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事记|中国云游戏产业,“新基建”先行?


创事记|中国云游戏产业,“新基建”先行?
文章图片
图1/1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智能相对论 , 作者:叶远风 ,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 图源:摄图网 。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来源: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文/叶远风
一年一度的游戏产业盛会ChinaJoy在上海开启了序幕 , 这个已经办了19届的展会成为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 受到广泛关注 。
此次ChinaJoy上 , 近年来逐步兴起、被业界普遍认为是“面向未来”的云游戏受到格外关注 , 众多厂商展出了有关云游戏的产品或服务 , 在ChinaJoy的全球云游戏产业大会上 , 由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小米集团小米游戏、金山云、蔚领时代联合发起的“立方米计划”也正式亮相 。
按官方说明 , “立方米计划”是基于云技术的游戏分发计划 , 而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 这种联合体的出现无疑是云游戏产业阶段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 行业内具备技术、资源等能力的企业站出来 , 推动产业进一步加速 。
事实上 , 根据Newzoo在2021年3月更新的《全球云游戏市场报告》 , 从2020到2023年 , 云游戏全球市场约将增长7.2倍达到51.35亿美元 , 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valve、腾讯等在内的全球知名游戏及科技公司都在进行商业布局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行业联合体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 , 只不过 , 在国内特殊的云游戏产业发展背景下 , 这种行业联合体可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新基建”意义 。
全球云游戏产业迸发 , 中国独树一帜也面临产业新基建的独特要求
相比较全球云游戏的发展 , 中国云游戏产业更需要在底层建立平台体系 , 支撑整个产业创新化、高效率前行 , 即形成云游戏产业的“新基建”建设过程 。
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需求绝对量增长更快 。
在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云游戏市场趋势报告(2021)》中 , 全球云游戏市场收入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101% , 而在中国 , 该数值高达135% , 高出近三分之一 , 其中到2021年 , 中国云游戏可获得服务市场将达6065万人 , 这些都显示出中国云游戏产业更强劲的发展潜力 , 另一方面也给云游戏的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需要包括云资源与运营体系在内的专门的“新基建”配套 。
二是产品需求特殊 , 对资源的压力更大 。
中国市场上云游戏用户的典型特征是持有低端设备但希望“越级”体验大作 , 即“硬件刚需型玩家” , 这与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更多将云游戏作为终端生态的补充有明显的不同 。
典型如 , 移动游戏是中国最大的游戏细分市场 , 2020年中国市场440亿美元的游戏收入中有67.8%都来自移动端 , 也自然而然成为云游戏的重要目标市场 , 而由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领先全球 , 带有普惠色彩的中低端机型普及度广 , 这些用户涌入云游戏市场 , 一个直接需求是能够体验那些中低端手机难以流畅运行的移动游戏甚至PC、主机游戏 , 去年国产游戏产业之光《原神》就带动了云游戏的一次大发展 。
提供这类游戏云端运行的资源要求更严格 , 同时如何切实有效将云游戏分发到这样的精确用户手中 , 也成为重要的产业命题 , 底层化的支撑平台的出现成为必要 。
谈完必要性 , 再来看可能性 。
虽然云游戏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 但是 , 在中国 , 很多企业却客观上具备云游戏产业发展支撑能力的“储备” 。
从技术上看 , 中国云游戏技术领域的专利活动2019年同比增长超过80% , 主要来自腾讯、网易、中国移动、海马云等龙头企业 , 此外还有深耕云游戏所需要的视频云服务的蔚领时代等创新企业 。
从运营分发能力看 , 中国本土拥有各类智能终端、庞大用户群体的企业或平台数量众多 , 可以直接进行硬件/软件资源的“嫁接” , 促成云游戏产业按下快进键 。
例如小米这样的智能终端企业天然具备云游戏需要的品牌影响力、渠道优势以及专业的运营体系 , 或者中国移动咪咕旗下的“咪咕快游” , 背靠中国移动丰富的用户触点 , 也已经有不错的云游戏用户积累 , 用户可在手机或电视上顺畅体验“1080P+60Hz”的《拳皇14》《仙剑奇侠传7》《合金弹头》《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9》等众多经典游戏产品 。
当这些企业或平台整合到一体 , 属于中国市场的云游戏产业的联合体就应运而生 。
“立方米计划”中 , 不同参与者依据自身优势进行了分工 , 咪咕公司提供中国移动的“云网边端”一体化能力以及相对应的行业发展扶持资源 , 小米集团凭借电视、手机及AIoT终端资源为联盟成员提供用户及流量服务 , 而金山云、蔚领时代、咪咕公司及其紧密合作方海马云等为行业伙伴提供云算力、云存储、云分发等资源及解决方案服务 。
现在 , 这些产业主体聚集在一起 , 合力解决云游戏发展在内容、技术、网络、运营、宣发等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 , 说明它们对云游戏产业发展的路径已经形成了共识 , 对合作前景也有共同的信心 , 而另外一边 , 小米集团等产业伙伴将中国移动作为重要的盟友 , 也说明了作为运营商的中国移动在云游戏实力和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号召力 。
运营商在云游戏产业方面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 自然成为推进云游戏产业新基建的重要参与者 , 其大背景 , 是这些年来运营商一直在积极行动摆脱“互联网流量管道”的命运 , 这些动作的成果开始落地 , 云游戏成为其中的代表 。
例如 , 中国移动咪咕在中国移动的“规划”中负责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动漫五大数字内容运营 , 同时深耕互联网体育、演艺等垂直领域 , 这些年发展了全场景数字内容生态 , 随着5G正式商用 , 咪咕在服务个人客户领域推出五新业务 , 推出“云赛场”“云演艺”“云演播”等新模式——很明显 , 咪咕快游“云游戏”是全场景数字内容生态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 。
从个体企业看 , 是咪咕依托运营商身份的中国移动在游戏及相关互动娱乐领域进行了业务和投资布局 , 而从云游戏产业发展来看 , 是国内云游戏的产业“新基建”已经有了长时间的储备 , 只待产业联盟等形式上的落地与推进 。 无疑 , 下一步将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运营商等主体凭借过去的积累加入到云游戏发展中来 , 共同推动产业新基建的建设 。
产业“新基建”究竟会给中国云游戏发展带来什么价值?
中国云游戏产业获得底层化支撑后 , 其发展与过去、与传统游戏市场相比将呈现出一些不一样的轨迹 , 具体而言 , 至少包括这三个方面:
1、告别大鱼吃小鱼 , 实现更高的产业丰富度
当前的游戏市场大鱼吃小鱼、巨头垄断已经成为常态 , 一方面 , 这并不利于市场的长期良性发展 , 另一方面 , 在国家反垄断的大背景下 , 云游戏产业也不应该走这样一条老路 。 然而 , 在云游戏时代 , 出于资本力量、资源虹吸效应等种种原因 , 这种情况可能又难以避免 。
对云游戏开发者而言 , 立方米计划一方面可以提供开发所需要的资源 , 例如该计划的云能力体系能够让开发者无需关心云游戏具体技术和硬件方案 , 在较低时间成本投入的情况下 , 快速试水云游戏解决方案 , 此外中国移动“5G+宽带”双千兆网络可为联盟成员提供数据流量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 , 还可以赋能开发者最迫切和最棘手的渠道分发能力 , 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 , 例如小米集团拥有全球前三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全球前五的智能电视出货量 , 以及咪咕背后拥有中国移动近10亿用户和庞大的线上线下渠道 。
在产业“新基建”建设下 , 云游戏厂商能够利用云资源快速开发一款游戏 , 也可以通过联盟的终端和用户快速分发、广泛传播、深入推广 , 这些将推动厂商在更好的环境中国成长 , 让更多优质产品有机会一展拳脚 , 产业将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 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
2、告别终端局限 , 从智能手机突围物联网全局
【创事记|中国云游戏产业,“新基建”先行?】目前中国云游戏市场仍然以智能手机和PC用户为主要消费者 , 这是从非云游戏市场所“继承”而来 。
而事实上 , 当云游戏逐步兴起时 , 从来就没有人说过它应该是这些终端设备上娱乐产品的一种延续——云游戏有自己独特时代印记 , 它与物联网的发展几乎同频共振 , 走向多终端、多场景布局是产业的一种内在必要 。
较为典型的是智能电视终端 , 在疫情冲击后 , 教育、会议、娱乐、社交功能开始广泛出现在智能电视上 ,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 , 到2020年3月中国有2.87亿网民通过电视访问互联网 。 在游戏云端运行的模式下 , 电视这块屏幕已经成为云游戏产业的重要潜力市场 。
不久前 , 中国移动、腾讯和顺网等企业就已经在电视云游戏领域采取行动 , 例如与IPTV、OTT加强合作与生态建设 , 并拓展盒子和手柄等配套外设 , 积极开拓具有社交性和趣味性、适合家庭娱乐场景的游戏内容等 。
而在立方米计划中 , 小米的加入 , 就自带包括电视在内的众多消费级物联网终端用户资源 , 所有联合体中的智能屏幕 , 都可以变为游戏屏幕 。
当然 , 走入物联网终端也意味着更复杂的技术能力要求 , 因而 , 可以发现立方米计划在发布时 , 特意强调了咪咕公司所提供的中国移动的“云网边端” 一体化能力 , 即对云计算、通信网络、边缘计算、终端进行整合的全方位体系架构 , 而非仅仅5G通信能力 , 这种底层化技术能力建设保证了云游戏能够顺利走入各类有屏幕的终端中 。
3、告别单一产品模式 , 让云游戏实现阶段性跨越
当前的云游戏产业 , 几乎所有的产品 , 都是过去游戏的一种“云化” , 即那些传统终端游戏搬上云端变成“云游戏” 。
而事实上 , 云游戏产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游戏产业中重要的一极 , 发展“云原生游戏” , 即基于云端运算、终端呈现模式所开发的原生于云环境下的游戏 , 十分必要 。
目前 , 这种跨越还未大规模到来 , 但开发原生云游戏服务所需要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 只不过很多中小或独立游戏厂商难以获取 。 而当立方米计划这类产业联盟出现后 , 不但传统游戏厂商可以获得游戏云化的技术支撑 , 其还宣称将为云原生游戏提供开发运行环境 。
这样的产业新基建如果得到积极响应 , 云原生游戏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很大的进步 。
更进一步看 , 由于开发的是云游戏时代的新产品 , 这也意味着云游戏走出对旧游戏资源的继承 , 更多IP可以被创作出来 , 基于云游戏产业的各种衍生产业也将快速发展 , 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进步 , 而这时候 , 联盟的价值又可以被延展 , 例如中国移动咪咕的全场景数字内容生态又将起到重要的运营协同作用 , 当然 , 那将是另外一个更复杂的故事了 。
注定是场持久战的云游戏 , 产业合作才刚刚开了个头
随着立方米计划的落地 , 广泛的云游戏生态体系将逐步被建立起来 , 行业的未来被佐证 , 行业的信心被提振 。
毋庸置疑 , 在游戏玩家数量逐渐触及天花板的当下 , 云游戏将成为游戏发展新趋势 , 推动新一轮增长 。 在市场潜力、共同信念的支撑下 , 立方米计划会积极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一站式服务 , 推动产业加速构建和落地 , 也必须看到 , 云游戏产业的发展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 , 立方米计划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 但是 , 这也只是开了一个头 , 云游戏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克服 。
最典型的 , 是云游戏至今为止仍然面临三大技术桎梏:
一是云端计算架构的适配问题 , 即由于云端计算资源往往为X86架构 , 或者为ARM架构但未必适配安卓等游戏运行所需要的操作系统 , 这导致在移动游戏领域存在一定的编译损失 , 像是在使用“模拟器”玩游戏 , 造成体验的下降;
二是时延问题 , 即云端终端的网络传输延迟 , 给操作带来的延迟感 , 会影响很多游戏体验 , 这迫切需要通信技术的进化;
三是视频传输问题 , 即终端呈现的画面来自云端的传输 , 但带宽上限是一定的 , 特定情况下 , 例如高画质下的MOBA游戏团战、MMORPG游戏复杂3D运动场景 , 会出现“糊”的情况 , 这依赖于视频压缩技术的进步 。
攻克这三大技术问题 , 会是云游戏产业发展的长期任务 , 不会一蹴而就 , 只能一点点进步 。
立方米计划这样的云游戏产业联合体出现 , 除了运营分发的大力推进 , 固然也会推进云端编译、网络性能、音视频编解码、游戏外设等领域技术标准建设的不断进步 , 例如中国移动在5G通信方面的建设能力等等 , 但问题的最终解决 , 必须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 需要所有产业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 无论加入或者不加入这个联盟 。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 , 这种需要全产业共同努力的现实 , 也意味着中国云游戏产业与传统工业经济的产业发展将走过相同的过程 , 即必须走过先有辛勤积累的产业“基建”完善 , 再有产业“腾飞” 。
现在 , 基建的过程在开启 , 可以预期 , 云游戏产业的爆发应该就在不远处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