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文|虎嗅科技组 宇多田自从去年英特尔被100%确凿证据证实了在10nm制程上的延期 , 以及在7nm制程上全面落后于台积电 , 丧失全球制程领导地位后 , 大众舆论对这家美国唯一从设计、制造到封测全覆盖的半导体企业的态度 , 呈现出惊人的一致变化:
除了竞争对手和看热闹不嫌事大一样的顺便踩一脚 , 这种“批判趋势”到最后似乎演变成——这家半导体顶级巨头剩下的日子似乎屈指可数了 。
技术创新层面遭遇的危机也蔓延至他们的财务数据上 , 从2020年Q1到2021年Q3 , 英特尔净利润连续3个季度下滑;而历来作为数据中心市场的绝对王者 , 英特尔这一业务板块的收入也在三个季度内持续下降 。
2021年5月 , 权威市场调研机构 IC Insights发布的《2021年Q1全球Top15半导体公司业绩与排名》指出 , 英特尔虽然位列第一 , 但却是所有厂商中唯一一家营收下滑的企业 。
英特尔当然焦虑 。 这种焦虑可能体现在:

文章图片
受到资本市场巨大压力 , 2021年年初突然换帅 , 重新启用有40年制造技术履历的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为新任CEO 。
迅速接受了阿斯麦比自己更为先进的EUV制造工艺 , 用了大约两个季度的时间修复了7nm技术 。
在制造环节投入巨资 。 今年3月 , 帕特·基辛格正式公布十分关键的“IDM 2.0”战略 , 宣布重返晶圆代工市场 , 同时宣布投资20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建两座晶圆厂;5月再次宣布 , 投资35亿美元升级新墨西哥州工厂 , 投资100亿美元在以色列兴建的芯片厂 , 还计划在欧盟建厂 。
越来越多的英特尔半导体技术专家现身说法 , 为自己的制造技术正名 , 强调“每家晶圆厂的制程数据有对外宣传的差异” 。
当然 , 根据虎嗅平台的观察和媒体反应 , 在国内大大小小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数据中心市场活动上 , 你能越来越多次看到英特尔出现的身影 。
以重新夺回“制程节点”为目标的英特尔 , 今年3月发布的“IDM2.0战略”就以大手笔和”绝不放弃制造”的态度虽然引起产业重视 , 但因为表现不佳的财报状况持续受到争议;
而昨天 , 包括CEO基辛格在内的4位英特尔高级制造技术专家 , 再次通过大范围公开英特尔的制程技术和实现路径 , 向半导体产业投掷了一枚“新炸弹”:
英特尔的确在10nm和7nm有所延迟(如果感兴趣 , 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英特尔退位 , 台积电称王》) , 但在5nm节点上 , 英特尔自认为非但没有延迟 , 反而会完成超越 。
为了应对台积电等对手的“制程虚假宣传” , 以及纠正大家对制程的认知误区 , 英特尔直接舍弃了“10nm , 7nm , 5nm , 3nm”这一本质上由摩尔定律决定的说法 , 而是直接采用100%英特尔主观视角的新命名体系——Intel7 , Intel4 , Intel3 , Intel20A , Intel18A 。
这一次公开的Intel20A , 本质对应的就是5nm制程 。 这是一个英特尔近2年来闭口不谈的制程节点 , 相关时间计划基本到7nm就戛然截止了 。 英特尔首次宣布将通过Intel20A , 进入“埃米时代” 。
Intel20A背后两大关键技术非常值得注意 。 其中 , 这个制程将会采用全新的晶体管结构Gate-All-Around , 并非是为22nm以下制程产品化立下汗马功劳的FinFET结构 。
换言之 , 这种应用了新材料的新结构芯片 , 将会对传统制程概念 , 产生重大改变 。 就如一位半导体技术专家告诉虎嗅:“这种新的材料结构 , 制程这些几纳米啥的就没那么大的关系了 。 ”
英特尔新制程命名体系:快醒醒 , 客户们
关于制程的命名问题 , 被产业诟病已久 。
譬如我们曾在《英特尔退位 , 台积电称王》这篇文章里提及 , 业内不少工程师认为 , 英特尔在对待“纳米”制程数字的态度更实在 , 甚至表示“英特尔的10nm芯片对标的其实是台积电的7nm , 甚至比后者的7nm都好” 。
这也是基辛格上任后 , 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大家正确理解“制程数字”:
“包括英特尔在内 , 使用着各不相同的制程节点命名和编号方案 , 这些方案既不指代任何具体的度量方法 , 也无法全面展现如何实现芯片能效和性能的最佳平衡 。 ”这就像是车展上那些号称自己芯片达到几百几千Tops的汽车 , 也像是加州每年发布的《自动驾驶接管报告》——没有统一测试条件和足够的企业诚信度 , 就绝对不配说出“谁比谁性能好”的结论 。
所以 , 英特尔这次兴师动众地更换了命名体系 , 美名曰:“让客户对整个行业的制程节点演进有一个更准确认知 , 进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 其实主要目的就是对付台积电和三星不那么太靠谱的5nm和3nm制程名字 。
2021年下半年将推出的Intel 7 (是不是至少看起来像是7nm?) , 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发布的10nm Enhanced SuperFin;
2023年上半年发布的Intel 4(至少看起来像4nm?) , 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PPT的7nm;
2023年下半年发布的Intel3 , 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PPT上的7nm+;
2024年上半年发布的Intel20A(看起来像不像2nm?) , 其实就是英特尔标准下的5nm;
2025年上半年发布Intel18A , 其实就是英特尔标准下的5nm+ 。
实际上 , 随着晶体管结构的愈加复杂 , 早在21世纪初 , 产业内就开始对芯片的纳米制程命名有了“分化趋势” 。
我们都清楚 , 微处理器是由以特定方式连接起来的数十亿晶体管组成 。 这些晶体管充当了“开关”的角色 , 负责处理电子数据的1和0 。
基辛格解释 , 在晶体管顶部有一个区域叫“栅极” , 它决定了晶体管是开启还是关闭 。 而“制程节点”指代的是晶体管所需的数千个制造步骤组成的复杂方案 。
而所有最顶级半导体公司几乎都有同一个目标——让这些芯片变得更小、更快、更便宜、更高能效——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苹果的5nm制程芯片M1(有太多关于M1的测评可以去看 , 我也买了一台M1的Macbook Air , 爱不释手) 。
最初 , 制程工艺“节点”的名称与晶体管的栅极长度相对应 , 并以“微米”为度量单位 。 随着晶体管越变越小 , 栅极的长度越来越微缩 , 产业开始以纳米为度量单位 。
而关于制程命名改变的关键节点出现在1997年 。
“随着技术进步和应变硅(strained silicon)等其他创新技术的出现 , 除了缩小晶体管 , 更快、更便宜和更高能效也变得同样重要 。 ” 基辛格认为 , 从这时开始 , 传统命名方法不再与实际的晶体管栅极长度相匹配 。
换言之 , 晶体管尺寸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 它们之间的“互连”等因素也不能忽略 。
2011年 , 在英特尔推出FinFET晶体管结构技术后 , 行业进一步分化 。 这是一种构建晶体管的全新方式 , 具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 。
这个结构就是将停滞不前的22nm继续往下缩进的关键技术 。 但要很显然 , 从22nm开始 , 不要说大众 , 就连产业内对制程数字的理解与它的实际“坐标”也开始逐渐脱离 。
这也是英特尔如今建立新命名体系的根本缘由 。
正如虎嗅之前在采访工程师时得到的答案:“英特尔在制造工艺标准制定上相对更激进 , 要求也更高 。 但的确制程延迟了1~2年 , 说落后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追赶的可能性 。 ”
但英特尔这次大刀阔斧的制程更名 , 也许不是不相信自己 , 而是嗅到了市场和资本已经被“命名”困惑已久(譬如开头) , 甚至依此来做出商务判断的残酷现实 。
不过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即便推出了新命名产品 , 客户没有理由不问一句:“你这intel7到底几纳米?对标的是台积电的几纳米?”
说实话 , 我们更想知道英特尔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怎么回答 。
誓死捍卫摩尔定律?
基辛格在这次可谓是极为详尽的“制程技术科普会”上 , 至少提了三次关于“摩尔定律不会消亡 , 英特尔会通过各种方法 , 如改材料、晶体管结构 , 以及封装等角度 , 继续来延续摩尔定律”的决心 。
实话讲 , 除了这个意味深长的新命名体系 , 英特尔最有趣且最应该受到关注的产品 , 毫无疑问是Intel3之后的Intel20A 。
(当然 , Intel4 将作为第一批应用阿斯麦高数值孔径(High-NA)极紫外辐射光刻技术(EUV)的处理器也倍受瞩目 , 但象征意义不如Intel20A 。 )
Intel 20A(5nm)之所以被英特尔称为历史上制程技术发展的下一个分水岭 , 是因为它是第一块应用英特尔两大“开创性技术”的芯片:
替代FinFET的全新晶体管架构 Gate-All-Around(英特尔把它命名为RibbonFET)
能够解决“互联瓶颈”的电能传输系统PowerVia 。
FinFET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述 。
它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专业教授胡正明在1999年研发出的 3D 晶体管技术(鳍型晶体管) 。 英特尔之所以能在 12 年后率先量产出 22nm 晶体管 , 台积电与三星顺利过渡至 16/14nm 制程节点 , FinFET功不可没 。
正是这项“发明” , 摩尔定律才得以“延寿”数十年 。
但是 , 随着制程从5nm持续缩进至3nm , 半导体制造专家们发现 , 进一步减少 FinFET 尺寸 , 就越来越受到驱动电流和静电控制的限制 。
而将要替代它的Gate All Around的常用名为GAAFET(全栅场效应管) , 它使用栅极包围的带状通道 , 从而能实现更快的晶体管切换速度和更好的控制 。 因此 , 在更小的占用空间内 , 可具备更高的性能 。 三星在2020年曾宣布将在3nm制程芯片上应用这一架构 。
与 FinFET不同的是 , 在 FinFET 中 , 较高电流需要多个并排的鳍片;GAA 晶体管的载流能力主要是通过垂直堆叠几个纳米片(上图) , 而栅极材料主要是包裹在沟道周围来提高的 。 纳米片的尺寸可以按比例缩放 , 以便晶体管可以按照要求的特定性能进行调整 。
听起来 , “纳米片”的概念其实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而且实际上 , 这项技术已经被研发多年 。 但其之所以不受业内“重用” , 主要瓶颈就在于“材料” 。
根据泛林半导体给出的解释 , GAA晶体管是通过“交替硅”和“硅锗外延层”的超晶格来制作的 , 这是构成纳米片的基础 , 此外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 可能需要钌、钼、镍等各种合金新材料进行沉积、蚀刻、填充 。
一位半导体专家这样给虎嗅总结:“它(GAA)将对半导体的基底材料进行更改 , 半导体连接的材料也要进行更改 。 同时整个晶体管的物理结构也要变化 。 ”因此 , 带领团队开发这项技术的Sanjay Natarajan博士将英特尔的GAA——RibbonFET称为一次“晶体管性能上的重大飞跃” , 并非虚话 。
根据测试芯片结果 , 他们预计RibbonFET晶体管带来的性能和密度提升 , 将超过当下的FinFET晶体管 。 而Intel 20A将是应用RibbonFET的第一枚芯片 。
而电能传输系统PowerVia则是英特尔工程师开发的一项独特技术 。 Sanjay Natarajan博士作为这项技术的开发负责人 , 指出半导体晶体管结构中存在的最大传统问题之一便是“布线效率低下” 。
“传统互连技术是在晶体管层的顶部进行互联 , 经常产生电源线和信号线的互混 , 导致了布线效率低下 , 进而影响性能和功耗 。 ”
他们的解决方法 , 便是把电源线置于晶体管层的下面(也就是晶圆的背面) 。 通过减少晶圆正面的电源布线 , 腾出更多的“空地儿”用于优化信号布线 , 并减少时延 , 实现更好的电能传输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两项将用于Intel20A的关键技术 , 虽然不可避免被人诟病为“仍然处于PPT状态”(毕竟还都是PPT) , 但英特尔的专家们展示了这些测试芯片的扫描电镜图像 , 显然经过了一系列测试 。
就像上面所说 , 它们的成功应用 , 将决定着英特尔是否能在5nm这个关键节点上进行反超 。
从时间来看 , 很明显 , 2019年时PPT上规划的“2023年实现7nm++” , 与这次规划的“2024年实现Intel20A”没有多少间隔 。 也就是说 , 依然有机会在5nm这个节点上翻盘 。
基辛格所说 , 英特尔Intel20A在2024年的问世与两大关键技术的真正应用 , 将标志着半导体“埃米时代”(1埃米=0.1纳米)的启幕 。
现在来听 , 其实更像是英特尔在向外界喊话:你们以为我还想在“纳米时代”争夺领导权?不 , 我们要进入一个比纳米更小的单位去争夺话语权了 。
写在最后…希望不是PPT
但话说回来 , 既然完全改变了以纳米为单位的命名体系 , 而且晶体管结构和材料正在发生下一轮巨大变化 。 此外 , 英特尔也在从封装技术层面提高芯片的带宽密度和能效……
这一切难道不是意味着 , 所谓的纳米还是埃米的数字单位 , 已经越来越没意义了吗?
英特尔嘴上说在捍卫摩尔定律 , 其实已经认识到不能再依靠摩尔定律 。
如今 , Intel20A的制造工艺虽然官方说拿下了高通这个大订单 , 但距离2024年变数还有很大 。 我们虽然觉得英特尔这场发布会的意义重大 , 并且产品规划让人没有异议 , 但是PPT能够转变称真正的产品 , 还是需要实物说话 。
毕竟 , 当年延迟了4年的14nm产品 , 当时PPT做的也挺不错的 。
来源:虎嗅APP
【帕特·基辛格|英特尔投下埃米炸弹:台积电的夸大宣传该到头了】_原题英特尔投下埃米炸弹:台积电的夸大宣传该到头了
推荐阅读
- Intel|英特尔放出i9-12900K平台PCIe 5.0 SSD演示 突破13GB/s传输速率
- Intel|英特尔全新第12代原装散热器实测 i5-12400最高温度73℃
- Intel|英特尔正为Linux 5.17准备PFRUT:升级系统固件无需重启
- 业绩|用Mac业绩说话!苹果摆脱英特尔,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一步
- Apple|苹果放弃英特尔的决定在今年得到了回报
- Intel|SK海力士完成接管英特尔闪存业务及国内工厂
- Intel|干翻RTX 3070Ti:曝英特尔DG2系列独显将于明年3月发售
- Intel|英特尔酷睿i5-1250P跑分曝光 性能超AMD Ryzen 9 5980HX
- Intel|英特尔ARC Battlemage高端游戏显卡有望2023年中到来
- Intel|英特尔已为Linux 5.17准备了一些Wi-Fi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