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 , 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下称“中信所”)正式宣布成立ISTIC-Springer Nature开放科学联合实验室(下称“联合实验室”) 。 这是中信所首次与外部组织设立有关开放科学的研究机构 。
【赵志耘|施普林格?自然与中信所设联合实验室:推动中国开放科学研究】中信所评价中心主任潘云涛和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学术及政府事务副总裁兼《自然》系列期刊执行主编杨晓虹将共同担任联合实验室首任主任 。 该联合实验室的设立旨在支持和推动中国对开放科学的研究 , 促进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和成果发布 , 增进科研界及公众对开放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
此前的2019年7月 , 双方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 并开展了相关合作 , 包括2020年联合发布了旨在促进科研诚信建设的《学术出版第三方服务的边界蓝皮书》 。
根据此次协议 , 合作双方将通过联合实验室这一平台开展有关开放科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并发布相关成果 。 同时还将设立专项基金 , 资助各界专业人士就相关项目开展研究并撰写和发布成果 , 以及资助与开放科学有关的专业会议、培训等学术交流活动 。
赵志耘以视频方式与活动现场的安诺杰(中)、联合实验室共同主任杨晓虹(左)和潘云涛一起为实验室揭牌 。
所谓的开放科学(OA) , 是指将开放的原则扩展到整个研究周期——数据、代码、实验过程、科研论文、图书 , 以尽早促进和分享合作 , 支持一个更易发现、可用和有效的研究系统 , 促进知识的发现 。 开放科学还将为科研及其传播与合作方式带来系统性改变 。
施普林格?自然方面认为 , 新冠疫情期间已有了最好的例子 。 疫情期间 , 研究、数据集和代码的开放促进了相关知识的获取和快速发展 , 然后又支持人们以创纪录的速度研发出疫苗 。 因此 , 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加大力度推动迈向开放科学的转变 。
值得一提的是 , 近年来 , 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人员选择以OA形式发表研究成果 , 中国的许多新创学术期刊也采用了OA出版形式 。 中信所党委书记兼所长赵志耘说 , “以开放获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开放科学浪潮已经席卷全球 , 中国也积极投入其中 , 支持开放科学的实践和发展 。 ”
赵志耘同时表示 , 施普林格?自然作为开放科学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 在开放获取创新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 “中信所一直以开放科学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 非常高兴能基于此前双方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 , 与施普林格?自然设立专门的联合实验室 , 以发挥各自优势所长 , 帮助科研界和公众了解开放科学最新发展趋势和最佳实践 , 促进中国的科学进步 。 ”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Arnout Jacobs)说 , “施普林格?自然以促进探索发现为使命 , 致力于可持续地推动朝向开放科学的转变 。 我们已为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提供了各种OA选项 , 让他们能以OA形式在期刊和图书发表研究成果 , 以及分享研究数据 。 我们认为‘一经发表即可获取’的金色OA是实现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的最开放、最有可持续性的路径 。 ”
作为全球最大的科研和教育内容出版机构之一 ,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了世界上最全面的OA期刊系列 , 包括《自然》及其系列研究期刊都已提供金色OA的出版选项 。 2020年 ,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的全部文章中有33%采用了金色OA形式 , 占全球发表后立即OA文章总量的20% 。
中信所成立于1956年10月 , 是科技部直属的国家级公益类科技信息研究机构 。 其业务涵盖信息分析研究、科技信息服务、新技术研发推广和先进服务平台管理、科技信息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社团管理、媒体出版等领域 , 同时肩负着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重任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
- 文章|施普林格?自然开放获取文章突破100万篇,学术出版的未来?
- 一等奖|20载砥砺耕耘 超高清终领跑——记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获奖项目团队
- 实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耕耘二十余载 把冷板凳焐热 解密催化“黑匣子”
- 临界点|华为丁耘:中国5G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 临界点|华为丁耘:5G用户渗透率超过20%临界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 方面|华为丁耘:共建绿色5G网络,迈向低碳未来
- 赵志国|来,加快走进多彩的“5G生活”
- 赵志国|工信部出手整治 互联网平台围墙的“立”与“破”
- 赵志国|工信部:我国5G终端用户突破4亿,已建成超100万座5G基站
- 赵志|工信部:1至8月国内5G手机出货量1.68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