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对App围猎用户时间应依法“反围猎”

各类规范的App让公众的工作生活日益便利 。 然而 , 新华社采访人员调研发现 , 随着用户时间成为流量时代最有价值的要素之一 , 一些不良App正通过化妆术、利诱术、隐身术等多种套路在各环节设卡 , 打造“时间围猎场” , 大肆“收割”用户时间 , 从而实现牟利目的 。
目前 , 全国App总数为302万款 , 相比之前数量下降明显 , 这既缘于市场竞争淘汰 , 更缘于工信部等有效治理 。 而“大浪淘沙”之后的这些App , 并不意味着都规规矩矩 , 其中 , 现象之一是“围猎” , 有的通过算法围猎用户习惯兴趣(也称大数据“杀熟”);有的花式围猎用户时间 。
不良App对用户每一种围猎都是为了商业利益 。 拿App围猎用户时间来说 , 有的通过化妆术、利诱术、隐身术等方式引诱用户点击进入 , 无疑是为了增加流量 , 而流量是互联网企业竞争与盈利的核心要素 。 App这种“骗点击”的行为 , 对用户而言没有实际意义 , 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
有的App不仅引诱用户点击 , 而且还拖时长 。 典型例子就是所谓的“走路赚钱软件” , 名义上是“步数越多赚钱越多” , 其实是引诱用户长时间使用 。 App这么做 , 是因为用户停留时长是一种价值目标 , 有的通过这种手段增加用户黏性来达到某些违法目的 , 但用户耗费时间后却提现困难 。
比较霸道、无赖的围猎方式 , 是App广告的关闭按钮或真伪莫辨、或体积很小、或颜色较淡 , 名义上给了用户关闭广告的“自由选择” , 但用户点击关闭按钮时要么关闭不了 , 要么把用户导入广告商页面 。 也就是说 , App想方设法让用户长时间浏览广告以获利 。
对于以上这些围猎用户时间来牟利的方式 , 不少用户深有体会 , 自然不满 , 而所能做的就是用脚投票 , 不再使用 。 但面对不良App围猎方式不断花样翻新 , 部分用户难免继续上当 。 所以 , 对于围猎用户时间的不良App , 最好是加强日常治理 , 对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 应当依法“反围猎” 。
比如App用“哥 , 好久没联系了 , 我想……”“您有一条未读的工作消息”这类虚假信息诱骗用户点击的行为 , 实际是种虚假宣传 , 属于欺诈式营销 , 因为这类宣传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 , 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 , 有关部门应依法约谈乃至直接处罚违规App 。
对于App在提现次数、提现金额、提现上限等多方面设置门槛 , 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拖延用户使用时间的行为 , 也应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进行审视 , 看App是否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 如果App通过拖时间培养用户黏性进行违法集资等 , 更要依法严惩 。
或许在某些App运营商看来 , 以诱骗等方式围猎用户时间没有诈骗钱财 , 不能算违规 , 但从根本上说 , 占用、浪费用户时间行为不可容忍 , 而且App相关行为已涉嫌违法 。 所以 , 对不良App围猎用户时间要依法“反围猎” , 既要专项整治 , 也要加强日常监管 。 其中 , 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可行之策 。
【时间|对App围猎用户时间应依法“反围猎”】当然 , 也要根据App侵权的新特点、新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最好把围猎用户时间或者浪费用户时间也明确写入法律法规予以禁止 , 即用户时间也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