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电视“调包”事件背后:屏幕越来越值钱


消费者|电视“调包”事件背后:屏幕越来越值钱
文章图片

近日 , 河南新乡一位消费者维修电视机 , 却以“屏幕调包”而上了热榜 。 一块小小的电视屏幕缘何如此受关注?据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了解发现 , 一块电视屏约占整个电视成本的七成左右 , 不同的硬屏、软屏以及MiniLED屏价格也五花八门 , 而去年下半年以来 , 面板供不应求、原材料价格上涨 , 更让屏幕价格扶摇直上 。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 , 京东方、TCL华星等国产面板厂商的崛起也是近年来国产替代的典型案例 。
“屏幕调包”上热榜
在日前今日头条的热搜榜上 , 有一条“女子维修电视后发现店家把屏幕换了”的消息 。 据当地媒体报道 , 在河南新乡 , 一位消费者家中的电视机出现故障 , 于是将电视机送到厂家售后维修 , 可等她将电视机取回后 , 却意外发现这台电视并不是自己家的 。
据这位消费者讲述 , 自家的电视在屏幕右上角有一处刮痕 , 而且根据保修卡的记录 , 她们家的电视后面的数字尾号应该是8144 , 这台后送过来的电视不但没有刮痕 , 而且尾号的数字也不对 。
之后 , 这位消费者的家人立刻联系了负责维修的工作人员 , 维修的工作人员称 , 修完的这台电视是他们两年前收的一台旧电视 , 厂里有很多台电视需要维修 , 弄错的这两台电视机的型号、大小都一样 , 不小心将旧电视给这位消费者家安装上了 。 之后 , 维修师傅将两个电视的主板调换 , 将电视安装好后 , 消费者再次将电视机的信息调出和保修卡上的信息仔细核对 , 全部都符合了 , 她才放下心来 。
电视机送装错误 , 屏幕却上了热搜 , 这其实也反映了屏幕对于电视的重要性 。
据了解 , 电视屏幕占据了电视成本的50%-70% , 甚至更多 , 所以如果电视的屏幕发生故障 , 维修起来的费用是很高的 。
面板行业调研机构WitsView发布的6月下旬面板最新报告显示 , 在电视领域 , 65英寸液晶显示屏的均价为286美元 , 55英寸液晶显示屏的均价为227美元 , 43英寸液晶显示屏的均价为138美元 , 32英寸液晶显示屏的均价为88美元 。 与6月上旬报价比 , 各尺寸电视的液晶显示屏每片涨1-4美元 , 涨幅在0.73%-1.45%间 。
价格持续上涨
消费者对于彩电市场的“价格战”应该已经司空见惯 。 上世纪90年代起 , 中国彩电业就掀起一轮狂热的价格战 。 然而 , 很多消费者应该注意到了 ,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 , 电视整机的价格一直在不断上涨中 , 多个品牌宣布调价 。 奥维云网发布的数据显示 , 上个月的“6·18”大促期间 , 国内彩电线上均价由同期的1968元上涨到3075元 , 暴涨超千元 , 涨幅达到56.2% 。
这主要是从去年开始 , 面板价格持续性上涨 , 2021年上半年 , 液晶面板行业的涨价还在继续 , 一季度电视面板主流尺寸涨幅就已经超过50% 。
奥维云网公布的6月TV面板&整机价格快报(下旬版)显示 , 6月下旬 , 32英寸面板价格持平 , 面板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 7月价格有望稳定;39.5英寸面板价格持平 , 7月预计价格持平;43英寸面板价格与前期持平 , 7月预计价格持平;50英寸面板增长3美元 , 7月预计价格持平;55英寸面板增长3美元 , 7月预计价格持平;65英寸面板增长4美元 , 7月预计小幅上涨3美元;75英寸面板增长4美元 , 7月预计涨幅收窄至3美元 。
面板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产业观察家洪仕斌指出 , 疫情催生了“宅经济”的爆发 , 宅家办公、上网课等活动成为常态 , 再加上智能家居、物联网的发展 , 各行各业对显示面板的需求大大增加 , 但与此同时 , 海外不少工厂因为疫情仍未缓解无法开工 , 导致市场供需不平衡 。
另外 , 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 , 数据显示 , 涉及家电的上游主要原材料铜上涨38%、铝上涨37%等 , 另外 , 稀土、铝合金、不锈钢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 。 相关资料显示 , 自去年4月到一季度以来累计增幅达到了30%-60% 。
6月28日 , 全球最大的玻璃基板企业康宁宣布 , 第三季度将调整玻璃基板的定价 , 价格继续上涨 , 而康宁玻璃基板在第二季度就涨过一次价 。 玻璃基板是液晶面板生产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原材料之一 , 主要起到固定液晶分子的作用 , 部分显示器的触控功能也是基于玻璃基板实现的 。
国产厂商崛起
显示技术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 长久以来一直被日本、韩国等垄断 。 不过 , 随着京东方、TCL华星等面板厂商的积极布局 , 凭借多条高世代线建设 , 中国显示面板产能不断扩大 。
群智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 , 从LCD TV面板产能格局来看 , 2020年开始中国内地厂商占比超过50%, 未来将占近70%份额 , 产能高度聚集;而韩国厂商占比快速收缩至20%以内 , 甚至进一步收缩至5%以内 。
2020年下半年 , 在全球显示面板供给缩紧 , LCD面板进入价格上升通道后 , 面板厂商也加快了投资主业的步伐 。 去年8月 , TCL华星以10.8亿美元(约76.22亿元人民币)对价获得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权及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一个月后 , TCL科技又以42.17亿元的价格 , 从武汉光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手中收购了其持有的武汉华星39.95%股权 , 加深了对于中小尺寸面板业务的布局 。 去年11月 , 京东方发布公告称 , 公司获得南京中电熊猫平板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转让标的的最终受让资格 。
据市场研究公司Omdia分析 , 京东方、TCL华星光电和惠科在经过几次收购和产能扩张后 , 将在2023年拥有全球产能的52% 。 这意味着中国大陆的面板制造商将以巨大的谈判能力和对供应的影响力主导平板显示行业 。
因为液晶(LCD)面板全球需求激增 , 据外媒报道 , 原定于在2020年年底终止LCD面板生产的三星电子 , 决定将其生产时间延长至2022年底 。 在此之前 , LG Display也推迟了终止LCD面板生产的计划 。 不过 , 洪仕斌指出 , 这并不影响中国面板厂商在行业内的话语权 。
在新的显示技术领域 , 中国面板厂商也在加快研发和投产速度 。 比如 , 在印刷OLED领域 , 京东方正在投资大尺寸印刷RGB OLED;而在Mini-LED、Micro-LED、印刷柔性OLED、QLED等新型显示技术、材料和工艺等下一代显示技术领域 , TCL华星则积极以合作、自研、并购等方式占据关键战略控制环节和价值节点 。
【消费者|电视“调包”事件背后:屏幕越来越值钱】TCL华星高级副总裁赵军表示 , 中国的显示技术目前与日韩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 “我们一方面要将现有业务规模做大 , 另一方面积极布局新型下一代显示技术 , 希望真正实现两强的格局”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石飞月/文并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