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1/3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郑鹏超编辑/武亚玲
来源:读懂财经(ID:dudongcj)
【|银行网点“大撤退”:大行向左,中小行向右】2013年 , 美国银行家布莱特·金在《银行3.0》提出: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 , 而是一种服务 。 2018年 , 他又在《银行4.0》中进一步判断:银行服务无处不在 , 就是不在银行网点 。
关于银行网点去留的激辩已持续很多年 。 不能否认的是 , 布莱特·金的这句话深刻揭露了银行网点所面临的困境 , 很多网点因为经营问题不得不关门谢客 , 很多年轻人可能也记不起上一次去银行网点是什么时候了 。 而现在去网点办业务的人“老龄化”现象愈发突出 , 仿佛也在暗示着银行网点的衰落 。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 , 2020年 , 银行业离柜交易总额达2308.36万亿元 , 同比增长12.18%;银行业离柜交易率接近90% , 2012年这一数值仅为54.37% 。
十年间 , 离柜交易率提升了36个百分点 , 这导致全国ATM机在2020年就减少了8万台 , 银行网点在2020年就关停近3000家 , 留下来的网点也大都在拼命转型 。 照此速度估算 , 10年后 , 银行网点将会大大减少 。
不过 , 先别急着感叹 , 时代抛弃你时 , 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 所有趋势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线下网点的关停与转型不只是为了迎合大的行业走向 , 现阶段的发展诉求也应该被看到 。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 ,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网点共1027个 , 退出网点共945个 , 净增82个 。 其中 , 国有六大行网点数量净减少220个 , 12家股份行净减少132个 , 其他中小银行净增加434个 。
很明显 , 网点作为银行吸储的核心渠道 , 但现阶段 , 大行与中小行在对待网点的态度上 , 分歧明显 。
半年关停近千家 , 银行网点“大撤退”
“小区旁边的银行网点、ATM机 , 这两天出门发现不见了” , 这是微博热搜网友的回帖 , 也可能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事情 。 这背后 , 正在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 , 截至2021年6月中旬 , 全国共有227452个银行网点 , 2021年来全国新设网点共1027个 , 退出网点共945个 , 净增82个 。
与网点数量小幅净增长不同的是 , ATM机数量出现了明显下滑 。 根据央行公布的《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 , 截至2020年末 , ATM机数量为101.39万台 , 较2019年末减少8.39万台;2021年一季度末 , ATM机进一步减少至100.62万台 。
新设网点数量勉强跟上退出网点数量 , ATM机数量却持续收缩 , 也难怪大家时常感叹 , 时代抛弃你时 , 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
如果拆分开银行网点数据来看 , 我们会发现 , 大银行和小银行 , 在对待新开网点数量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
具体来看 , 上半年 , 国有六大行共新增192个网点 , 累计退出412个网点 , 网点数量净减少220个 。 其中 , 除工行网点数量净增加3个外 , 建行、农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网点分别减少82个、48个、45个、40个、8个 。
全国12家股份行共新设网点246个 , 累计退出网点378个 , 网点数量净减少132个 。 其中 , 招行网点数量净减少74家 , 占比超56% , 是所有股份行中净退出网点最多的 。
而其他中小银行 , 网点数量净增加434个 。
文章图片
图2/3
可以看出 , 6家国有大行和12家股份行 , 在新开网点这件事上 , 做出了与中小银行截然相反的选择 。 头部大型银行普遍对新开网点比较谨慎 , 更倾向于淘汰一些落后的网点 , 中小银行则更加激进 , 倾向多开一些网点 。
这放在七八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 核心在于 , 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 , 属于典型的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逻辑 。 除了一些标准化的简单产品外 , 主流的银行业务都需要进行面签 , 比如存款、理财、汇款、贷款、开卡等 。
这使得物理网点成为业务拓展的第一线 , 而单一网点辐射范围有限 , 决定了银行要做大业务规模 , 必须要增加网点的数量 。 作为12家股份行之一的民生银行 , 2013年一年便建成并投产了3305家社区支行及自助服务网点 。
网点的扩张速度 , 决定着银行吸储规模、吸储成本 , 进而影响长期业绩 。 国内银行业内部的排位基本上也是与网点数量成正比的 。 工农中建四大行和邮储的网点数量都是万级的 , 其中邮储拥有近4万个网点;几家规模比较大的股份行 , 如兴业、招行、浦发银行的网点数量基本都在1000个以上 。
而当网点数量不再是银行们一致性追求的目标 ,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过往银行网点疯狂扩张的黄金时代已经去而不复返 。
网点“大撤退”的银行 , 还能打吗?
网点一直在银行中经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 如果要说网点的核心优势 , 那肯定是可以给银行持续带来大量低成本的吸储资金 。
以工商银行为例 , 2020年计息负债中吸收存款占到78.9% , 吸收存款总体付出的成本率只有1.61% , 低于计息负债总成本率的1.67% 。
要知道 , 银行赚钱的主要模式是贷款收益率减去存款成本率 , 赚取中间的差价 , 而网点多的银行一方面吸收存款多 , 放贷赚取的利润也多;另一方面 , 吸收存款成本低于整体负债成本 , 可以赚到较高的利差提升利润 。
对比两家国有行和两家股份行数据 , 你会看到 , 网点几乎遍布每个县城的工行和建行 , 比只在主要城市才有网点的兴业、浦发 , 吸储成本普遍要低超过0.5个百分点 。
文章图片
图3/3
负债端低成本的银行 , 在面对同样的客户是能够以低于竞争对手的贷款利率抢夺优质客户 。 理论上 , 业绩好的银行 , 不断增加营业网点就是重要的一环 。
但回头看招行 , 会发现其原本网点不多、今年净减少最多 , 经营业绩反而却是最好的 。
相较于四大行的遍布县城的网点 , 招行的网点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 在网点原本不多的基础上 , 上半年其网点数量净减少74家 , 是所有股份行中减少最多的 。 而从负债端成本来看 , 2020年招行的计息负债总成本仅1.73% , 和拥有众多网点的四大行在统一水平线 , 比其他股份行都要低 。
业绩方面 , 招行2020年全年净利润增长4.8%、2021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15.2% , 比所有国有行的业绩增速都快 , 在股份行中也处于头部位置 。
可以看出 , 网点对于银行整体的负债成本以及业绩的影响 , 在招行身上不灵了 , 这是什么原因呢?
金融科技向上 , 银行网点向下
银行网点面临的最大窘境 , 莫过于许多客户已经不去网点了 。 面对互联网、数字科技冲击 , 迫使银行业务战略随之变化 。 若按照布莱特·金的定义 , 互联网对银行的颠覆性冲击也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网银时代 , 客户通过网银办理业务 , 线下网点的部分职能转移到线上;
第二阶段是移动时代 , 除了取款之外 , 客户可以在手机上完成ATM机上的所有业务;
第三阶段是移动支付 , 银行卡和现金都将不复存在 , 取而代之的是移动支付类产品;
第四阶段是金融服务 , 物理网点逐渐消失 , 银行不是某个地方 , 而是一种金融行为 。
对应来看 , 今天的银行业正处于第三阶段 , 并且很多银行正在准备向第四阶段转型 , 线下网点的智能化也是为了配合这一趋势 。
换句话说 , 传统银行依靠网点扩张的模式 , 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市场 。
回到开头的问题 , 2021年上半年规模较大的国有行和股份行 , 网点数量净减少352个 , 而其他中小型银行的网点数量净增长434个 。
造成这种分化的核心原因在于 , 科技发展、消费者行为变迁 , 使银行网点功能和服务面临巨大冲击 , 而头部银行在科技上投入较多 , 对网点的依赖逐渐降低 。
具体看 , 科技对银行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 , 为手机银行、智能客户等服务方式提供强大支撑 , 大部分零售业务可通过手机办理;另一方面 ,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偏爱数字化、移动式的服务体验 , 网点难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服务的需求 。
体现在数据上 , 2020年银行业离柜交易数量达3708.72亿笔 , 同比增长14.59%;离柜交易总额达2308.36万亿元 , 同比增长12.18%;电子渠道分流率为90.88% 。
其中 , 手机银行交易总额同比增长30.87% , 网上银行交易总额同比增长9.68% , 电话银行人工处理来电8.62亿人次 , 人工电话平均接通率达93.04% 。
可以看出 ,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 催促着银行将自身的服务转至线上 。 但对于中小银行来说 , 一整套金融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运营 , 需要巨额的成本投入 。 比如 , 工行、招行、光大2020年对金融科技业务的投入 , 分别为238.2亿元、119.1亿元、51.5亿元 , 数字化转型成了银行新的军备竞赛 。
大部分中小银行的年利润不足10亿 , 根本无力支撑对金融科技的巨额投入 。 这种情况下 , 为了保持规模扩张 , 它们只能寄希望于不断增加网点的传统模式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所有趋势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线下网点的关停与转型不只是为了迎合大的行业走向 , 现阶段的发展诉求也应该被看到 。
但拉长周期看 , 银行服务由线下搬往线上是不可逆的 , 网点也将失去作为渠道的重要作用 , 转为提高银行服务的一个补充 。
倘若布莱特·金的预言成真 , 无疑将颠覆客户和银行之间的关系 , 客户的金融服务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碍 。 银行想要在客户的生活中有着足够的存在感 , 必须完成从网点密度优势向品牌和服务优势的转移 。
时代大势 , 浩浩荡荡 , 不能抵挡 。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 , 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 。 在任何情况下 , 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数字化|零售数字化转型显效 兴业银行手机银行接连获奖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微信|积极落实互联互通,微信收款码支持云闪付及银行APP支付物料落地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