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作者:严亚玲 , 张阳 (国家海洋博物馆)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传统观点认为 , 灭绝的海洋熊次目动物——獭犬熊的摄食方式与现生海獭类似 , 近期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却颠覆之前的认识:“开瓶器”才是獭犬熊摄食策略中的秘密武器! 那么獭犬熊是如何利用这一秘密武器进行摄食的?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海洋食肉动物“怎样吃”的秘密吧!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海象和海獭的摄食“大法”
生活在近岸环境中的海象和海獭尤为适应以硬壳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 , 虽然它们拥有共同的特殊食性 , 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进食策略 。 海象使用的是吮吸摄食策略 , 即它们使用强有力的舌和较小的口产生的吸力 , 将软体动物的肉吸出壳外 。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正在食用无脊椎动物的海獭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正在寻找食物的海象
而海獭会使用它们的前爪从岩石上将附着的猎物撬下 , 对于较大、较重的有壳猎物 , 海獭有时则会借助石头作为工具 , 在食用猎物之前用它们的臼齿或将石头置于腹部之上 , 利用工具压碎或敲开坚硬的猎物外壳 。
鲜为人知的“大块头”
獭犬熊是一类大型(头骨长约26厘米)已灭绝的海洋食肉哺乳动物 , 生活在距今约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 。 该属包括两个已知物种:来自中新世华盛顿州的克拉兰獭犬熊和来自俄勒冈州沿海的新港獭犬熊 。
克拉兰獭犬熊是属型种 , 其正模标本为1957年威利森夫人所发现的残破颅骨前部 , 这件标本保存了左侧的第三门齿和两侧的第一臼齿 , 现保存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古生物博物馆 。
新港獭犬熊的头骨轮廓图(绘图:特德福德)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獭犬熊的颅骨侧视图:A和B为克拉兰獭犬熊 , C为新港獭犬熊(绘图:特德福德)
新港獭犬熊的材料相对较多 , 包括1 件残破的颅骨、1件几乎完整的下颌、8件连在一起或者零散的牙齿以及部分残破的头后骨骼(含颈椎、腰椎、趾骨等) , 现保存于史密森学会下设的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
獭犬熊虽然属于人们较为感兴趣的海洋食肉动物 , 但化石材料并不丰富 , 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稀少 , 人们对于这类动物的很多细节也不清楚 , 因此 , 獭犬熊算得上是一类鲜为人知的海洋食肉动物了 。
旧观点:獭犬熊口腔里的“研磨器”
獭犬熊宽阔而与海獭类似的压碎型颊齿非常适合以硬壳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 , 牙齿磨蚀严重也表明其食谱中包含硬壳动物 , 可能有蛤贝、鲍鱼、海胆等 。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新港獭犬熊的上颊齿(绘图:特德福德)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新港獭犬熊的下颌(绘图:特德福德)
獭犬熊的腭骨相对于颅底面向下弯曲 , 枕髁面向腹侧并相对于颅底位于后腹侧 , 表明獭犬熊的头相对于脊椎向下弯曲;大的附枕骨和乳突表明其具有强有力的颈部肌肉系统 。 因此 , 獭犬熊捕食的方式很可能是通过紧紧抓住基岩上的动物 , 然后通过扭曲和撬动头部获得食物 。
新成果:“我”的下颌就是“开瓶器”
獭犬熊具有剑齿型动物的捕猎机制 , 下颌的作用类似于锚 , 与“开瓶器”的作用相似 。 这与传统观点中主要靠力度撕咬猎物的海獭完全不同 , 獭犬熊主要依靠的是坚硬的下颌 。 獭犬熊在捕获猎物——咀嚼顺序中 , 獭犬熊下颌具有明显的镶嵌功能融合 , 咬合捕获猎物阶段与剑齿虎趋同 , 压碎咬合猎物阶段却与海獭类似 。

犬熊|藏文科普|獭犬熊的摄食利器——“开瓶器”
獭犬熊捕猎和咀嚼顺序(绘图:曾志杰)
獭犬熊巧妙地利用自己身体独特的优势从而让自己能够在多变的自然界中生存 , 正如进化论中所阐释的观点: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 尽管世界在变化 , 但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衍化出来的能力却是与生俱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