟上太空后种下“航天梦” , 长大后 , 在北京、香港求学收获专业知识 , “80后”王海啸最终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国际业务部 , 成为中国航天人的一员 。
6月22日至26日 , 王海啸作为青年航天人代表回到曾求学两年的香港 , 参加“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活动 , 他感慨回忆“在香港几年 , 除了专业知识 , 我最大的收获是透过香港看到了世界” 。
文章图片
6月24日下午 , 王海啸在香港理工大学航天科技交流沙龙活动上发言 。
“看到杨利伟出舱 , 我也想去宇宙看看”
“我与航天结缘 , 要从‘一粒种子’说起” , 埋下这颗种子的人 , 是很多“80后”“90后”心目中的航天英雄杨利伟 。
王海啸回忆 , 高三的一个午后 , 他和同学遛达到学校小卖部 , 小卖部电视里正播放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上太空后回到地球出舱的画面 , “我们很兴奋 , 我大喊了一句:我也想去宇宙看看!”
那是2003年10月 , 王海啸16岁 , “航天”就这样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 第二年高考 , 他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就是为了“离航天更近一些” 。 从北航毕业后 , 王海啸到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求学 。
2012年 , 王海啸加入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任地面系统总体设计师 , 从此踏上了航天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 成为了少年时期向往的“航天人”的一员 。
时隔十余年 , 2021年6月 , 王海啸作为青年航天人的代表之一 , 回到了曾经求学的香港 。
24日下午 , 在香港理工大学的航天科技交流沙龙现场 , 王海啸感慨回想 , “香港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城市 , 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 。 在香港的几年时间里 , 除了专业知识 , 我最大的收获是透过香港看到了世界 , 不断培养了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 。
【香港|航天青年说|航天国际化推动者王海啸:志合者 不以山海为远】
文章图片
6月24日下午 , 王海啸(右二)在香港理工大学参加航天科技交流沙龙活动 。
参与我国第一个遥感卫星出口项目
工作多年 , 参与的第一个航天项目仍历历在目 。 王海啸在2012年参与了我国第一个出口的遥感卫星——委内瑞拉遥感卫星项目 , “这样规模的项目 , 正常研制周期需要2年的时间 , 为了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 , 我们加班加点、三班倒 , 愣是将周期缩短了30% , 17个月就完成了系统交付” 。
那一次 , 他在委内瑞拉工作了将近半年时间 , 和热情奔放的南美同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系统交付时 , 我看见很多委内瑞拉同事眼中充盈着激动而骄傲的泪水 , 因为那颗星正是以他们的民族英雄——美兰达命名的” 。
这颗遥感卫星飞翔在委内瑞拉上空 , 对当地的国土资源普查、环保减灾、城市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 在这颗卫星发射四年前 , 委内瑞拉还发射了一颗同样由中国研制交付的通信卫星 。 这两颗卫星一起工作 , 不断改善着当地人民的生活 。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 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中国航天一员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 王海啸说 。
文章图片
6月22日至26日 , 王海啸作为青年航天人代表回到曾求学两年的香港 , 参加“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活动 。
见证国家航天国际化快速发展:已整星出口28颗
在参加工作的近十年间 , 王海啸见证了我国航天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 自从1990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 中国航天成为世界市场上重要的卫星发射服务提供商之一 。 2004年 , 中国航天人拿下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订单 , 中国卫星正式走出国门 。
至目前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实现整星出口28颗 , 出口宇航基础设施项目6个 。 来自中国的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卫星应用、航天基础设施、宇航单机部组件及元器件等宇航产品 , 走向巴基斯坦、俄罗斯、白俄、埃及、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委内瑞拉 , 中国航天已成为全球宇航市场的重要参与方 。
王海啸加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国际业务部后的数年 , 正是该院国际化收入稳步增长的时期 , “2010年 , 我们的国际化收入占比0.6% , 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 2020年达到了12.4%” , 王海啸介绍 。
文章图片
2020年11月 , 为了推动国际市场项目进展 , 王海啸“逆行”出访埃及 。
“志合者 , 不以山海为远”
在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中 , 王海啸的同事们与香港又产生了新的关联 。 在探月与深空探测领域 , 香港理工大学与航天五院在地形分析和精密机械领域进行了密切合作 , 对探月、探火工程作出巨大贡献 , 同时 , 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成立了力学与空间环境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 , 在空间站的降噪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中国有句古语:志合者 , 不以山海为远” , 在香港理工大学的航天科技交流沙龙上 , 王海啸发出邀请:“未来我们非常愿意与香港同胞一起 , 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 不断挖掘新的合作内容 , 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 共同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机制 , 进一步加深双方合作 , 在中国人探索浩渺宇宙的征程中并肩携手 , 为建设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
文章图片
航天青年名片
姓名:王海啸
年龄:34岁
毕业院校:香港科技大学(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
工作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国际业务部
统筹:王海军 王卫国 游曼妮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李文
摄影:南都采访人员 李冠祺 部分为受访者供图
推荐阅读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中国|超燃!100秒回顾中国航天2021精彩瞬间
- 刘思远|从1到100 这座“塔”不断创造中国航天奇迹
- 项目|航天长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ECMO系统研发”原理样机联调成功
- 国家|光明日报评论员:向扎根基层的青年学子致敬
- 全年|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世界第一
- 吴佳栋|刚刚,发射成功!
- 长三乙火箭|2021年中国航天宇航发射任务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