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六火箭研制团队持续提升火箭可靠性侧记

日落黄昏 , 火箭起飞 。
7月9日 , 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 , 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 , 顺利将“钟子号”卫星星座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 成功完成第六次飞行 。
早已步入高密度状态的中国航天发射任务 , 一切看似平淡无奇 , 却又时刻伴随着新的发展变化 。 这些细微之处交织在一起 , 为一次次宣告成功攒足底气与力量 。
夏季飞行初体验
作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低温液体快速发射三级火箭 , 长六火箭此前仅有过5次太空之旅 , 显然尚不能称为火箭中的“老司机” 。
细数长六火箭之前5次飞行的季节 , 有春光明媚、秋高气爽、萧瑟初冬 , 唯独少了炎炎夏日 。 本次任务为这枚新生代火箭创造了夏季飞行初体验的机会 , 但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考验 。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 , 坐落于挺拔秀丽的芦芽山脉西北侧 , 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 。
“夏季伴随着高温、雨水、雷电天气 , 容易对电子设备造成损伤 , 这些因素甚至会影响飞行成败 。 ”长六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余延生表示 , “火箭在发射区要放置6天 , 而且长六火箭没有塔架保护 , 暴露在这些天气环境中 , 有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 因此试验队要应对比较大的状态变化 。 ”
据余延生介绍 , 试验队做了充足预案 。 有些部件本来要拆掉 , 但为了防雨就可能先不拆卸 , 但前提必须是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 针对夏季多雨天气状况 , 试验队采用了30项防护措施、8项排水措施以及10项优化箭上防雨措施撤收项目 。
此外 , 高温也给操作人员带来了困难 。 走进试验队户外工作区 , 在地表温度足足有40多摄氏度的状况下 , 操作人员穿戴防晒衣物忙碌着 , 汗水浸湿了后背 。
从两年1发到一年4发
2015年9月20日 , 长六火箭成功首飞 , 将20颗卫星发射升空 , 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 之后 , 长六火箭相继在2017年、2019年、2020年完成了第二、第三、第四次发射 。
【试验|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六火箭研制团队持续提升火箭可靠性侧记】“今年这一年 , 长六火箭就有4次发射任务 。 ”余延生告诉采访人员 , 发射任务无缝对接 , 在本次发射前夕 , 下一次发射的长六火箭就已经运输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
在高密度、快节奏发射的背景下 , 长六火箭试验队积极推进流程优化 , 通过文件规范各项工作流程 , 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效率 。 同时 , 试验队积极推动每位队员向一岗多能的方向发展 , 将每个人的能力和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 。
“随着发射任务的增多 , 流程会进一步优化 , 队伍在发射场的时间会更短 。 但目前毕竟才是第六次发射 , 可能有些因素还不能完全优化 , 而且‘长六’是低温火箭 , 相比之下 , 整个操作、维护过程更复杂 。 ”长六火箭副总指挥李军说道 。
在他看来 , 发射早期难免会暴露一些问题 , 但过去5次发射从没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 整个试验队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 , 团队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凝聚力、团结力 , 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也越来越高 。 “总的来说 , 长六火箭朝着队伍越来越稳定、产品越来越稳定的状态持续发展 。 ”李军表示 。
据悉 , 此次发射的“钟子号”卫星星座02组是“钟子号”卫星星座01组的继承型号 。 “01组发射时 , 性价比很高 , 为双方再次合作打下了基础 。 长六火箭随着飞行成功次数越来越多 , 在市场上口碑越来越好 , 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 。 ”余延生说道 。
在本次任务中 , 长六火箭主要进行了9项适应性改进 , 总共分为三大类 。
首先是结合本次卫星的实际情况 , 长六火箭做了一些适应性的设计和验证;其次火箭本身为持续提高可靠性做了一些工作 。
值得注意的是 , 此次任务的火箭三级首次使用了一个新状态的发动机 , 以便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 提高市场竞争力 。 该发动机在前5次发射经验的基础进行了改进 , 新技术2016年开始论证 , 经过充分的论证、分析、试验 , 最终投入使用 。
为了确保任务的绝对成功 , 试验队每位队员依据岗位职责表 , 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 按章操作 , 遵循“五不”原则:没有指挥不操作 , 任务不明不操作 , 设备故障不操作 , 协调不好不操作 , 口令不清不操作 。
“在每次任务实践中 , 总会发现并试着解决一些新课题 , 为后续任务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 余延生表示 , 任务中发现的一些新课题 , 需要花时间去研究、去论证 , 发射完成后 , 他们还会对结果进行分析 , 结合可能暴露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 对产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 (郑恩红)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