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APP|造车人没有中年危机,机械工程师不再是故事的主角


虎嗅APP|造车人没有中年危机,机械工程师不再是故事的主角
文章图片
图1/4
题图 | 视觉中国
作者/梓楠法师
最近 , 蒋伟的同事都觉得事情坏了 。
百度小米入局后 , 抢人大战又开始了 , 但这一次和他们没有关系 , “他们不要机械工程师” 。
蒋伟是一家自主品牌车企的底盘工程师 , 从业15年 , 干过3家车企 , 见过大世面 。 抢人大战这种事 , 蒋伟也见过 。 当年一汽研究中心解散 , 吉利等车企在一汽门口摆摊招人 , 来者不拒 , 场面的野蛮程度远胜现在 。
但事情终究是变了 。 用蒋伟的话说 , 原来车企不论怎么抢人 , 都只是车企的“内部矛盾” 。 现在互联网来了 , 他们开三倍工资挖人 , 核心人员年薪可逼近千万 。 这是蒋伟没见过的新场面 , "传统车企总经理级别的年薪不过百万" 。
伴随着互联网一起闯入汽车行业的 , 还有程序员 。 在汽车业的全新故事中 , 这些敲代码的年轻人将会创造出天量的财富 。 而代表着科技与未来的新能源汽车 , 没有变速箱、发动机 , 这些精密的机械部件被电机和电池替代 。 在某些企业的眼中 , 汽车变成了“4个轮子加1个手机” 。

虎嗅APP|造车人没有中年危机,机械工程师不再是故事的主角
文章图片
图2/4
决定赌上毕生荣誉去造车的雷军
这意味着像蒋伟和他同事这样的机械工程师 , 不再是故事的主角 。
毫无疑问 , 中国汽车行业在今年再次发生巨变 。 一些悲观的声音认为 , 在车企搞机械的人最后会像纺织工人一样 , 被自己奋斗多年的事业抛弃 。
关于机械工程师“失业”这件事 , 苗头从几年前就已出现 。 2019年 , 一汽大众把门关上了 。 这家合资车企自成立以来 , 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佼佼者 。 它曾让很多机械工程师跨越阶级 , 巅峰时一年发60个月工资 。 但在2019年 , 事情开始起变化 , 叶雪将这件事定义为“背叛” 。
“原来车辆工程是汽车行业的'黄埔军校' , 现在反倒成了49年的国军 。 ”
车企不招车辆工程的学生 , 在过去看来很荒谬 。 在上学时 , 叶雪的老师告诉他 , 汽车工程师“越老越吃香” 。 现在他还没熬到吃香的年纪 , 就已经从车企“下岗”了 , 原因是车企的工资无法支持他在广州买房 。
某一天 , 叶雪在知乎看见一句话“机械工程师没有中年危机 , 因为机械工程师一生都是危机” , 他深以为然 。
面对变革时不同的态度 , 将人变成不同的样子 。 孙哲在一个月前加入了特斯拉 。 虽然他的前同事称呼他为“马斯克的狗腿子” , 但他依旧保持着某种程度上的清醒 。
他觉得资本烧钱烧“傻”了 。 他认为 , 不尊重机械工程师的车企 , 会付出代价 。
“只要汽车还没飞上天 , 所有人都要尊重底盘的调校” 。
"车辆工程师的黄金年代早已过去"
【虎嗅APP|造车人没有中年危机,机械工程师不再是故事的主角】叶雪|现场工艺 , 从业8年
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宣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时 , 我就知道车辆工程不再是老师口中那个“越老越吃香”的专业 。
我上大学那会 , 车辆工程是热门专业 , 只要你大学期间好好学不可能找不到工作 。 那几年 , 校招时间晚一点的车企 , 就抬价劝说学生毁约 , 重新签三方协议 。 我知道的有几个学长在校招的时候都主动毁约过 。
那时候 , 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和车企的需求很贴合 。 我们大三会学一年德语 , 所以我很多同学都去了南北大众 。
我们的工作没有外行想象的那么厉害 。 大部分同学虽然能进车企 , 但多数是去制造岗 , 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才会去研发岗 。 但是一般的应届生就算去了研发岗 , 也做不了什么高大上的事情 。 像上汽大众这种企业 , 主要的研发都是在德国狼堡做的 , 图纸资料那些都是从德国直接拿过来的 , 改一个螺丝都要德国人点头 。
车辆工程专业学的很多东西都是基础性的 , 比如高数、流体力学、热力学、发动机原理这些 。 这只是给以后的工作打基础 , 刚毕业的车辆工程学生是做不了高技术含量的工作的 。
在中国汽车市场快速膨胀的那几年 , 车企在招聘端也放宽了 。 只要你是车辆工程毕业的 , 就算成绩特别差也能进车企 。
那时候整个车市就是跑步前进 , 只要有产量车就不愁卖 。 当时我还在产线上实习 , 偶尔连班倒 , 做6休1或者两周休1天是常态 。
虽然累 , 但是工资也很高 。 在我转正后的几年里 , 每年都发二十多个月的工资 , 最多的一年甚至发三十薪 。 这还不算高的 , 我后来听说上汽大众那时候的工资是我们的1.5倍 。
那几年 , 上海人找女婿都爱找上汽的工程师 , 觉得工作踏实有面子 , 工资也高 。
但到后来 , 车企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也被市场教育了 。 没有人会想车市下滑怎么办 , 大家都在扩产 。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 2018年 , 中国车市在连续增长二十多年之后忽然开始下滑 。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 焦虑开始在行业里蔓延 。 一些混的不行的小品牌开始出现欠薪的传闻 , 大公司也在削减产能 。
这时候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 , 但是很多企业都开始偷偷放假 。 给产线上的人放半个月假 , 然后工资只发一半 , 逼你主动离职 。
从那时开始 , 中国汽车机械工程师的黄金年代就已成为过去 。
也是那段时间 , 第一波新造车冒头 , 开始疯狂挖传统车企的人 。 我所在的公司的中层 , 几乎被挖走一半 。 他们开两倍甚至三倍的工资挖人 , 我们的价位毫无竞争力 。 当时的那波人才竞争 , 惊动了公司高层 。 后来公司层面就制定竞业协议等制定来应对 , 但效果也不明显 。
当时也有很多猎头联系我 。 出于好奇 , 我去考察了其中一家新势力的实验室 。 他们和我说了一堆对于汽车行业的看法和规划 。 我的直观感受是 , 他们似乎并不明白车是怎么造的 。 考虑一番后 , 我拒绝了offer 。

虎嗅APP|造车人没有中年危机,机械工程师不再是故事的主角
文章图片
图3/4
贾跃亭的FF , 是当时汽车业跨界玩家的缩影之一
我觉得如果我去了 , 就等于是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 。
不过在这波新四化的浪潮里 , 我确实看走眼过 。 我本来有机会去宁德时代 , 但因为不想离家太远 , 所以拒绝了 。 去年 , 因为房价压力 , 我选择离开汽车行业回老家上班 。 在此之前 , 我在车企干了8年 , 这8年经历了行业的变革 , 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整个过程是平淡的 。
对于车辆工程师而言 , 前几年的车市寒冬只是行业的正常回调 , 大家从过热的状态中冷静下来 。 而现在新一轮的造车公司出现 , 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 不主动求变的话 , 传统车企的兄弟们就要面临降薪或者失业了 。
不过现在这些都和我没关系了 。 从业8年 , 我没做过特别牛逼的事情 , 但我主导过广汽某个车型的导入工作 。 现在在广州街头看到自己之前参与过的车型 , 还会有些感怀 。
我也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
“新势力给了大家涨薪的机会 , 这是好事”
蒋伟|底盘工程师 , 从业15年
这几年来 , 一些传统车企开始缩招车辆工程的人才 。 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困境 。
前几年造车新势力刚出来的时候 , 我并不看好 。 但特斯拉、蔚来这些公司都跑起来了 。 舆论不再唱衰他们 , 我们的很多工程师就开始动摇了 。
新的技术理念和格局搅动了市场 , 这给传统车企带来很多未知 。 这些革新折射到我们这些工程师身上 , 就是自我怀疑 。 我的一些同事开始思考 , 自己做的工作是不是没价值了?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 , 车辆工程师的产出是没有软件工程师值钱的 。 在薪资上 , 车辆机械工程师的薪资和做自动驾驶的工程师的工资能差一倍 。
电气化和智能化现在是风口 , 很多高校也在调整 。 我们现在连做传统机械的应届生都很难招到 。 就算招到了 , 人家的兴趣也不在传统业务上 。
我可以理解年轻人的想法 , 毕竟新四化是趋势 。 现在行业的这种状况 , 影响最大的是我们这些做了十几二十年的机械工程师 。 我何尝不知道风口所在 , 但我现在这个年纪再去学软件是不现实的 , 我就算学会了也干不过年轻人 。 再者 , 就算车企需要软件开发的人才 , 企业更多也是直接招软件的学生 , 很少考虑从车辆跨界过去的 。
舆论的力量 , 对传统车企里面的工程师影响很大 。 很多人前两年不去新势力 , 为啥今年就义无反顾跳槽了呢?
今年这一波挖人潮 , 我很多同事都去了新势力 。 他们即使还在做传统业务 , 但工资比现在高了不少 。 他们离职不光为了钱 , 也因为焦虑 , 去追所谓的风口 。 离职的这批人里 , 大部分都是从业七八年的 。 他们年富力强 , 有点技术实力 , 学新的东西也还来得及 。
在传统车企 , 如果不是沉下来做技术的 , 基本七八年到头来职位也不升 。 但是新势力不一样 , 升职很快 , 所以很多人就动摇了 。
但我心态比他们好一点 , 也没有那么焦躁 。 这一波新势力出来 , 我看也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好 。 很多人现在跳槽拿高薪 , 但是那个薪资是因为资本进来所以热钱多 , 等风口过去这个钱就没了 。
不过刨去新势力带来的焦虑 , 汽车机械工程师本身掌握的技能也开始不够用了 。
以前总有人说机械工程师越老越吃香 , 但现在不是这样了 。 学三四年技术够用一辈子的情况早就是过去式了 。
举个例子 。 十几年前 , 汽车工程师还在关注零部件会不会断 , 会不会裂 。 而现在因为虚拟仿真能力提升 , 零部件制造工艺迭代 , 材料、热处理等等的提升 , 那些基础问题早就不是问题了 。 新的设计优化方法 , 对传统业务的效率提升很明显 。

虎嗅APP|造车人没有中年危机,机械工程师不再是故事的主角
文章图片
图4/4
特斯拉的车身一体化压铸机来源:特斯拉官方
现在很多传统业务都数字化自动化了 , 行业对工程师的要求不再是会用软件 , 会做个图纸 , 而是具备真正的工程能力 。
不过现在的情况也不意味着传统工程师会被全面淘汰 。 现在看上去好像做软件的人才在取代做机械的人才 。 但机械始终是汽车的底子 。 机械工程师在工作中要确保产品万无一失 , 但是程序员的思路不一样 , 程序员可以更新算法去完善产品 。 汽车不是手机 , 汽车出BUG是会出人命的 。
这种思路产生的分歧 , 是新造车企业需要去解决的 。 据我了解 , 现在有些新企业在研发的时候 , 在车子怎么开起来舒服 , 怎么合理变道这些问题上 , 机械工程师的话语权是很小的 。
有些车企真把自己当软件公司了 。
但跳出企业的层面来看 , 现在汽车业的情形 , 对传统业务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 业务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变革和创新 , 总比行业一潭死水强 。
我做过三家公司 , 每家都有自己的问题 。 对个人而言 , 还是要沉下心做技术 , 跟上潮流 。 迷茫、情绪化是不可避免的 , 跳槽能解决短期的迷茫 , 但过个半年一年 , 新的问题还会出现 。
现在汽车行业所发生的情况 , 依靠个人能力很难解决 。 但如果个人能力ok , 是不用担心这种变革的 。
新势力给了大家涨薪的机会 , 是好事情 。
“只要汽车还没飞上天 , 所有人都要尊重悬架的调校”
孙哲|车企品牌相关从业者 , 从业8年
如果车辆工程专业还在用我10年前学的那份教材的话 , 那这批学生很有可能失业 。
以前我上学的时候 , 有些同学开小差 , 老师就和我们说:“你们以后一辈子都要跟这个零件打交道 , 以后不会搞别怪我没提醒你” 。 但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 , 不需要那个零件 。
我以前的一些同学现在的处境也很尴尬 。 当你在汽车这样的行业干了10年之后 , 你这辈子是很难再离开这个行业了 。 现在潮流变了 , 你需要去学新的东西 , 但是你干得过年轻人吗?
现在的情况是这样 , 车企不缺研发制造燃油车的工程师 , 他们缺的是做车联网和自动驾驶的人 。 但现在很多高校还在教十年甚至二十年前那套东西 , 这和行业实际的需求已经出现代差 。
比如汽车设计 , 当年我上学的时候 , 拆的都是最破烂的变速箱 , 现在你再找一个正常的变速箱 , 里面的线路设计那些都完全不一样了 。 学生和学校对行业的了解完全跟不上现在爆发式的变化 。 这中间的落差会导致一大批学生和工程师处于极端尴尬期 。
现在车辆工程科班出身的也只能做一些测试之类的工作 , 核心的研发岗几乎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 。
在传统车企混的好的时候 , 这种情况不会暴露出来 。 那时候企业花钱也不精打细算 , 只要拉人头然后填到岗位上就行 。 我之前一同学 , 毕业去了一汽-奥迪 , 他们那时候Q5卖得好 , 三班倒加班加点干 , 真的太赚钱了 , 就跟开着印钞机一样 。
但现在不一样了 , 市场已经开始萎缩 , 而且传统车企还要兼顾转型 。 这时候企业是没有那么多资源和时间去兼顾传统业务的 。 比如很多传统企业已经不批内燃机的研发预算了 , 对于第三方供应商也一样 , 这个时候还去研究变速箱就是脑子有问题 。
而对于新势力来说 , 他们甚至就不需要建立单独的机械部门 。 现在富士康都要出来做汽车代工业务了 , 以后这些机械的东西只要有懂行的人跟代工企业对接就行 , 不需要再养那么多人 。
那在硬件找代工的情况下 , 软件就成了车企的大头了 。 这就是为什么百度、小米这些公司会下场造车 , 而且疯抢软件方面的人才 。 但是从供给端来看 , 智能驾驶的人才培养也是稀缺的 。 所以现在很多原来学视觉识别、图片分析这类人 , 也被招到车企里去了 。 之前没有学校专门教自动驾驶 , 所以稍微沾点边的人才都是香饽饽了 。
加价抢人和机械工程师被冷落虽然已经非常普遍 , 但不意味着这样是合理的 。 我认为现在行业有些矫枉过正 。
像百度、小米这些企业一开始进来 , 肯定是饥不择食不惜一切代价的 。 现在造车就在风口上 , 这是无法避免的 。 但是饥不择食的情况下 , 很有可能会消化不良 。
现在一些新车企在招人的时候 , 候选人只要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匹配度 , 企业就敢要 。 但是企业招这样的人 , 他真的能胜任工作吗?另外 , 从我了解到的信息来看 , 在一些新势力企业里面 , 有一部分人每天都在混 , 就等股票解禁 。 这种人才在公司里面 , 企业是指望不上的 。
当前汽车行业的竞争 , 无非是资本的较量 , 比谁更能烧钱 。 但是当烧钱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 市场又会开始回到平衡状态 。 就像现在机械工程师被冷落一样 , 等汽车行业开始冷静之后 , 机械工程师的地位会回到一个合理的位置 。
汽车产业是离不开懂机械的人的 。 比如自动驾驶研发工程师在给车辆数据做标定的时候 , 如果不懂车身、悬架这些东西的话 , 标出来的数据是没法用的 。 不论算法怎样发展 , 物理层面的东西是无法被忽视的 。 只要汽车还没飞上天 , 所有人都要尊重悬架的调校 。
而现在所谓的抢人大战 , 虽然在舆论上很热闹 , 但从整个汽车产业链来看只是小打小闹 , 不足以撼动整个行业 。 当大众、丰田这些企业彻底转型的时候 , 谁还敢玩军备竞赛就是找死 。
“就算工资不涨 , 也愿意去新势力 , 因为工作氛围更好”
周成|电子架构工程师 , 从业4年
我在一家法资车企 , 感受到的氛围比其他车企的朋友缓和一点 。
新造车抢人大战对我影响不大 , 唯一值得说的就是 , 我们项目本来是5个人 , 走了两个 , 现在三个人要干5个人的活 。
我是做电子架构的 , 这个岗位在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都很吃香 , 所以我暂时没有太多焦虑 。
但我的有些同事就不一样了 , 他们对现状极其焦虑 。
其实他们没必要焦虑 , 即使现在纯电动车很火 , 燃油车注定被淘汰 , 但很多车企也在做插电混动 , 这些业务仍然需要传统的机械工程师 。
据我观察 , 一些从传统车企跳出去的工程师 , 只是因为讨厌传统车企 。
我的一个哥们 , 做的是安全性能和碰撞测试的业务 , 非常枯燥机械 , 也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 , 日子长了之后人都变得麻木了 。 在我们公司 , 很多部门氛围都是这样 , 年轻人熬不上去 , 工程师生活单调性格沉闷 , 非常压抑 。
因为晋升慢 , 导致传统车企员工之间内卷严重 。 比如说一个工程师遇到技术问题 , 一般的情况同事会很坦诚地和你说 , 但我们公司就有内部的技术壁垒 , 部门之间信任感也不足 。 这样真正想做事的人 , 就很难发挥才能 。
自从第一波新造车开始 , 汽车行业人员流动性就加剧了 。 我入行四年 , 和我差不多时间入行的朋友基本都跳过槽 。 工资翻倍、晋升快对他们很具吸引力 。 也有一些朋友和我说 , 就算工资不涨 , 也愿意去新势力 , 因为工作氛围更好 。
去年疫情期间 , 汽车行业掉入冰点 , 我们公司也有裁员的传闻 , 但大部分同事比较淡然 , 都觉得被裁了既能拿N+1赔偿 , 还可以放几个月假 , 不算坏事 。
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就是围城 , 真正想做事业的人想离开 , 混日子的人想进来 。
然后 , 在新势力的冲击之下 , 我们一些业务的压力也开始增加 。 一般车企推出新车型都有一个3-4年的周期 , 但新势力来了之后 , 产品研发装车的节奏加快了 。 原本一个需要多次实验验证的设计 , 在新势力那边可能很快就上了 , 这导致我们就算有同样的技术水平 , 装车也比他们慢 , 市场也会被他们抢走 。
之前蔚来第一款车上市的时候 , 我们都觉得那只是一辆实验阶段的车 , 但是他们直接就上路了 。 包括特斯拉前段时间的事情 , 我也怀疑他们在验证刹车可靠性时有纰漏 。
我认为这对汽车行业和消费者而言不是好事 。 汽车终究需要安全打基础 , 智能化是锦上添花 。 现在行业从各种角度来看 , 都有些本末倒置 。
之前也有朋友帮我内推过新势力 , 但我没有去 , 我和他们的追求不同 。
此外 , 我也不打算跳槽去其他传统车企 。 这是我自毕业以来的第一份工作 , 我对我的team有很深的感情 。 如果我离开了 , 这块业务可能会出问题 。
不过现在的汽车行业终究与以往不同 , 代码能力也是现在汽车工程师的核心能力 。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 , 我的导师和我说过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 。 外国人拿一半的利润 , 中国人拿一半利润 , 但中国人这一半利润是靠市场换来的 。 我当时觉得拿这笔钱不光彩 , 但现在我有一些底气了 , 我们在很多地方有了自己的创新 。
现在这个阶段 , 对于本土车企和我们自己来说 , 都是积蓄力量的最好阶段 。
后记
我们将这篇报道视为记录中国汽车业变革的重要作品之一 。 汽车行业从业者的变迁 , 将是这场变革中重要的一个段落 。
不论是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与教师 , 还是传统车企的工程师 , 都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建设者与见证者 。 他们在过去数十年间对中国汽车业造成深远的影响 。 同时 , 在可预见的未来 , 他们依旧会影响着汽车业 。
所以 , 我们选择在当下这个节点 , 去倾听他们 , 记录他们 , 我们认为这是重要且必要的 。
汽车业是现代工业的“明珠” , 在中国更是如此 。 中国汽车业的蓬勃发展 , 曾让少部分人得到天量的财富 , 但这背后更重要的是 , 数以万计的家庭有了生计 。
行业的变革、资本的入场还有企业家的成就 , 卷走了绝大部分人的目光 。 那些固然重要 , 但我们也应倾听基层从业者的心声 。
在这场变革中 ,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 数以万计的人生因此改变 。 这几乎是一种宿命 。
通过他们的声音 , 我们会得到更多经验 。 这些声音是实在且真切的 , 这对于汽车业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 。
至于他们的经历 , 对各位来说或许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 但对于他们而言 , 这是他们人生所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 真实且残酷 。
(应受访者要求 ,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