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研究总院7月15日宣布 , 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和工艺”项目支持的“国产自主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海试任务” , 在我国南海海域顺利完成新一轮海试作业 , 这是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的一个重大进展 。
此次海试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意义?特别是公众更关心的 , 被称为“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 , 离商业化应用还有多远?中海油研究总院有关人士作了简要解读 。
此前 , 全世界天然气水合物有过五地、十次试采 。
“我国做了其中的三次 。 ”中海油研究总院技术研发中心工艺总师李清平介绍 , 这三次试采 , 属于试验性、探索性的 , 通过测井、取芯、试采 , 对相关资源储存状态、试采工艺进行初步评估和验证 。
【研究总院|南海可燃冰自主钻探完成新一轮海试】她介绍 , 天然气水合物在我国主要赋存于南海300米深的海底 , 具有水深、埋藏浅等特点 。 水深 , 意味着勘探开发作业难度加大;埋藏浅 , 则意味着易遇气囱、滑塌和浅层气等风险 。 加上储层成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殊难题 , 对勘探开发技术提出诸多挑战 。
另一方面 , 由于国内长期以来缺乏针对海域水合物的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 , 开展相关作业只能高价聘请和租用国外专业人员和设备 。
“我国已经进行的海域水合物随钻和取样 , 也主要依赖国外设备 。 ”李清平表示 , 此次海试作业 , “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 , 验证国产自主深水技术装备的可靠性 , 为天然气水合物技术装备自主化汲取宝贵经验 。
此次海试 , 中海油研究总院依托国产自主“海洋石油708深水工程勘察船”和国产深水钻井系统、新一代随钻测井工具 , 于今年6月在南海1758米水深预定海域 , 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两口水合物评价井的海底井场调查、钻探作业和随钻测井作业 , 取全取准了包括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井径、井温、地形地貌等第一手资料 , 顺利完成目标任务 。 “本次海试作业一举打破了我国海洋水合物自主钻井作业深度和作业水深两项纪录 , 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获得了高质量的测井数据 , 为含水合物浅软地层钻探和测井作业提供了范本 。 ”中海油研究总院董事长米立军如此评价 。
中海油研究总院钻完井专家何玉发解释 , 钻探测井作业获取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井温等数据 , 仍然是资源评价的重要部分 。 这是一个利用地层信息“找甜点”的过程 , 比如声波测井 , 此次从单极子升级为四极子 , 精度更高、信息量更大了;通过伽马+电阻率+声波 , 则可以识别出天然气水合物和浅层气 , 等等 。 “找储层甜点” , 显然比探索性的资源评估进了一步 。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认为 , 本次海试成功使中国海油具备了船舶—钻探—测井—取芯—在线分析检测全套国产化技术水平和全过程作业能力 , 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 “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迈入了国产自主新时代” 。
那么 , 这离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应用还有多远?李清平表示 ,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 , 需要经过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攻关的一个漫长过程 , 工程技术攻关又大致分为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预生产、先导试验、产业化等几个阶段 , 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技术可采 , 经济可采 。
“我们现在正处于二、三阶段之间 。 ”她透露 , 目前产业化研判的时间点放在2028年—2030年间 , 到那时候建成试验区 , 探索出产业化路径、规模 。
推荐阅读
- 手机|【直播纪要】VR/MR会吹响消费电子反攻的号角吗?| 见智研究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智能化|龙净环保:智能型物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鉴定
- 研究院|传统行业搭上数字化快车,施工现场变“智造工厂”
- IT|为什么感染飙升但死亡人数有限?研究显示T细胞可防止奥密克戎引发重症
- 德尔塔|为什么感染飙升但死亡人数有限?研究显示T细胞可防止奥密克戎引发重症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IT|南非研究显示两剂强生新冠疫苗可大幅降低Omicron导致的住院
- 华为|华为正研究电动车充电设施,充7分钟电量可由20%到80%
- IT|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正在取代德尔塔 潜伏期更短更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