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计划于明年赴港上市,目标估值1500亿港币
文章图片
图1/8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张霏
来源/连线Insight(ID:lxinsight)
继奈雪的茶上市后 , 喜茶也在筹划上市 。
据连线Insight独家获悉 , 喜茶或选择明年赴港上市 , 目标估值为1500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1200亿人民币) 。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 , 喜茶完成今年D轮融资后 , 估值已达到600亿元 , 是国内新式茶饮史上最大一笔融资 。 但若要完成1500亿港币上市目标估值 , 喜茶现如今只完成一半任务 。
文章图片
图2/8
喜茶融资历程 , 图源天眼查
另外可对比的一个数据是 , 据新浪科技报道 , 奈雪的茶上冲刺IPO时 , 市场曾预期估值为350亿至400亿元人民币 。 这也意味着喜茶若完成这一估值目标 , 1个喜茶≈3个奈雪的茶 , 两家新式茶饮巨头在体量上将出现巨大差距 。
对于1500亿港币的目标估值 , 一位二级市场投资人对连线Insight解释称 , 中国目前的私募市场估值基本不存在合理参照体系 , 主要看企业如何讲商业故事、怎么包装自己 , 所以高估值受各种因素影响 , 而且很有可能IPO后出现高估值泡沫破裂等风险 , 奈雪破发本质上便是撇去浮沫的结果 。
因此 , 喜茶1500亿港币估值基于哪些标准设定这一问题 , 上述人士表示无法准确评判准则 。 多位一级市场投资人认为 , 这一高目标估值主要源于喜茶的品牌价值 。
迄今为止 , 喜茶已完成5轮融资 , 投资阵容也堪称豪华——资方包括IDG资本、龙珠资本、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
伴随喜茶融资次数一同走高的 , 是其门店扩张速度 。 据今年2月喜茶官方公布的2020年度报告显示 , 喜茶在全球61个城市共有695家门店 , 其中2020年新进入18个城市、新开304家门店 。 而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 , 目前喜茶“开业”门店815家 , “暂停”营业门店13家 。
另一边与喜茶估值暴涨相对应的 , 是“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经历上市首日破发后的一路下跌 , 现市值已缩水到不足200亿港元规模 。
如今 , 新茶饮消费市场火爆 , 资本争相加入制造新式茶饮“独角兽”的竞赛中 。 根据企查查数据 , 2021年上半年茶饮品牌共发生融资15起 , 披露金额超过50亿元 , 融资事件数量和披露金额都已超过2020年 。
在这样的赛道中 , 喜茶冲刺上市无疑备受关注 。
喜茶冲刺1500亿港币目标估值
对于喜茶1500亿港币的目标估值 , 几位二级市场投资人认为有些“虚高” 。
据一位二级市场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表示 , “以喜茶目前800多家门店总量进行推算 , 单店估值约1.5亿元才可达到1500亿港币估值 。 而目前已经在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 , 6月初公开的门店数为550多家 , 现在市值约200亿元 , 单店估值约4000万元 。 这意味着 , 若不拓展门店数量或提高销量 , 喜茶几乎很难达到这一估值 。 ”
上述人士补充道 , 未上市前的企业尚不成熟 , 只有进入二级市场后 , 通过门店的盈利情况或者资金运作状态等指标测算 , 才能给出相对准确的估值 。
但一级市场对喜茶的高估值 , 似乎达成一种默契 。
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早前曾向连线Insight坦言 , 在高端现制茶细分赛道中 , 喜茶的市场占有率始终占据第一 , 喜茶未来IPO之路也将具备巨大的想象空间 , “若未来要上市 , 其估值应可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 ”
根据第三方机构灼识咨询数据显示 , 以2020年零售消费总值计算 , 喜茶在中国高端现制茶饮市场排名第一 , 占据27.7%的市场份额;奈雪的茶排名第二 , 市场份额为18.9% 。
无论喜茶能否达到1500亿港币目标估值 , 一个不可否达的事实是 , 其早已刷新国内新茶饮的历史融资记录 。
2021年7月 , 由高瓴资本、黑蚁资本等一众老股东再次跟投 , 融资金额为5亿美元 , 喜茶完成D轮融资 。 就此喜茶的估值也暴涨到600亿 , 几乎是奈雪的茶现市值的三倍 , 成为中国新式茶饮史上最大一笔融资 。
作为国内头部新茶饮头部品牌 , 可以说不论是产品创新 , 亦或是资本故事 , 喜茶都跑在新茶饮赛道的最前面 。
2012年5月12日 ,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的第一家只有20平米的奶茶店 , 在广东省江门市九中街顺利开张 , 取名皇茶ROYALTEA(即喜茶前身) , 制作了第一杯芝士现泡茶的内测版本——奶盐绿茶 , 以原创芝士茶为起点 , 喜茶逐步崛起 , 一个新茶饮时代就此开启 。 百人排队购买喜茶的热潮情景 , 出现在各大街小巷 。
文章图片
图3/8
喜茶官方介绍 , 图源喜茶官网
喜茶开始一边接受融资 , 一边拓展新市场 。 2018年完成B轮融资后 , 它同年进行了两件标志性事情:一件是开通外卖服务和微信小程序“喜茶GO” , 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即可购买喜茶;二是进军海外市场 , 喜茶新加坡的第一家店正式开业 。
一年后 , 喜茶再次获得由腾讯、红杉资本领投的新一轮融资 , 投后估值达到90亿元 。 到了2020年3月 , 当全国餐饮业困于新冠疫情爆发引起的“寒冬期” 。 喜茶仍再次拿到融资 , 由高瓴资本和蔻图资本联合领投 , 投后估值升到160亿元 。 而就在奈雪的茶今年上市前6天 , 喜茶完成D轮融资 , 虽并未透露融资规模 , 但估值已经飙升至600亿元 , 1年时间内 , 其估值暴涨4倍 。
而伴随估值一路飙高的 , 是喜茶近几年暴涨的开店数量 。 在其2016年获得IDG1亿元融资后 , 喜茶一路狂奔 , 拓展门店、品类 , 布局多个城市 , 迅速进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 。
此后喜茶借助品牌高势能、稳定性的开店模型和融资提供的弹药 , 在品牌影响力和开店速度方面超出奈雪的茶、乐乐茶等客价格相仿的其他新茶饮品牌 。
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 , 2018年 , 喜茶新增门店97家 , 2019年新增220家(主力门店157家、Go店63家) , 2020年扩增了320家门店 。
文章图片
图4/8
喜茶门店数量走势 , 图源窄门餐眼
但资本、技术的频频注入、喜茶短时间内狂升的估值 , 让多位二级市场人士不免担忧 , “新式茶饮模式目前并不成熟 , 没有成熟对标对象 , 更新迭代过快 , 不像咖啡市场已被完全验证模式成熟 , 其估值数目有虚高成分 。 奈雪的茶市值大幅缩水 , 便是直接证明 。 ”
不过 , 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表示:“从大环境来看 , 今年餐饮赛道在一级市场的估值普遍虚高 , 但不影响喜茶被资本市场热抢 。 ”
在他看来 , 喜茶的高估值 ,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年轻人对其产生的信仰 , “拿下年轻人”是其品牌价值最明显的表现 。 而喜茶的参投方亦在媒体采访中曾公开表示 , 其估值主要源于喜茶品牌价值巨大 。
但要达到目标估值 , 喜茶依然需要狂奔 。
距离目标估值 , 喜茶还差多远?
在IPO落地之前 , 喜茶需要跑得更快 。
按照喜茶新一轮融资后的600亿估值、现有的820家门店计算 , 其单店平均估值达7500万元 。 而喜茶上市目标估值为1500亿港币 , 这意味着喜茶距离上市 , 还差一半的任务待完成 。
与普通奶茶最大的区别在于 , 新式茶饮加入了鲜果元素 。 鲜果的加入 , 意味着将会带来高昂的物流与仓储成本 , 这决定品牌服务能力存在上限 , 也会拖慢开店速度 。 依靠门店层面带来的营收 , 显然撑不起喜茶的目标估值 。
因此喜茶一直在寻找其他可破局的新出路 。 从过去一年内可以看出 , 喜茶为提高自身估值埋下不少伏笔:孵化喜小茶与喜小瓶两大新品牌、推出茶包、曾有意向收购乐乐茶、投资Seesaw……
喜小茶似乎想向茶饮市场证明 , 它的20元以下茶饮产品也能创造新市场 。 这种打法的好处显而易见 , 喜茶积累的热度、流量、产品、供应链 , 让喜小茶一出世便自带光环 。 不仅如此 , 喜小茶引人关注之处在于其单品定价在6元-15元之间 , 比喜茶价格便宜一半多 。
文章图片
图5/8
图源喜小茶官网微博
与喜茶产品线略有不同 , 喜小茶的产品线中奶茶所占比例最大 。 而奶茶无论是使用植脂末还是液态乳原料 , 在操作标准与品质稳定上 , 比鲜果茶更易把控和复制 。 可以与喜茶在选址、消费年龄、喜好、产品等方面互补 , 占取更大的市场 。
自2020年4月首家门店落地深圳华强北乐淘里后 , 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 , 喜小茶目前已在广东省开出27家门店 。
在现制茶饮之外寻找增量 , 也是喜茶正在做的事情 。 其2020年推出了标准化生产的包装制品 , 喜小瓶则是动作之一 , 主要为“纤维添加 , 不止零糖”的无糖气泡水产品 。
目前 , 喜小瓶主要覆盖便利店、商超等线下渠道 , 以及天猫、京东线上平台以及盒马鲜生等新零售平台 。
喜小瓶的诞生 , 让喜茶作为新消费品牌的势能在线上得到进一步延伸 。 据喜茶官方发布的报告显示 , 2020年喜茶在天猫旗舰店共卖出喜小瓶气泡水约140万瓶 。
随着喜茶进入新零售领域 , 触点逐渐移至线上 , 其包装制品产品线也从最初的气泡水延展到茶包等 。 售卖包装制品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有更高的毛利率空间 。
以茶包为例 , 喜茶的茶包在淘宝1盒(12包*3g)售价65元 , 相当于1.8元/g , 如果按照市面上散装茶叶的价格来衡量 , 该茶包中的茶叶已经进入到千元/斤的档次 , 茶包所存在的溢价空间显而易见 , 显然更容易提升单店坪效(每坪面积产出的营业额) 。
但开拓线上市场和打造新产品故事并非速成之事 , 需要品牌进行系统化的运营思维以及在产品规划中长期投入精力 。 在此情况下 , 对于资金充足、站稳脚跟的新茶饮品牌来说 , 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扩张 , 是更快捷的方式 。 喜茶也确实在尝试 。
据此前传出的消息 , 元气森林和喜茶曾有意向收购乐乐茶 , 并给出40亿元估值 。 对该消息 , 聂云宸在朋友圈回应称消息不实 , “早已彻底、完全、坚决放弃收购” 。 喜茶“嫌弃”乐乐茶一事闹得沸沸扬扬 。
文章图片
图6/8
图源乐乐茶官方微博
一位跟进新消费的一级市场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解释 , 收购品牌是企业在上市前一些惯用的操作 , 并不奇怪 。 在他看来乐乐茶的品牌定位和基因不如喜茶 , 乐乐茶在全国店面数仅70多家左右 。 若喜茶收购乐乐茶 , 品牌价值较难达到“1+1>2”的可能 。
而另一位早年曾调研乐乐茶的二级市场人士向连线Insight分析 , 喜茶以饮品为主 , 乐乐茶主打产品是“茶饮+软欧包” , 并且要求软欧包必须现场制作 , 这就导致乐乐茶的模式比较重——首先店铺面积要足够大 , 要有专门的空间容纳软欧包的制作设备、场地和人员;另一个是对烘培员工的要求高 , 制作软欧包需求的人手更多 , 比如制面包师、切面包师等等 , 两个因素均导致乐乐茶开店速度也比较慢 。
另有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 喜茶确实曾想收购同类品牌 , 但乐乐茶不是一个很好的标的 , 故放弃收购 , 但不排除它会继续接触其他的品牌 , 进行包括并购在内的资本运作 。
如今 , 喜茶还在扩张商业版图的步伐 , 它依然寻找多元化发展的路线 。
颇有意味的是 , 在披露放弃收购乐乐茶后的两三天 , 喜茶便迅速公布其投资精品咖啡品牌Seesaw , 成为其公布过的第一笔投资 。 据投中网报道 , 喜茶投资Seesaw的决策效率很高——一个电话就拍板了 。
其实 , 喜茶此前也已开始涉及咖啡领域 。 2019年3月 , 喜茶在北上广深的4家门店推出了咖啡品类的产品 , 首批试水的仅4家:深圳万象城黑金店、广州惠福东热麦店、上海湖滨道热麦店、北京君太百货DP店 , 如今已拓广至其他门店 。
但从喜茶对乐乐茶和Seesaw两家截然相反的态度来看 , 喜茶的确看好咖啡这一赛道 。 一位二级市场投资人对连线Insight分析 , “不同于新茶饮模式 , 咖啡商业模式较为成熟 , 是消费品领域中可以诞生茅台体量公司的赛道” 。
诚然 , 与乐乐茶相比 , Seesaw与喜茶的互补性更强 , 且符合喜茶“品类扩充”的打法 。
可以看出 , 喜茶的这些尝试 , 都是在以主品牌的势能优势 , 驱动其他维度的业务扩张 , 其背后目的也是为了冲刺更高的估值 。
不是“下一个星巴克” , 喜茶想成为什么?
从目前茶饮市场体量观察 , 头部玩家主要是奈雪的茶和喜茶之间的PK 。 虽然喜茶的老对手奈雪已赴港上市 , 但上市后的表现并不如预期 。
奈雪上市的招股书 , 揭开了新茶饮行业的一些真相:盘踞一二线城市和高端商圈、人均近30元一杯的现制新式茶饮们 , 看似生意火爆 , 却不赚钱 。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原料和员工成本 , 以及扩张带来的租金开支 。
但奈雪的茶与喜茶还稍有不同 , 奈雪的茶强调“一口软欧包 , 一口好茶” , 在茶饮之外 , 提供20-30款烘培产品 , 采用双产品线战略 。 这便导致奈雪的茶所需员工较多 , 人员成本高 。
据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介绍 , 奈雪的茶饮制作 , 再加上软欧包等烘焙产品 , 仅门店端就被拆分出14个不同的岗位 , 培训一个新人至少要两个月的时间 。
文章图片
图7/8
图源奈雪的茶官方微博
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对连线Insight解释称 , “现制面包极为费工耗时、为追求新鲜又必须处理掉当天没卖完的面包 , 所以软欧包的毛利率较低 。 而奈雪的茶一直坚持这种高投入 , 一方面原因便是把烘焙区作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途径 , 与喜茶保持差异性、扩大收入来源 。 但尴尬的是 , 烘焙产品线的存在 , 让奈雪的茶成本结构比其他品牌高 , 实现单店盈利比较难 , 开店难度相对较高 。 ”
相反 , 喜茶无需现场烘焙产品 , 所以不需要烘焙场地 , 也不强调第三空间 , 其更强调打包带走 。 因此喜茶主要以高客单价现制饮品、平价现制饮料(喜小茶) , 和快消饮品(喜小瓶)这三种产品为主 , 稳占喜茶在“茶”这个大品类中的用户心智 。
据招商证券调研结果显示 , 一杯奶茶店每天卖出800杯 , 才可开始实现盈利 。 摊入房租水电、员工薪资等成本 , 一家奶茶店每年营收1000万元 , 最终到手100万元左右 , 净利率约10% 。 这意味着一杯卖30多块的奶茶 , 能赚3块钱左右 。
显然 , 喜茶某些单店盈利水平高于这一模型 。 据聂云宸曾透露 , 喜茶门店平均出杯量近2000杯/天 , 单店单月营业额差一点能达到50万 , 平均在100万以上 , 最好的单店一个月可以收入400万 。 而且喜茶很少打折 , 每杯饮料几乎都是以二三十元的原价卖出 。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 , 喜茶的效益尚可 。
文章图片
图8/8
图源喜茶官方微博
所以在资本加持和行业高增长红利下 , 喜茶被外界期待成为“下一个星巴克”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新式茶饮市场发展时间短 , 标准化程度低 , 强调现场制作 , 重点打响口碑和品牌影响力 。
一位长期关注消费领域的投资人对连线Insight解释 , “一个新茶饮店好比一个小饭馆 , 它并不像咖啡店开店即售 , 比如茶要定量去煮 , 水果需手工现剥 , 一杯喜茶的完成 , 需要多个调饮师合作完成 。 由于果茶里是真水果 , 鲜果需要现场切削、需手工现剥 , 而且茶要定量去煮 , 一杯茶动辄动用20名以上的员工形成流水线制作 , 从切水果开始到出杯 , 有时需要8分钟以上的时间 。 ”
与之相对比 , 星巴克则已经把所有产品的制作流程简化到4个步骤之内就能完成 , 大量依赖设备而非手工 , 所以一杯咖啡由一个员工从头到尾负责到底 , 200到300平米的大店仅需几名员工 。 不论是喜茶还是奈雪的茶 , 似乎暂时都无法与星巴克相提并论 。
据36氪报道 , 星巴克的毛利可达75%到80% , 而茶饮行业特别是直营门店的毛利只有60% , 这中间15-20%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用工、用料和工序上 。
或是考虑到该因素 , 聂云宸“从未想过做星巴克第二” 。 如今选择“曲线救国” , 直接投资精品咖啡品牌Seesaw(Seesaw始终将星巴克在美国市场的本土化视作成功范本) , 为喜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 。
如今 , 随着“奶茶第一股”的诞生 , 新茶饮的故事也进入新的里程碑 。 喜茶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 但资本终究是逐利并且敏感的 , 它也需要一直给资本市场讲述新故事 。
【|喜茶计划于明年赴港上市,目标估值1500亿港币】喜茶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综合物种 , 其对手也在增多 , 竞争在多个维度展开 。 不过 , 在其他领域 , 喜茶能否再现茶饮赛道的辉煌 , 还需要看其后续表现 。
推荐阅读
- the|美监督机构:从煤电厂捕获二氧化碳的计划浪费了联邦资金
- 硬件|又一28nm晶圆厂计划浮出水面 但困难重重
- 电源|美国NASA计划启动月面反应堆电源项目
- IT|新款保时捷911 Turbo将搭载48V轻混,计划2023年发布
- 内心|SUBTLE PIONEER先锋计划:于微妙瞬间传递先锋力量,共同蓄力生长
- Apple|新专利显示 苹果计划用光学传感器取代手表的数码表冠
- Meizu|魅族:Flyme云备份功能将于明年3月停用
- 手机|魅族:Flyme 手机云备份功能将于明年 3 月 31 日停运
- 项目|航天长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ECMO系统研发”原理样机联调成功
- SpaceX|马斯克否认星链挤占太空空间 SpaceX还计划发射数万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