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始于特卖也困于特卖的唯品会


猎云网|始于特卖也困于特卖的唯品会
文章图片
图1/3

未来对于唯品会而言充满荆棘 , 在持续盈利的背后 , 如何提高增速成为了棘手的问题 。 另一面 ,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用户的不信任 , 如何重拾用户的信赖也是唯品会仍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
文/吕鑫燚
来源:猎云网(ID:ilieyun)
_原题是:唯品会:始于特卖困于特卖
将时间拨回2012年 , 那一年唯品会狂揽亿名用户并赴美敲钟 , 资本和消费者都对其未来抱有极大的期待 。
也正是在这一年 , 唯品会任命丹尼尔高为首席技术官 , 后者曾在eBay担任软件工程师和软件开发经理以及网站运营和质量工程主管 。 当时唯品会首席执行官沈亚曾表示 , 随着唯品会继续在中国扩大市场份额 , 期待丹尼尔能充分发挥技术专长和管理能力 。
唯品会CEO沈亚表示 , 2012年将是唯品会黄金发展的时期 。
九年后的2021年6月14日 , 丹尼尔高因个人原因辞去唯品会联合首席技术官的职位 。 在此之前CFO杨东皓也因同样的原因离开唯品会 。
业务端来看 , 2019年年中大促期间的6月16号 , 唯品会五分钟销售额破亿 。 2020年在618大促期间携手返利网共同直播 , 唯品会一直都有深度参与618购物节 。 但在刚刚过去的618中 , 各大电商平台争先恐后的发布销售额时 , 傲人的增长、亮眼的数据像极了一张张满分的答卷 。 与之相对的是“躺平”的唯品会 , 没有618战报 , 甚至连营销的气息都没有 。
内部高管变动 , 外部老牌电商巨头不断讲新故事 , 新晋电商又来势汹汹 。 唯品会的声音越来越小 , 从消费端来看 , 售假风波、平台二选一风波 , 负面消息接踵而至 。 社交媒体上也充满了消费者的抱怨 , 发货时效太慢、没有售后、办理会员卡后被“杀熟” 。 6月2日 , 唯品会又因赔付营销费用1700万冲上热搜 。
种种事件夹杂在一起 , 不得不令人反问唯品会怎么了?
高管离职 , 资本撤退
【猎云网|始于特卖也困于特卖的唯品会】首先 , 唯品会近年来连失多位核心高管 。
2012年在沈亚看来的唯品会黄金年代时期 , 丹尼尔高从国际电商巨头eBay离职来到了唯品会 。 足以看出唯品会准备冲击更大的市场 。
既然是电商平台 , 技术作为基石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发展核心 。 此时唯品会的限时抢购活动 , 导致时段内流量暴增 , 数百万的流量涌入对订单、仓储环节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 这时 , 丹尼尔高的加入不仅做出了技术的改善 , 在沈亚看来也提供了和国际接轨的契机 。
从业绩方面看 , 2021年唯品会全年净营收达6.921亿美元同比增长204.7% 。
几年过后 , 电商的流量和2012年已经不在一个量级上了 , 电商平台的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 淘宝和京东都加大了对技术的投入 。 目前来看唯品会在技术层面相比淘宝、京东而言落后很多 , 由于唯品会两位创始人都是外贸背景出身 , 唯品会近年来似乎并没有将技术放在重点 , 2019年唯品会北京分公司因组织架构调整 , 导致大部分员工离职 。 而值得一提的是 , 北京分部中大多数都是技术人员 。
这一点在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中也能看出 , 根据财报显示 , 研发费用相较于2020年同期的4.22亿元 , 砍掉了27.7% 。
丹尼尔高上任的九年后 , 2021年6月14日丹尼尔高因个人原因辞去唯品会联合首席技术官的职位 。 在丹尼尔高离职前半年 , 唯品会CFO杨东皓也因个人原因离开了唯品会 。
杨东皓加入唯品会时正值唯品会差点折戟于上市后的困境中 , 杨皓东入职唯品会后 , 引入京东、腾讯投资 , 并接入微信入口在京东开设旗舰店 , 此举大大加强了唯品会的引流 。 随后 , 与快手展开合作 , 努力开拓下沉市场 。
根据数据显示 , 2020年12月唯品会44%的流量来自微信小程序 , 享受微信私域流量的唯品会迎来了发展的一个小高潮 。 这其中的功劳也离不开杨东皓 。 九年来 , 杨东皓在外界看来已经成为了唯品会的核心人物之一 , 就在杨皓东离职消息传出后唯品会股价暴跌 。
母婴负责人、副总裁... , 唯品会近年来流失了多位高管 。 多位高管离职也侧面映射出 , 唯品会陷入增长的困境 。 截至2020年12月底 , 唯品会的股权分配中 , CEO沈亚、COO洪晓波分别持股13%、7% , 腾讯和京东分别持股9.6%、7.5% 。
高管离职 , 资本也开始慢慢撤退 。
根据高瓴资本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的美股持仓报告显示 , 高瓴资本减持了156.77万股的唯品会股份 。 连失几位大将的唯品会 , 又遇到了资本减持 , 二者相加无疑是对业务的重大打击 。
物流成本过高、金融盈利难
2017年 , 唯品会提出“电商+物流+金融”三驾马车格局 , 杨东皓在职时曾表示非常看好这个业务战略 。 但在他离职时 , 三驾马车也无法策马奔腾了 。
电商+物流+金融的格局确实可以支撑一个电商平台跑马圈地 。 这一点 , 在阿里和京东的身上都能找到相似的逻辑 。
唯品会提出三驾马车概念时 , 外界正在冠以其中国电商第三名的位置 。 处在第三的唯品会 , 也在用力的打破尴尬处境 。 2013年品骏快递成立 , 金融事业部成立 , 至此 , 基于唯品电商流量入口 , 品骏快递支撑 , 小贷产品助力的唯品会 , 形成了电商+物流+金融的格局 。
2017年5月16日 , 唯品会宣布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以及重组物流业务 。 更是明确了三个业务的格局 , 确定了公司发展的基本盘 。
根据2017年的财报显示 , 当时唯品会旗下的品骏快递已获全国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 直营站点也超过了3700家 。 唯品会2017年第三季度的订单中 , 98%的订单是通过自营的物流快递业务配送的 。 随着物流板块的扩张 , 提高了用户体验也提升了粘性 。 沈亚在2017年表示 , 第三季度唯品会电商复购率达到84.4% 。
按照这个发展逻辑 , 品骏快递背靠唯品会电商的订单量应当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2018年12月 , 品骏快递直营站点达到了4500家 , 日配能力可达500万单 。 并且开始尝试C端业务 , 发展个人寄件服务 。 最值得一提的是 , 此时品骏快递一直在盈利 , 甚至连续23个季度盈利 。
面对高投入资金 , 回报周期长的物流行业 , 京东的自营物流 , 亏损长达12年 , 品骏快递的盈利已经领先了大部分同行 。 不过单看盈利并不够 , 品骏快递的履约费用较高 。 从用户下单到商品配送再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费用高 , 自然难以良性发展 。
为此 , 2019年11月25日 , 唯品会宣布和顺丰达成业务合作 。 所谓合作 , 则是将终止旗下自营物流业务 , 并委托顺丰提供配送服务 。
对此 , 沈亚表示通过和顺丰合作可以提高唯品会的物流效率 , 降低履约费用 。 唯品会官方表示 , 受限于单平台规模效应 , 唯品会单件物流成本高于快递行业平均水平 。 目前来看 , 物流业务委托后 , 虽降低了成本但用户体验也随之降低了 。 社交媒体上有大量的消费者抱怨唯品会的快递发货时效慢、时长久、售后得不到保障 。
换言之 , 单靠唯品会电商的订单 , 无法降低品骏快递的成本 , 寻求第三方合作才能开源节流 。 和京东相比 , 唯品会物流起步虽快 , 却败在了电商流量中 。 本想电商和物流互相扶持 , 但订单量使得物流跑不动了 。 只剩电商和金融相互支持 , 目前看来似乎也难以发展 。
唯品会的金融业务始于2013年 , 策略则是从B端入手然后发力C端 。

猎云网|始于特卖也困于特卖的唯品会
文章图片
图2/3

首先唯品会针对供应商的需求 , 推出供应链产品唯易贷 , 随后在2014年成立广州唯品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2015年推出消费贷产品唯品花、2016年全资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贝付科技、2018年 , 唯品会联合富邦华一银行设立金融消费公司 。
至此唯品会共有唯易贷、唯品花、唯品宝(理财)、唯品众筹、唯品信用分等多款金融产品 。
表面上唯品会的金融业务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 但根据财报显示2015年、2016、2017年唯品金融的收入占总净收入为0.15%、0.2%、0.34% 。 其中2017年坏账达1.2亿元 。
唯品会起初开设金融业务是源于其平台的客单价较高 , 但近年来数据显示唯品会的客单价在逐步降低 。 相继推出的金融产品也缺乏明星产品 , 用户体量更是落后于支付宝的花呗等产品 。
2019年唯品会被爆出金融业务裁员 , 唯品会前员工也向猎云网表示自己正是因为此事离职的 。
整体而言 , 唯品会起初是想依靠电商的流量支持物流和金融业务 , 再通过物流和金融反哺给电商更多的流量 。 设想总是美好的 , 但是一旦电商的流量逐步降低 , 其他两项业务也自然无法推进 。 近年来 , 随着老牌电商逐渐加固护城河 , 新晋电商狂砸现金补贴的局面 , 唯品会的声音越来越小 。
电商困于特卖 , 扩张海淘
从业绩层面来讲 , 截至目前唯品会已经连续34个季度盈利了 。 但实际上唯品会正面临增长乏力 , 根据财报显示 , 公司自2016年至2020年营收增幅逐渐下降 , 增速为40.8%、28.84%、15.93%、10.02%、9.5% 。
面对增速逐渐低至个位数 , 唯品会开始重金砸营销 。 2020年先后冠名综艺和影视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十而已》等 。 2020年第一季度唯品会的营销费用为13亿元 , 同比增长213.9% 。 第三、四季度转战流媒体营销 , 支出分别为11.39亿、17.04亿 , 同比增长57.97%和80.45% 。
重营销 , 增速低的原因还是特卖的生意在2021年没那么好做了 。
唯品会平台中大部分特卖的牌子都为国产二线服装品牌 , 如美特斯邦威、佐丹奴等 。 在2012年以前 , 这些品牌在三四线城市有着固定的消费人群 , 这给唯品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 但目前这些品牌自己经营已成难题 , 作为渠道商的唯品会自然发展遇阻 。
购买特卖的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 , 而近两年快时尚品牌不断渗透到三四线城市 , 淘宝也逐渐发展出淘品牌 , 都使得消费者不再热衷于国产二线品牌 。 最后就是直播带货的兴起 , 大量消费者涌入直播间 , 商业也自然开始在直播间进行售卖 。 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目前唯品会的特卖生意不好做了 。
面对电商流量红利见顶 , 其实各大电商平台都苦于增速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在整个B2C市场中 , 唯品会的占比也已经下降到2.5% 。
或许是由于定位特卖的赛道过窄 , 所以 在发展过程中 , 唯品会也尝试冲出特卖的围城 。

猎云网|始于特卖也困于特卖的唯品会
文章图片
图3/3

201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中 , 沈亚表示唯品会正在准备进军跨境电商 , 并且已经在国内开设多个关口 , 国外的合作也正在沟通 。
同年3月唯品会和郑州政府等部门合作 , 在郑州开通唯品会专属的海淘跨境自建仓库 。 将原本15天到达的包裹最快缩短至隔日达 。 2016年 , 唯品会可谓是全面发力海淘业务 , 并展开了免税包邮、低至一折等营销活动 , 为唯品国际摇旗呐喊 。 2018年 , 唯品会继续深化跨境海淘 , 并以招展商和采购商的身份参加上海首届进博会 。 在那一年的419大促中 , 唯品会的海淘销售额同比增长43% 。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 唯品会2020年上半年跨境电商业务的销售额超400亿人民币 , 排名第四 。 今年3月 , 唯品会表示将积极开展海南自贸港建设 。 在今年的6月17日 , 唯品会又成立了一家跨境电子商务公司 , 名为温州唯品会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由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100%持股 。
目前看来 , 唯品会有意加深海淘业务 , 但是平台不断扩张的同时 , 也被爆出售卖假货的消息 。 对于唯品会而言 , 跨境业务道阻且长 。 未来对于唯品会而言充满荆棘 , 在持续盈利的背后 , 如何提高增速成为了棘手的问题 。 另一面 ,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用户的不信任 , 如何重拾用户的信赖也是唯品会仍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