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事记|网络游戏难道不是“精神鸦片”吗?警惕光鲜亮丽的“ 瘾经济”!


创事记|网络游戏难道不是“精神鸦片”吗?警惕光鲜亮丽的“ 瘾经济”!
文章图片
图1/3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10年扛与变:谁将笑到最后?》(ID:zwgl1991)
8月3日 , 一篇题为《“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新闻报道将网络游戏称为新型“毒品”、“精神鸦片” , 点名腾讯《王者荣耀》 , “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来发展” 。 此文在资本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 , A股、港股的游戏板块遭遇大跌 , 总市值合计蒸发接近3000亿元 。
令人玩味的是 , 这则报道在发布后不久便被删除 , 当日晚间 , 《经济参考报》又重新发布了修改版本 , 文章标题被改为《网络游戏长成数千亿产业》 , 文中关于“精神鸦片”、“电子毒品”等字眼都已“消失不见” 。
事实上 , 瘾经济 , 都是利用人性弱点以激发欲望而不是满足欲望来挣钱的 。 所以网游与毒品 , 没有本质区别 , 只是伪装后杀伤更广更坏 。 作为一个人而言 , 失去时间和失去灵魂 , 其实也没有区别 。
“瘾经济”绝非耸人听闻 。
自从我2019年3月与大家分享那个黄山胖墩儿的抖音苦叹 , 又进而《中外管理》采编团队在4月与大家分享“瘾经济”选题以来 , 我就一直在思考:究竟我们近10年热火朝天、迭代不休的商业模式风潮 , 其不变的基因到底是什么?而当它不断花样翻新 , 让举国集体持续情不自禁时 , 对我们的社会又意味着什么?当我们纷纷感觉哪里有些不对而开始不安时 , 那挥之不去的幽灵 , 本质上都是些什么?
我们各界精英 , 真的需要仔细品味“瘾”这个字 。 其实过去10年的主流商业模式 , 与既往商业模式最大的不同 , 就在这个瘾字上 。 不得不承认 , 当前我们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 , 都已经上瘾了 。 包括我自己 。 我和我们 , 能一整天不看微信吗?能一整天不打开任何App吗?于是 , 瘾便成了经济 。
而瘾 , 又意味着什么?

创事记|网络游戏难道不是“精神鸦片”吗?警惕光鲜亮丽的“ 瘾经济”!
文章图片
图2/3

瘾 , 是怎样一种欲?
我们平常的口头禅是“过瘾” 。 但这恐怕是世间最大的误判与自欺 。 烟瘾、酒瘾、网瘾……赌瘾……毒瘾……但凡成“瘾”的事 , 哪一个你能“过”?
我至今言犹在耳的一句话 , 是我20多年前听到的 。 当时我在一条邮轮上 , 朦胧中听到临铺两个男人的一段对话 。 一人问:“如果有一天你吸了海洛因 , 结果你又把它给戒了 , 你知道说明什么?”沉默片刻 , 另一位显然意识到这绝不是要说霍元甲、张学良如何励志 , 于是迟疑着问:“……说明什么?”“那只说明 , 你原来吸的根本不是海洛因!”这是我会铭记一生一句话 , 不断提醒自己:不管平庸还是显贵 , 作为一个肉身 , 你在某一类欲望面前 , 是多么不堪一击!
人活着 , 就有欲望;抑或者说 , 有了欲望 , 人才会活着 。 但欲望和欲望不一样 。 有一类欲望 , 比如吃一顿顺口的美食 , 看一本对路的书籍 , 走一趟开心的旅程 , 听一段捧腹的相声 , 打一场较劲的比赛……实现之后都会有极大的愉悦感与满足感 , 诚所谓“解馋”之所喻 。 这类欲望 , 是可以满足 , 并且也是用来满足的 。 但是 , 还有一类欲望 , 它不是用来满足 , 也无法满足的——它唯一的作用 , 就是激发你对它进一步乃至无休止的欲望!正所谓让你变得“贪得无厌” 。 而后者 , 正是“瘾” 。
【创事记|网络游戏难道不是“精神鸦片”吗?警惕光鲜亮丽的“ 瘾经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瘾君子 , 每一个都在自以为“过瘾”的瞬间之后 , 被“瘾”绑得更紧、陷得更深 , 对“瘾”需求更多 , 往往一生都会与之“过不去” 。 所以 , 烟瘾会毁掉一个健体 , 赌瘾会毁掉一个家庭 , 而毒瘾则会毁掉一个灵魂 。
那么……新时代下的网瘾呢?抑或者升级伪装之后诸多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商业模式呢?

创事记|网络游戏难道不是“精神鸦片”吗?警惕光鲜亮丽的“ 瘾经济”!
文章图片
图3/3

网瘾与毒瘾 , 有何分别?
看起来 , 互联网对我们民族的伤害 , 远没有烟赌毒那么直观 。 但也正因为其表面的“浅”而“轻” , 其伤害更“大”而“重” 。 好比那些新型毒品 , 看起来没有海洛因那么生猛 , 但也正因为“轻” , 人们会因为不知不觉 , 会因为自以为是 , 而在“没事儿”的诱惑下更大范围地陷进去 , 最终无力自拔 。 当前主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瘾经济” , 同样如此 。 看起来它们并没有直接侵害你的神经 , 但别忘了 , 它们却在直接占用你的时间 。 而作为一个人而言 , 失去时间和失去灵魂 , 其实没有区别 。 而且 , 同样在“不知不觉”中让你欲罢不能 , 而近乎“无休无止” 。 不是吗?打网游的干通宵不是便饭家常吗?玩直播的为一艘“航母”不是不择手段吗?即便看抖音的不也是如梦游一般一抬头已过若干小时吗?最终 , 一旦不继续摄入 , 不继续刺激 , 不都是立即陷入饥渴与抓狂吗?
这还只是一个层面 。 瘾经济与毒品内在相通的另一层面 , 是不论打网游还是看直播 , 本质上都是让人逃避现实、沉溺虚幻 。 将整个人生陷于自欺欺人之中 。
网游会让玩家以为人生可以随时切换角色 , 攻略通关便是一切 , 乃至可以反复重新来过——只要你有的是游资 。 由此它会让玩者放下自己作为人本应承担的真实责任!而直播更可以让屏幕两侧的玩者 , 同时以为自己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梦想成真——原来人生之愿竟能唾手可得!到了短视频时代 , 为了一夜走红 , 更是到了搏命的时代 。 听说最近一个只有三位数粉丝的男人 , 为了成为网红 , 疯狂直播跳河 , 结果一头撞死在了河底!试问 , 这和刚注射海洛因而陷入癫狂的瘾君子 , 本质上有分别吗?
别再靠人性的弱点发财!
问题是 , 贩毒要枪毙 , 吸毒要收监 , 但瘾经济……都是合法的 , 甚至是主流的 , 而且时尚的 。 更关键的是 , 瘾经济俘虏的 , 可都是我们的年轻人 。 如果举国的未来花朵们都自嗨于瘾经济 , 放弃了责任 , 沉溺于幻觉 , 半生(他们会有完整的一生吗)受困于过不起也过不去的“瘾” , 那么我们社会、我们民族的未来 , 又到底在哪里?
谷歌公司的一句底限名言 , 是“不作恶” 。 所谓“瘾经济” , 本质上正是“恶模式” 。 而做企业 , 与做人一样 , 总应有善恶是非之分 。 当你为流量而咬牙红眼时 , 请你自问:人性的光辉 , 与人性的弱点 , 你到底在靠什么发财?是身心愉悦 , 还是欲壑难填 , 你发财的同时又到底在制造什么?别装糊涂 , 别找借口 。
那么解决之道在哪里?首先是知 , 进而自知 , 从而自制与自止 。 我不担心那些瘾经济企业的攻击 , 有些正话总要有人来说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