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今日社评:不断提升老百姓使用手机的安全感

_原题是:不断提升老百姓使用手机的安全感
本报评论员樊大彧
今日社评
【北京青年报|今日社评:不断提升老百姓使用手机的安全感】近年来 , 有关部门持续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的整治行动 , 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 。 去年底 , 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国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会 。 同时 , 有关部门对50多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 , 对120款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App进行直接下架处理 。 当前 , 有关部门正在组织产业优势力量 , 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 , 推进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的建设 , 我国对手机App软件不法活动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将不断提高 。
7月16日 ,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发布会 。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赵志国表示 , 工信部高度重视App用户权益的保护 , 工信部将尽快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实施《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的暂行规定》 , 同时组织制定完善相关行业检测标准 , 为App治理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政策和标准保障 。 (相关报道见03版)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 对手机应用程序(App)的管理也成为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实事 。 一些手机应用程序权限明显越界 , 任意侵犯用户隐私 , 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 手机App软件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甚至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之一 , 相关问题引发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普遍担忧 。
一些手机App软件实现过度收集用户隐私数据的主要方式是 , 在安装协议中提出要读取通讯录、短消息、摄像头、麦克风、地理位置等范围过大且无必要的信息授权要求 , 用户如果拒绝这些“霸王条款” , 就无法使用该手机App 。 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带给老百姓的风险和麻烦包括 , 信息被泄露或窃取、遭受钱财损失、耗费手机资源导致手机卡顿、频繁推送商业广告等 。 在大数据当道的今天 , 智能手机确实让生活更为便利 , 但个人信息泄露也降低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安全感 。
为加强手机App软件个人信息保护 , 规范相关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 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统筹指导下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起草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 有关管理规定界定了适用范围和监管主体 , 确立了“知情同意”“最小必要”两项重要原则 。 规定要求 , 从事App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 , 不得从事超出用户同意范围或者与服务场景无关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用户拒绝相关授权申请后 , 不得强制退出或者关闭App;用户拒绝提供非该类服务所必需的个人信息时 , 不得影响用户使用该服务 。 《规定》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 社会各界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 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采纳 。
除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近年来 , 有关部门持续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的整治行动 , 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 。 去年底 , 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国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会 , 会上主要互联网企业向社会公开作出了承诺 。 同时 , 有关部门对50多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 , 对120款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App进行直接下架处理 。
在不久的将来 ,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的暂行规定》的发布实施 , 有利于公安、工信、网信、司法等多家部门形成监管合力 , 巩固已经取得的整治成果 。 规定的实施也将有利于用户及时主动依法维权 , 一旦个人信息遭到侵害 , 广大群众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 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 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
不断提升老百姓使用手机的获得感安全感 , 需要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 也需要有关部门提高监管能力 。 当前 , 有关部门正在组织产业优势力量 , 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 , 推进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的建设 , 我国对手机App软件不法活动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将不断提高 。 加强硬件建设 , 持续提升技术治理水平 , 加强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协作共治 , 严厉打击个人信息安全相关违法犯罪活动 , 这些努力将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更干净的App应用环境、更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