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红色衡钢,为国而“钢”!

6月25日 , 随着气阀打开 , 一条“气龙”呼啸着从1500多米水深处4000多米地层喷涌而出 , 宣告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成功投产 。 这也刷新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历史 , 对我国能源安全来说意义深远 。

国家|红色衡钢,为国而“钢”!
文章图片

▲6月26日 , “深海一号”成功投产 。
而鲜为人知的是 , 一家湖南国企攻克国家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 , 为“深海一号”量身定制的国产大口径深水钢悬链式立管 , 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
这家湖南国企 , 就是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简称衡钢) 。
为中国而“钢”
“深海一号”位于海南岛东南150公里海域 , 投产后 , 年产气30亿立方米 , 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四分之一民生用气需求 。 其实 , 2014年国家就探得这个储量超千亿立方米超深水大气田 , 但由于缺少经验、技术被“卡脖子” , 业界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 , 甚至有国际同行等着看“中国笑话” 。
如今 , 重5万余吨、40层楼高、30年不回坞、疲劳寿命150年、能抵御百年一遇台风的“钢铁巨无霸”已经岿然立于南海上 , 给那些心怀叵测的质疑回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
在“深海一号”项目中 , 深水钢悬链式立管(SCR)是气田的水下生产设施与浮式系统之间关键的生产介质输送通道 , 由于使用环境恶劣 , 技术要求非常苛刻 , 之前一直被国外垄断 , 是该项目的难点之一 。
关键时刻 , 衡钢挺身而出 , 与中海油通力合作 , 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 , 自主研发深水钢悬链式立管 , 为“深海一号”供应首批国产大口径深水钢悬链式立管和海底管线管近2万吨 , 为这个国家级能源项目打通了“咽喉要道” 。

国家|红色衡钢,为国而“钢”!
文章图片

▲今年2月底 , 衡钢自主研发生产的近1100吨深水钢悬链式立管全部交付中海油 , 产品各项指标通过国内外专业机构检验 , 完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
这是衡钢目前拥有19项核心技术的一个缩影 , 同时 , 还在陆地石油开采、深海石油开采和运输、液压设备制造等领域书写了18项世界和中国纪录 。
时间回到今年3月31日 , 衡钢换帅 , 郑生斌接棒衡钢“掌门人” 。 到任伊始 , 郑生斌就用半个月时间 , 连续调研了15家二级单位 , 提出了“解放思想 , 创新求变 , 精益生产 , 幸福衡钢”的系列发展思路 。 “如何捅破‘天花板’ , 快速提升企业竞争力” , 一时间成为衡钢上下工作的着力点 。 仅4月份 , 衡钢炼铁分厂在17天内连续12次打破日产纪录 , 一举突破日产4000吨铁水的大关 。
在提升生产能力的同时 , 衡钢更注重创新求变 , 诸多产品填补了国家曾经因被“卡脖子”而留下的空白 。
【国家|红色衡钢,为国而“钢”!】采访人员认为 , “双循环” , 重点在于国内、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 ,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大中国的国内大市场 , 要争取成为“世界市场” , 需要在一些卡脖子的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
而衡钢 , 通过一家企业的自强 , 为国家在某些领域的自强撕开口子 。 衡钢践行“求人不如求己”的信念 , 构建了适配自己的供应链 , 从而补上了国家整体供应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 , 激活了更大的国内市场 。
采访人员认为 , 这或许 , 才是一家企业 , 尤其是国有企业在践行“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 , 最应该思考的内容和砥砺前行的方向 。
为湖南而“钢”
2017年 , 三一重工决心研发新款国产的旋挖机 , 但旋挖机的核心部件旋挖钻杆用管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 , 国内有一家德国企业投资的工厂能够生产 。 当时 , 这家外企向中国市场提供的材料等级低 , 做出来的钻杆故障率高 , 工作时长短 , 进而影响中国工程机械在全球市场的形象 , 变相削弱中国机械的竞争力 。
当时 , 国内旋挖钻杆工作时长不足500个小时 , 而国际行业就将合格标准的工作时长定为500个小时 。
为此 , 三一重工找到了衡钢 , 希望由他们研发一款国产的旋挖钻杆管 , 用于三一重工的旋挖机 。
衡钢凭借着自身的技术积累和敢打敢拼的精神 , 成功研发出来新一代国产旋挖钻杆管 , 交付三一重工 。
由衡钢研发的旋挖钻杆管 , 普遍寿命满足3000个小时 , 最高工作时长达到了10000个小时 。 这让三一重工的这款旋挖机成为了明星产品 , 一度火爆到价格超出同类型设备仍然有价无市 。

国家|红色衡钢,为国而“钢”!
文章图片

▲2020年5月21日 , 衡钢研发生产的BJ890起重机臂架管助力中国吊装“巨无霸”——三一重工4000吨双臂架履带起重机完成交付 , 开创国内超大吨位起重机臂架国产化先河 。
在衡钢实现国产化之前 , 很多中国企业从外国进口同样产品 , 价格要贵三到四倍 。 当然 , 还必须是预付款 , 半年到一年之后才能交货 。
对于三一、中联等工程制造企业而言 , 对于致力于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湖南而言 , 关键材料国产化带来的更低成本、更稳定的供应链 , 无疑为其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
近年来 , 这样的故事在衡钢的“十里钢城”中没少上演 , 起重机臂架用管上榜首批湖南制造“单项冠军” , 助力创下风电塔机世界纪录 。
然而 , 时至今日 , 即便是地道的湖南人 , 对衡钢的了解仍然不多 , 这或许是因为她所专注的领域有些“冷门” 。
这家老牌国企 , 却几十年如一日 , 用一颗滚烫的热心捂在“冷门”上 , 硬是为国家捂出了“突破口” , 也将自己炼成了国之栋梁 。
为自己而“钢”
1987年11月 , 衡钢时任厂长殷文忠参加全国钢材订货会 , 会上 , 原石油部指定衡钢每年提供Φ76×12规格抽油管5000吨 , 但要求将原钢种20CrMo改为38CrMoAl的新钢种 。
虽然多方联系和努力 , 可没有一家供坯厂家愿意提供该新钢种管坯 , 原石油部不得不设法申请进口所需油管 , 衡钢因不具备供坯能力 , 只能眼瞅着一块“肥肉”从嘴边溜走 。
“衡钢的‘米’都是外购 , 限制了发展 , 特别是对于提升钢管品种质量 , 靠吃‘百家饭’很难保证 。 ”“断炊”之后 , 痛定思痛 , 衡钢开始举全厂之力:“要解决发展的根本问题 , 提升竞争力 , 必须自己炼钢!”
这是目前所知 , 衡钢较早感受到被“卡脖子”的切肤之痛的一个真实故事 。
如今的衡钢 , 炼铁、炼钢、轧管和深加工全流程 , 50多道生产工序全都在“十里钢城”进行 , 而且产品从小到大 , 门类品类齐全 , 拥有了相对完整的生产链和供应链 。

国家|红色衡钢,为国而“钢”!
文章图片

衡钢“求人不如求己”的“精神之芽”也早已在彼时被悄然种下 。
在衡钢副总经理宋光鑫看来 , 衡钢能有今日之发展源自三个要素:与生俱来的压力、不同阶段衡钢“掌舵人”的眼光、湖湘文化鲜明的拼搏精神 。
国内其他一些知名钢铁企业要么靠近港口 , 要么靠近矿山 , 而地处湖南衡阳的衡钢都不沾边 。
“天时、地利都没有 , 那就只能靠人和 。 ”宋光鑫分析 , 正是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劣势 , 让衡钢人有了与生俱来的紧迫感 , 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
2006年 , 衡钢逐步淘汰普通结构用管等低端产能 , 以研发驱动发展 , 专注于高端油气用管、高端压力容器用管、高端机械用管 , 形成世界一流的冶炼、轧管、热处理、管加工等工艺技术水平 , 集成一大批具有技术专利的顶级产品体系 , 使衡钢制造向衡钢创造转变 。
2015年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贸易最糟糕的一年 。 当时 , 对于国际板块业务比重日益增加的衡钢而言 , 日子并不好过 。
但同样是在2015年 , 衡钢却斥资6000万元建设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石油管全尺寸实验室 。

国家|红色衡钢,为国而“钢”!
文章图片

▲衡钢的“石油管全尺寸实验室” 。
建设的原因很简单 , “算上我们 , 目前国内只有三家企业有这种实验室 , 而另外两家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 ”衡钢技术中心螺纹加工及管柱设计科科长吴丹的语言很直白 , 命运的咽喉不能卡在别人的手中 。
正是凭借着衡钢咬牙建成的“实验室” , 衡钢的“特殊扣”横空出世 。 目前 , 衡钢的“特殊扣”产品研发已经是第三代 , 处于全球同类领先水平 , 其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也使得其成为了衡钢当前的“拳头产品”之一 。

国家|红色衡钢,为国而“钢”!
文章图片

2020年 , 新冠疫情暴发 , 对于很多外贸企业而言是艰难的一年 。 虽然海外市场急速下跌 , 但衡钢的整体情况却逆势上扬 。 2020年 , 衡钢国际市场的销售额下降了20%左右 , 但国内市场销售额上涨了30%左右 。
这得益于衡钢在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大战略中 , 稳稳踩中了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 。
从市场开拓角度 , 衡钢及时做出了调整 。 “最早我们为了扩大国际市场 , 国际板块的销售部门一度从一个扩大至六个 , 而现在已经从六个缩编至了两个 。 ”衡钢销售总公司总经理张立告诉采访人员 , 机构的设置最能体现企业的发展意图 , 更高效地配置资源 , 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 。
将“主战场”转移到国内后 , 衡钢一方面继续深耕传统市场 , 在戈壁滩的油田里 , 在工程机械制造的车间中 , 衡钢的服务一直贴近生产一线;另一方面衡钢则不断延伸自身业务 , 甚至利用自身的技术储备 , 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跨界” , 做大市场体量 。
“我们始终不断开发自身的价值 , 对冲自身的不足 。 今年 , 衡钢的发展势头依然很好 。 ”张立告诉采访人员 。
宋光鑫告诉采访人员 , 在衡钢领导层中 , “很多人每天一睁眼 , 想的不是如何发展 , 如何壮大 , 而是会面临什么样的危机 , 企业该如何‘活’下去 。 ”
先生存 , 再生长!
或许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 让衡钢人看得更远 , 行得更稳 。 衡钢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 , 建立“英雄不问出处”的人才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加速开展机构改革推进扁平化管理 , 在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 。

国家|红色衡钢,为国而“钢”!
文章图片

▲“十里钢城”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 。
几十年间 , 衡钢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厂 , 攀越成为享誉世界的全球性企业 , 其中需要多少勇气、多少汗水、多少奇迹 , 一言难尽 。
但在与衡钢一位一线普通员工的对话中 , 采访人员似乎找到了更加深刻的答案 。
“我们是企业 , 但我们是国有企业 , 确保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 作为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国有企业 , 眼中绝不能只看利润 。 ”这是采访人员在采访期间 , 一位叫周金云的衡钢普通员工无意间吐露 。
她并非领导 , 对话也并非正式采访 。 但似乎在很多衡钢人心中 , 哪怕是一线员工 , 都有着“衡钢不仅仅是衡钢人自己的衡钢”的格局 。

国家|红色衡钢,为国而“钢”!
文章图片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 , 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7/03/9622001.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