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微软小冰估值超独角兽,CEO李迪:这次冬奥会,裁判可能“不是人类”

【文/观察者网 邢晓楠】
2004年 , 科幻电影《我 , 机器人》上映 , 畅想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在未来完全渗透人类生活:帮人遛狗 , 帮人送快递 , 化身完美管家……
而极度厌恶机器人的主人公仍然用“对生命的模拟”来评价它们 , 并反问道:“机器人能写交响乐吗?机器人能画出一幅美丽的杰作吗?”
2021年 , 由原微软小冰团队独立运营的小冰公司解答了这个问题:
其人工智能框架下发展出的“少女小冰” , 已经实现了出版诗集、作曲出道、创办画展等“梦想” , 还在7月8日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担任了开幕式主持人的工作 。
小冰的“家人” , 刚刚获得A轮融资的小冰公司也在15日宣布 , 已和集英社合作打造漫画主角“萝卜子” , 《蜡笔小新》的制片人生田英隆也将助力这场“跨界融合” 。
此外 , 小冰公司还官宣了其最新发布的语音技术 。 视频显示 , 由小冰模拟的声音与真实人类声音相比 , 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
7月20日 , 小冰再次官宣 , 其框架下的AI评分系统将在北京冬奥会和其他国际大赛中扮演AI助理裁判的角色 , 辅助人类裁判为运动员打分 。
但当看似遥远的人工智能走入现实 , 用户和业界人士仍不乏质疑的声音:
相比于其他人工智能厂商 , 小冰不做硬件、不做APP , 用户的入口到底在哪里?而小冰被广泛运用的文本创作能力 , 是否也会陷入“填空式写作”的老套路?都做主持人了 , 小冰的造型能不能更“抓人眼球”?
近日 , 小冰公司CEO、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李笛接受了观察者网的专访 , 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了解答 。
值得一提的是 , 采访开始前 , 小冰先向观察者网展示了一段视频 , 并埋下了悬念——你能分出哪句话是人工智能说的、哪句是真人说的吗?
微软小冰超级自然语音技术
分拆之后 , 文艺小冰的“商业历险记”
自2020年7月13日微软官方宣布将人工智能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小冰公司”后 , 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 。
相比于先前那个靠“弹琴、写诗、作画”出圈的“文艺小冰” , 拆分后的小冰在商业化的落地上做出了更多尝试 。
【公司|微软小冰估值超独角兽,CEO李迪:这次冬奥会,裁判可能“不是人类”】继7月8日人工智能少女小冰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1)担任大会开幕式主持人后 , 7月12日 , 小冰公司正式宣布完成A轮融资 。
据小冰公司披露 , 本轮融资由高瓴领投 , 五源、Neumann、IDG、GGV纪源资本及上轮投资人北极光与网易公司跟投 , 估值已超独角兽规模 。
同日 , 小冰公司发布全新的超级自然语音技术 。 该技术首次将人工智能语音自然度提升到与真实人类声音几乎无法分辨的程度 。
7月15日 , 小冰日本团队与著名出版社集英社宣布战略合作 , 双方共同打造的漫画主角萝卜子已在社交网络LINE等平台上线 。 作为人工智能虚拟人类 , 萝卜子的性格、语气完全源于漫画角色 , 将与亿万日本用户直接交流 。
完成融资前后的一系列合作 , 似乎都在暗示着 , 那个官方号称永远18岁的“少女小冰” , 正在尝试成为“职场女性” 。
但小冰公司董事长李笛在采访中透露 , 技术研究仍然是A轮融资主要投入的方向之一 。
“其实现在谷歌或者Facebook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 论文里面会拿小冰做对标 。 咱们作为一个中国团队是走在了最前面 , 我们希望接着把基础的框架研究迭代的更好一些 。 ”
融资的另一个用处则是本土化营销 。 小冰专注于亚洲市场 , 现在在印度、日本都有“分身” , 李笛希望能建立小冰和人类用户之间更加紧密的连接 。
相比于拆分前 , 小冰的商业化速度快了 , 但“商业”仍然没有成为小冰公司的主旋律 。 李笛透露 , 全世界范围内 , 人和人工智能的交互 , 有60%的流量是在小冰的框架里面 , 但是“绝大部分的流量都是非商业化的” 。
“未来一段时间 , 我们在商业化上还是会比较克制一些 。 ”李笛说 。
克制的方式 , 是将尝试圈定在几个垂直领域 。
以体育为例 , 7月20日 , 微软小冰宣布 , 其研发的AI评分系统已进一步完成技术升级 , 有望在后续更多国际赛事中作为AI助理裁判辅助评判运动员表现 。
小冰公司首席运营官徐元春还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分享了关于一则关于该系统的趣事:
由于该技术的应用项目为空中自由式滑雪 , 小冰公司的两名产品经理经过和国际雪联长期的磨合 , 最后的裁判水平竟然达到了和国际雪联裁判“不相上下”的地步 。

公司|微软小冰估值超独角兽,CEO李迪:这次冬奥会,裁判可能“不是人类”
文章图片

小冰AI评分系统应用于自由式滑雪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从“写诗作画”到“AI裁判” , 不可否认 , 小冰的“商业化”显得并不那么“商业” 。 相比之下 , 同行的布局显然更为迅速 。
国内的CV(视觉识别)行业里已经出现了能够大量应用的独角兽企业 , 同属NLP(自然语言处理)赛道的竞争对手 , 也通过智能音箱等硬件、APP铺开了数量可观的流量入口和应用场景入口 。
针对这一质疑 , 李笛在采访中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一个第三方平台 , 如果只是能从硬件中获得用户的交互的话 , 它是非常狭窄的 。 ”
以智能音箱为例 。 李笛认为 , 尽管一些智能音箱每天具有数量可观的唤醒次数 , 但其应用场景是有限的(开灯、关灯、放音乐、关空调等) 。
“这一类的命令在收集到一万句的时候是有用的 , 它可以去学习你的位置远近、口音、年龄 , ”李笛说 , “但是超过一万句以后 , 对于AI系统的学习其实就没有帮助了 。 ”
相比于单一的场景 , 小冰的战略是多种场景覆盖(汽车、智能硬件、社交网络等等) 。
自2017年8月起 , 微软小冰团队多次宣布与小米米家及米家生态链展开合作 。 目前 , 内置小米小爱同学的手机和已接入小爱开放平台的智能硬件设备 , 具有“召唤小冰”的能力 。 这些设备包括小米全系列手机、小米AI音箱、小米小爱音箱mini、Yeelight语音助手等 。
2018年12月 , 华为和荣耀已经开始与微软小冰在人工智能语音助手领域深入合作 。 只要对华为AI音箱中的智能语音助手小艺说出命令 “召唤小冰” , 就能切换至微软小冰模式 。 在小米和华为之后 , Oppo和vivo也成为了小冰的合作伙伴 。 这样 , 在中国的Top5手机里 , 都可以召唤小冰 。
硬件之外 , 微软小冰也和每日经济新闻、万得资讯、华尔街见闻等资讯机构建立了合作 。 在这些场景中 , 小冰的工作内容是撰写金融新闻摘要;而在香港证监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还进一步提供了从金融摘要到金融风控的完整解决方案 。
但另一个疑问 , 也在小冰践行自己的“创作梦想”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公司的AI文本创作 , 最后都会成为“填空式写作” , 小冰会这样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