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中国VC历史上最大泡沫”?细分赛道46个项目融资992亿
文章图片
图1/1
硬科技投资的泡沫是否证明人们太贪婪了?
作者 / 张丽娟
狂奔的融资节奏仍然是当下芯片、自动驾驶等细分赛道的融资常态 。 与之相对 , 泡沫、过热也成了这里的高频词汇 。
用北极光创始人黄河的话说 , 眼下的工业和技术早期投资 , 正在经历中国风险投资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泡沫 , 且更疯狂、规模更大、涉及领域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
这话讲得响亮 , 掷地有声 , 也很有道理 , 所以我甚至听到有同行说 , 黄河简直是技术投资的“吹哨人” 。 但奇怪的事情在于 , 虽然泡沫论引起了巨大回响 , 乃至共鸣 , 但并没有引起情绪变化 。
云岫资本给出的数据显示 , 过去一年的半导体领域 , 涌现出很多融资额超过5亿的大案子 , 这在半导体发展历史上十分罕见 , 历史上的大额融资 , 往往需要政府力量来投入 , 但是过去一年的大项目中 , 资方更多是民间资本 。
具体来看 , 少数大项目吸引了六成融资额——据云岫资本统计 , 过去一年 , 市场上有534个半导体公司获得融资 , 总融资金额达1536亿;其中融资额超过5亿的大项目数量是46个 , 总融资金额达992亿 , 占据总融资金额的64.6% , 龙头效应明显 。
据我观察 , 当下的科技赛道投资人 , 只分两种状态:一种是一边指出、认同泡沫存在一边悄悄加磅的 , 另一种则是啥也不说 , 闷头猛投的 。
你问有没有收手的?
我没看到 。
也因此 , 面对当下硬科技企业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 , 投资金额相对较大 , 投资人们指出乃至指责泡沫声音越来越响亮 , 但他们为何又依然坚定地选择用真金白银投票?
泡沫且投资 , 且投且珍惜
之前的一系列采访里有个现象很有趣:“融资月度”取代了“融资轮次”成为常态 。
这话又分三层:一个指本身获得融资的企业数量一增再增 , 天眼查的数据一目了然 , 2020年1月至今自动驾驶赛道融资事件243起以上 , 2021年1月至今 , 芯片赛道融资事件60起以上 。
另一个是融资金额一涨再涨 , 以“亿”为计量单位 , 即便是天使轮、pre-A轮融资 , 也要以“亿”为起步;集微咨询分析关于AI芯片的投融资数据就显示 , 在今年1月到4月的20起投融资事件中 , 17家企业拿到了89.65亿元 。
一个则是企业的融资时间之密集 , 已经不能用之前常规的A轮、B轮来考虑 , 而是夸张到了一年融几次 , 以地平线为例 , 单单C轮已经融了7次 , 机构数量35家 , 却还是有人挤不进来 。
但尴尬的是 , 科创板表现得并没有这么“火爆”:且不说今年已经有几十家企业“中止”IPO , 即便是已经上市的28家半导体企业中 , 50%以上的企业跌破上市估值 , 甚至跌过2/3 。
【投中网|“中国VC历史上最大泡沫”?细分赛道46个项目融资992亿】相熟的投资人告诉我 , 这丝毫不能浇灭投资人的热情 。 比如自动驾驶行业所熟知的禾赛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 , 刚刚被中止科创板 , 但转身就拿了高瓴等领投的3亿美元 。
究其原因 , 在投资人们看来 , 即便是短期止步于科创板 , 禾赛等企业依然是细分赛道中绝对的头部 , 投资人赌的是三五年后的确定性 , 科创板不行还有美股 。
比如图森未来 , 上市之后股价初始表现不佳 , 但最近上涨趋势明显 , 智加科技等都已经在摩拳擦掌地准备spac 。
一位朋友也表示 , 投资人们讲泡沫更多是觉得估值贵 , 但事实上 , 估值贵只是借口 , 如果长期看 , 现在诸如禾赛等标的并不贵 , 很多机构钱多且投资压力大 , 出手非常正常 。
甚至还有小道消息称 , 6月之后 , 科创板还会继续加速 , 这对于硬科技相关企业是极大的利好 。
也因此 , 根据每个投资人认知和判断的不同 , 目前硬科技细分赛道的投资人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为谨慎派 , 表示为当下的泡沫而担忧 , 但依然没有停下投资的步伐;
比如 ,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之前为人所周知的文章之中就表示 , 市场的主流看法大多认为适度的泡沫能更快地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 但他自己明确指出 , 目前极度不理性的泡沫下 , 几乎很难有人获益 。 高风险、高估值的双重加持之下 , 对大多数投资人而言 , 赚钱是小概率事件 , 赔钱是大概率事件 。
有流露出要“谨慎”的FA朋友也告诉我 , 因为现在很多芯片企业估值水位过高 , 以至于业务根本支撑不起来 , 且估值涨幅之夸张远超于业务发展 , 接下来要看一些其他诸如机器人等硬科技细分赛道的水下项目 。
随之 , 我也扩大了问询方向 , 即便是一直在讨论泡沫 , 讨论估值的投资人朋友们 , 也没有停下自己投资的步伐 , 反而是正在密集出差的行程安排之中;还有一些采访对象则表示因为近期实在太忙 , 真的是抽不出空来做采访 。
第二类则为正常节奏类 , 即之前是怎样的投资节奏 , 当下依然保持怎样的投资节奏 , 不急不燥 , 维持自己的节奏;
也因此 , 当我用唱空或猛投来形容当下硬科技投资现状时 , 有一线机构的投资人直接跟我说 , 问题本身就问错了 , 因为自身既没有唱空 , 也没有猛投 , 只是一直在保持正常的节奏投资 , 甚至指出自己在哪个细分赛道是如何考量的 。
松禾资本合伙人顾文婷就表示 , 今年松禾资本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出手频次 , 主要是因为在她看来 , 硬科技的黄金窗口期将持续较长时间 。
例如 , 围绕当前局势下“国产替代”、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硬骨头”环节 , 以及GPU、EDA软件、IP核、高端基带芯片等赛道 , 松禾资本就投资了壁仞科技、芯华章、芯耀辉、星思科技、芯行纪等一系列半导体公司 。
第三类是积极进取类 , 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机构进入 , 也有机构保持着高频次的出手频率;
“(自动驾驶赛道)最近有大量的新资本介入 , 除了之前投过几波的美元机构 , 还有源源不断的新资本入局 , 之前还有人说坚决不投 , 现在全忘了 , 很多企业基本面没变化 , 却突然半年内融了两三轮 。 ”一家自动驾驶企业创始人告诉我 , “甚至有投资人托我带话给竞争对手的创始人 , 就为抢份额 。 ”
有的投资人直接表示 , 很多公司讲好的估值和投资份额 , 不断变化 , 所以一方面避免出现抢不到项目的情况 , 一方面增加自身资本整体布局 , 节奏是不可能慢 , 只可能快的 。
此前元禾璞华合伙人陈大同就表示 , 因为科创板出现了一大批半导体上市公司 , 投资人真正赚到钱了 , 资本永远跟着钱蜂拥而至 , 现如今几乎一半以上的机构都在投半导体 。
将硬科技投资进行到底
在采访和聊天中 , 多数人都提到科创板的系统性红利 , 一方面市场需求比之前更多 , 另一方面退出越来越顺畅 ,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此前 , 中芯国际向上交所提出申报并获受理 , 到证监会批准注册 , 这个过程仅仅用了29天 , 刷新了科创板的速度纪录 。 前不久 , 摩根史坦利就预测 , 中芯国际的股价在当下基础上还将上调34% 。
当下 , 科创板依然在“定向”支持硬科技企业 , 上交会组织的座谈会中 , 就指出 , 要围绕科创板定位 , 把科创板重点支持领域中的“硬科技”企业筛选、推荐出来 , 保荐机构要把好“硬科技”质量关 , 做好科创属性核查工作 , 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 。
也有数据为证:截至2021年2月25日 , 科创板上市的35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总市值达到12241.25亿元 , 占据同期科创板总市值的三分之一 。
更重要的是 , 在国产化浪潮下 , 科创板为更多的中国半导体企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 虽然有些企业营收出现下降 , 甚至还在亏损 , 但不少在半导体细分领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的公司仍可上市 , 减缓资金压力 。
因此 , 以芯片为代表的硬科技在中国将是能够长期穿越经济周期的“常青赛道” 。 突破很难 , 但是一旦突破 , 光是庞大的中国市场就足以成就一系列伟大的公司 。
除此之外 , 在当下的一些细分赛道中 , 比如芯片赛道的EDA、GPU、DPU等 , 比如自动驾驶赛道的车路协同、低速自动驾驶等 , 头部的一些公司已经跑出来 , 如果这个时候不加布局 , 则可能完全错过一整个周期 。
有投资人直言 , 机构会不断地调整投资策略 , 包括更早期的投资 , 如果此时不布局 , 等其大规模量产之后 , 后面的估值会更贵 , 越来越贵 。
当下 , 整个硬科技方向的投资整体热度比较高 , 甚至有的项目出现了红杉高瓴等一线机构争抢 , 且估值层层加码的态势 。
云岫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高超表示 , 云岫上半年的项目速度都很快 , 有一半以上甚至两个月左右就完成了交易 。 近几年 , 一线机构逐步优化投资策略 , 重仓科技属性强、拥有核心技术、具备高成长性和爆发潜力的企业;细分垂直赛道上的投资机构虽然对估值比较敏感 , 但对于认可的项目标的 , 他们也丝毫不吝啬出手 。
另一方面 , 科技产业旺盛的终端机会也给细分行业带来快速的增长 , 比如手机、汽车产业链 , 这些赛道跑出的几家龙头企业 , 之后无论是IPO , 还是被并购等 , 都有机会给机构带来超预期的回报 。
当然 , 硬科技投资相对的确定性也会更高一些 。 高超表示 , 硬科技的很多赛道通常都是ToB类企业 , 很难赢家通吃 , 再加之本身进入门槛比较高 , 消耗资本量比较大 , 领军人才也非常稀缺 , 细分赛道的标的并不会很多 , 一旦现在不投 , 后面可能真的就没有机会再投了 。
有利就有弊 , 硬币的另一面 , 对于硬科技企业来说 , 融资固然可以采取小步快跑的节奏 , 但时间长了还是需要有业务支撑点的 , ToB的业务并不是能靠钱堆起来的 。
顾文婷也提及 , 规避风险需要苦练内功 , 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甄别能力 , 发掘真正的龙头项目;投资阶段方面则要关注VC阶段和二级市场的整合机会;加强产业资源对接 。
也因此 , 对于投资人来说 , 如果是能够抓住一些非常值得投入的资产 , 还是有机会穿越投资周期的 , 也因此 , 找到值得投入的资产 , 就成为了此次采访中众人的共识 。
硬科技投资的泡沫是否证明人们太贪婪了?可能正如阎焱说的 , “正是由于人们的贪婪 , 资本市场才有一只无形的手 , 自动地协调人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代码|GGV纪源资本连投三轮,这家无代码公司想让运营流程变简单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