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惠如 编辑|罗丽娟
“和大家分享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 这是雷军给小米发布全员信的开头 。
【苹果|世界第二,小米坐稳了吗?】而这一好消息即 , 小米第一次成为全球第二——根据Canalys发布的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报告 , 小米市场份额17% , 智能手机销量超越了苹果 , 首次晋升全球第二 。
雷军形容这是“梦幻般的成就 , 也是小米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
今年是小米成立以来的第十个年头 。 2011年8月16日 , 北京798艺术中心 , 雷军携带第一台1999元的小米手机亮相 。 网上预售开放6小时后 , 卖了40万台 。 这是小米历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事件 。
在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 , 再加上“天大”好消息影响 , 7月16日 , 小米集团股价涨幅一度扩大至6.3% , 创5月12日以来最大盘中涨幅 。
作为小米“一号位” , 雷军的喜悦之情表达得很直接 。 7月16日凌晨 , 他通过微博公布了这则消息 , 随后又连发两条微博 , 发布公开信祝贺所有小米人 , 并对粉丝表示感谢 。
眼前的成绩的确值得雷军高兴 。
Canalys 2021年第二季度的统计中 , 第一名的三星手机市场份额为19% , 与第二名的小米仅相差2% , 而苹果以14%的份额名列第三 , OPPO和vivo的份额同是10% , 分列四五名 。
文章图片
“我们首次站到这样的高度 , 后面我们必将面临激烈而焦灼的拉锯战 。 相比眼下的庆祝 , 我更期待 , 我们能够尽快真正坐稳世界第二 。 ”雷军说 。
实际上 , 这背后小米还有更大的野心——超越三星 , 登顶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 在5月24日的年度小米校招生集中培训上 , 小米合伙人、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卢伟冰透露 , 对于这一目标 , 雷军给出的时间是三到五年 , 而卢伟冰给出的时间更短:三年左右 。
如雷军所言 , 站上全球第二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 那么小米全球第二的成绩是否可持续?目前已实现多条腿走路的小米 , 能否实现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第一厂商的愿望呢?
谷底狂奔
在此之前 , 就有媒体报道提到 , 卢伟冰称今年第二季度 , 小米手机将有十分大的概率超越苹果 。
一个多月后 , 卢伟冰的预测成为现实 。
看似不经意 , 但从第三到第二 , 小米苦苦追了7年 。
2014年 , 刚成立三年的小米凭借着极致性价比的定位 , 快速获得了市场认可 , 全年出货量超过6000万台 。 彼时 , 小米估值450亿美元 , 开始着手布局海外业务 。 当年第三季度 , 小米问鼎中国第一和全球第三 。
那是小米首次进入全球第三 , 但再回到全球第三已是6年以后 。
“2014年第三季度 , 我们首次进入全球前三 , 接着我们遭遇了巨大困难 , 很快跌出了全球前五 。 ”雷军在公开信中回忆 。
2014年7月 , 由于屏幕供应商Wintek突然倒闭 , 小米不得不临时更换供应商 。 受此影响 , 小米4遇到猝不及防的缺货问题 。
半年后 , 承担“冲击3000元档位”重任的小米Note正式发布 , 却成为小米史上最失败的旗舰机型 。 而在同一时期 , 友商华为的新机Mate7一战成名 。
2015年 , 小米未达到销售目标 , 手机出货量约为7000万台 , 而友商华为则以一亿台出货量超过小米 , 成为国产手机厂商第一名 。 在当年的公司年会上 , 雷军吐露心声:“说实话 , 我不OK , 过去一年我们实在过得太不容易了 。 ”
这种情况在2016年加剧 , OPPO、vivo依靠强大的线下渠道 , 迅速抢占了低线城市的用户和口碑 。
2016年开始 , 小米开始“全面补课" 。 “在最低谷的时刻 , 我们下决心‘补课三年’ 。 ”雷军在一次采访中透露 , 小米补课的内容主要在集中两方面:一是研发体系的建设 , 二是研发技术的积累 。
艰苦卓绝的“补课”一补就是5年 , 小米终在2020年第三季度重回全球第三 。
当时 , 根据IDC、Canalys和Counterpoint三家市场研究公司的报告 , 小米手机出货量反超苹果 , 位列全球第三 。
“仅仅过了两个季度 , 我们又往前迈了一步 。 ”雷军在公开信中说 。 在他看来 , 小米晋升全球第二也是“战略的重大胜利” 。
去年8月 , 小米确立了未来新十年的核心战略—— 手机 X AIoT , 再次明确了智能手机业务的核心地位 , 进一步推动智能互联 。 同时还确立了永不更改的“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
小米披露的业绩报告显示 , 2020年 , 小米收入达人民币2459亿元 , 同比增长19.4%;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130亿元 , 同比增长12.8% 。 今年一季度 , 总收入达到人民币769亿元 , 同比增长54.7% 。 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61亿元 , 同比增长163.8% 。
雷军也将好成绩归功于“全球将士们的奋力拼搏” 。
“我们在中国区试点的新零售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小米之家线上下融合的先进渠道模式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 , 2021年将覆盖所有县城 , 并进入乡镇市场 。 同时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模式已经验证 。 ”
能否坐稳第二名?
坐上第二之后 , 如何稳坐第二 , 是小米亟需解答的问题 。
从去年开始 , 黑天鹅事件频发 , 手机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局 。 针对华为缺货空出来的国内外市场 , 不仅小米 , OPPO、vivo、三星、苹果等国内外手机厂商均虎视眈眈 。
2021年 , 对小米来说 , 既是下个十年的起始之年 , 也是小米的关键之年 。 全力以赴争取市场成为其最真实的写照 。
布局线下渠道是小米争取市场份额的重要一步 。
去年 , 在Redmi Note9发布会上 , 卢伟冰立下“未来一年 , 让每个县城都有小米之家 , 让每个米粉身边都有小米之家”的flag 。 自2020年11月起 , 小米几乎保持了每月1000家左右的开店速度 。
近日 , 小米副总裁尚进向媒体透露 , 一年内 , 小米已经开设了近8000家线下门店 。
根据Canalys 的统计 , 前五名手机厂商中 , 小米在第二季度的市场增速最高 , 达83% , 其次是OPPO 和vivo , 分别为28%、27% , 三星为15% , 苹果增速最慢 , 仅为1% 。
文章图片
“海外业务是小米迅速增长的引擎 , 尤其是拉美、非洲、西欧市场的增量 。 ”Canalys研究分析师刘艺璇告诉全天候科技 。
Canalys统计数据显示 , 小米在上述三个市场的出货量分别猛增逾300%、逾150%和逾50% 。
雷军在公开信中的提法也印证了上述解释 。 “我们国际业务进展也非常顺利 , 我们进入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 境外市场的营收贡献占比已达一半 , 目前在十多个国家市场份额第一 , 小米已成为了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 ”
Canalys研究经理Ben Stanton分析 , 小米已经将商业模式由挑战者向在位者转变 , 启动了多项计划 , 比如整合渠道合作伙伴、更精细化管理公开市场上的旧库存 。
然而 , 小米还未能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 相比三星和苹果 , 小米平均售价分别便宜约40%和75% 。 因此 , 小米今年的一大优先事项就是提升其高端产品(比如小米11 Ultra)的销量 , 但这将是一场艰难的较量 。
与此同时 , 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受到疫情、宏观经济、原材供应、生产、厂商策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行业竞争激烈、瞬息万变 , 小米能否坐稳“全球第二”这把交椅 , 没有人敢给出肯定答案 。
“目前的胜利不代表未来的增长 , 小米的地位是否能够维持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 ”刘艺璇说 。
一位TMT证券分析师认为 , 小米成为全球第二包含很大的偶然因素 , 其中之一是时间节点因素 。
“苹果手机每年销量最好的时候在四季度 , 二季度是苹果销售最淡的时候 。 如果拉通全年来看的话 , 小米应该还赶不上苹果 。 根据今年的预测 , 小米全年预计1.9亿部 , 苹果2.3亿部 , 三星2.6亿部左右 。 ”他分析 。
不能停下的进攻
今年3月底的一场发布会上 , 52岁的雷军正式宣布下场造车 。 站在小米的十字路口 , 雷军做出了这个“最后一次创业”的决定 , “我们又将迎来一场变化 。 ”
对于下场造车的关键点 , 雷军认为 , 十年创业的小米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彼时小米拥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 , 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的手机业务 , 以及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 。
文章图片
官宣造车后 , 雷军的工作重心也转向造车 , 将主要精力放在为造车搜罗人才和获取供应链支持 。
此后 , 小米在汽车业务上动作频频 。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 , 雷军已拜访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等车企 , 并与国内三家造车新势力企业创始人、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等业内人士商谈 。
另外 , 小米的造车业务进展也体现在投资上 。
一周前 , 小米收购收购自动驾驶公司DeepMotion(深动科技) 。 此前 , 小米还投资了纵目科技、禾赛科技两家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 。
独立TMT分析师付亮说 , 汽车是一个复杂的产品 , 供应链的整合、团队管理都将是小米需要面临的挑战 。
在手机行业一路过关斩将的小米 , 能否将成功复制在造车上?
“二级市场是不太看好小米造车的 , 从股价反应就可以看出来了 , 首先市场觉得这个事情太远了 , 其次 , 小米在这个业务上没有什么核心优势 。 ”前述TMT证券分析师表示 , 手机是小米的基本盘 , 未来小米的增长点还是在手机业务上 。
雷军承认 , “和这些全球最强大、最具创新力的同行企业在世界最高舞台上同场竞技……我们还很年轻 , 积累还远远不够 , 我们必须保持冷静 , 保持谦虚 。 ”
但他也仍然如以往的很多次一样 , 无比乐观 , “正是因为激烈的竞争和互相砥砺促进 , 我们才能把自己磨得越来越锐利 , 越来越强大 。 ”
推荐阅读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截图|靠抄袭对标苹果?心动黄一孟指责小米新版游戏中心抄袭TapTap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实力比|小米12对标苹果遭嘲讽?雷军:国产手机的实力比想象中强,有和苹果比较的勇气
- Apple|法官称苹果零售店搜包和解协议虽不完美,但可继续进行
- AirPods|苹果谈论AirPods 3:最大榨取蓝牙技术,希望获得“更多带宽”
- 科技创新平台|云南:打造世界一流食用菌科技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