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对性骚扰零容忍 庞大企业机器才能有“温度”

每经评论员 陈星
8月7日 , 一则阿里巴巴女员工反映在出差期间被灌酒并受到直属领导侵害的自述贴在多个互联网平台热传 , 一时舆论哗然 。 目前 , 相关企业公布了“阶段性调查和处理决定” , 对涉事人员进行了处理 , 警方也正在调查取证 。
职场性骚扰早已不是一个小众或需要避忌的话题 。 公益平台“074职场女性法律热线”2018年发布的《中国职场性骚扰调查报告》显示 , 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经历过职场性骚扰 。
当性骚扰变得“常见” , 并不意味着应对这一问题视而不见 。 笔者认为 , 阿里事件反映出的首要缺陷之一 , 是企业作为庞大机器 , 对运转秩序的关心超过了对个体的基本关怀 。 关键缺陷之二 , 是发生类似事件时申诉渠道的不畅和沟通机制的缺位 。
阿里受害女员工在事件发生后 , 多次向相关领导反映自身遭遇却没有得到有效回应 。 出于无奈 , 该员工只能到食堂拉横幅、发传单试图扩大事件影响 , 却仍遭遇保安驱赶 。 事件发生于7月底 , 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在8月8日凌晨的声明中称 , “直至当(7日)晚才知晓该事” 。
事件被“隐瞒”的这十余天 , 是公众对阿里产生“麻木、冷漠”印象的根源 。
其背后 , 一方面或是接到反映的部门主管等领导习惯性地“报喜不报忧”、对个人工作表现的关心远超过对人性的基本关怀、缺乏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及女员工遭遇的同理心 。 另一方面 , 是企业高管层与员工之间缺乏直接沟通渠道 , 二者间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与交流“断层” , 才给了中间地带试图掩盖类似事件的空间 。
这也就无怪乎公众将处理该事件的阿里巴巴看作是一台“巨大但冰冷”的企业机器 , 不仅刺痛了企业长期对外提倡的价值体系 , 也引起了外界的公愤 。
要改变这一“麻木、冷漠”的企业印象 , 根源是要纠正对个体权益的漠视 , 唤醒对个体基本权益的尊重与保护 。 企业一大 , 难免认为一颗螺丝出了问题 , 不足以影响全局 , 进而任其发展 。 但企业犹如人体 , 癌细胞在初期都是潜伏其中 , 甚至不会让人体有所觉察 。 在不经意间 , 癌细胞复制、扩散、裂变 , 直到侵入骨髓或内脏 , 才发现要将其清除不仅仅是伤筋动骨那么简单 。
作为一部日夜运转的“巨大机器” , 企业更应该建立起对错误的灵敏感知与纠错机制 , 不能因一颗螺丝小而不重视 。 在企业这个集体之中 , 工作成果固然重要 , 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公共影响意识 。 一旦缺乏了对错误的灵敏度、放大了对错误的容忍度、降低了对基本人事物的同理心 , 就是企业全面崩盘的开始 。
树立起了对员工的基本尊重与保护意识 , 完善的机制建设也应跟上 。 企业可以通过将职工权益保护纳入新员工入职培训 , 并把反性骚扰的处理规范及流程写进员工手册 , 做到处理后续类似事件有章可循;建立反性骚扰保护组织 , 由员工、法务及人力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 , 确保员工申诉渠道畅通;将职场性骚扰事件提升到高等级危机事件 , 完善公司处理机制等 。
【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对性骚扰零容忍 庞大企业机器才能有“温度”】职场性骚扰或大量存在 , 而漠视是滋长这一问题的第一步 , 若缺乏严格的监察和处罚机制 , 这一问题或最终侵至企业肌理、腐蚀企业全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