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
指南车(仿制品) |
![]() 文章图片 |
司南(模型) , 由王振铎据《论衡》等书记载并参照出土汉代地盘研究复制 |
![]() 文章图片 |
水浮法指南针(模型) , 由王振铎据《梦溪笔谈》《本草衍义》的记载复原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 , 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 如今已开通一周年 , 北斗应用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 全球总用户数超过了20亿 。
在导航系统日益发达的今天 , 人们出门远行不再是一件难事儿 。 然而 ,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 , 没有智能导航设备的人们出门在外又该如何辨别方向呢?
观天象: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
太阳东升西落 , 通过太阳的方位 , 便能大致辨别方向 。 然而太阳总有落山的时候 , 到了夜晚该怎么办?
《诗经》有记载:“东有启明 , 西有长庚” , 这便是将天上的星辰和方向对应来确定方位的一种方式 。 无论是启明还是长庚 , 看似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 但它们都是“金星” 。 由于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 , 其表层覆有一层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云 , 因此金星在夜空中的亮度仅次于月球 , 成为地球上可视程度第二亮的天体 , 金星也由此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
金星的起落方位与太阳恰恰相反 , 这颗星从西方升起、东方落下 。 从地球上看 , 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 , 金星正从东边落下 , 所以人们将其称为“启明星” , 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 。 每到黄昏时 , 金星又会出现在西边的天空 , 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长庚星” 。
不仅如此 , 人们还给它起了不少稀奇古怪的名字:有时因为它的颜色而叫它“太白” , 有时因为它的亮度 , 叫它“明星” , 甚至还因为它实在太亮了 , 管它叫“大嚣” 。 到了西汉时期 , 司马迁通过实际观测 , 发现这颗闪亮的星表层为白色 , 于是将其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 , 正式把这颗星命名为“金星” 。
除此之外 , 人们还会根据其他星象来辨别方位 。 例如 , 北极星的方位几乎不变 , 它所在的方向便是正北 。 但在茫茫星海中 , 孤独的北极星并不好找 。 相对而言 , 北斗七星却非常显眼 , 形状如勺子 , 很容易辨认 。 因此只要找到北斗七星 , 从它的“斗口”方向 , 向上延长5倍就可以找到北极星 。 故而北斗七星也是古人定位的重要星象 。 西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中记载:“夫乘舟而惑者 , 不知东西 , 见斗极则寤矣” , 表明在水路上迷路的人们 , 利用北斗星和北极星就能找到方向 。
设路标:“开远门前万里堠”
通过星象进行导航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 , 一旦遇到阴雨天气 , 就得依靠人造导航工具了 。 另外 , 即使能够找到方向 , 又如何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距离、身在何处呢?
实际上 , 最原始的认路工具是道路 。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于对官道的修建 。 人们出门时 , 沿着官道走 , 就能到达想去的地方 。 为了丈量路程 , 人们还设置了一种叫“堠”的路标 , 即在官道旁边每隔一段距离堆个石堆或土堆 , 作为标记 , 既可指明道路走向 , 又可计程 。 这算是今天常见的里程碑的发端 。
《后汉书·和帝纪》记载:“元兴元年(105年) , 旧南海献龙眼、荔枝 , 十里一置 , 五里一堠 。 ”意指从广东到中原转洛阳的路上 , 每十里设一驿 , 五里设一“堠” 。 由此可见 , 距今1900多年前中国已有了里程标志 。
除了石堆或土堆之外 , “堠”也有植树或是立碑等表现形式 。 《北史·韦孝宽传》记载 , 韦孝宽曾经出任雍州刺史 , 当时雍州路旁每隔一里设有一个土堠 , 但每遇下雨天气土堠就会受损 , 经常需要修复 。 韦孝宽上任后 , 便下令种植槐树以代替土堠 , 既免去不断修复之辛劳 , 又能让行人在树下乘凉休息 。 后来 , 官方也着力推广这种方式 , 令诸州夹道每隔一里种植一树 , 每十里种三棵 , 百里则种五棵 。
由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 以树为“堠”的方式并没有得到普及 。 在唐代 , “堠”依然是以土堆和石堆为主 。 当时日本僧人圆仁曾经到过中国 , 并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其中描述:“唐国行五里立一候(堠)子 , 行十里立二候(堠)子 , 筑土堆 , 四角上狭下阔,高四尺或五尺不定 。 曰唤之为里隔柱 。 ”可见 , 到了唐代 , “堠”的设立方式是十里双堠 , 五里单堠 。
元稹在《西凉伎》写“开远门前万里堠” , 说的就是盛唐时期设立的堠堡从都城出发 , 向西可以一直通往万里之外的西域 , 人们顺着这些路标 , 便能前往西域经商或旅行 。 宋代诗人王柏在《迷道有感次韵》中则写道:“我今知堠子 , 万里不须疑 。 ”可见“堠”在古代社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导航系统” 。
此外 , 驿站也是“导航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 盛唐时期驿站设遍全国 , 光是驿站的“打工人”便有近两万 。 元朝时强化了驿站制度 , 马可·波罗曾记载“无人居之地 , 全无道路可通 , 此类驿站 , 亦必设立” , 可见当时即使是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 , 也有驿站设立 。 到了明清时期 , 驿站制度更是日趋完善 。
用工具:“指南车”与“水罗盘”
局限于生产技术 , 仅靠官道也无法面面俱到 , 一旦到了荒郊野岭或海上航行 , 就得依靠专业的导航工具了 。
传说黄帝依靠导航工具“指南车”打败了蚩尤 。 这虽只是传说 , 但人们发明和使用指南车的确是一件极为久远的事 。 与指南针不同 , 指南车并没有使用磁极 , 而是采用齿轮原理制作 , 属于一种纯粹的机械设备 。 简言之 , 指南车运用大小齿轮构成的差动装置来进行指向 , 差动装置连接着车身上的木人 , 启动前先设置好木人的指向 , 然后以马匹拉动车身 。 当指南车进行转弯时 , 一侧车轮行驶的距离会比另一侧短 , 受到的阻力也更大 , 于是差动装置便会带动木人转向:当指南车向左转弯时 , 木人便向右转 , 反之则向左转 。 于是 , 无论指南车如何转向 , 木人所指的都是同一方向 , 人们便能够据此来辨别东西南北 。
由于指南车制作难度大 , 而且体积大 , 难以携带 , 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失传 。
更加便捷的“司南”出现以后 , 显然更受人们欢迎 。 最早的司南大致出现在战国时期 , 由于战事频繁 , 导航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 。 据近代考古学家猜测 , 司南是用天然磁铁矿石凿成一个勺形的东西 , 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 , 盘上刻着方位 , 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来辨别方向 。
到了宋朝 , 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的方法 , 制成可以指示南北的工具 。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了一种磁化方式:以磁石磨针锋 , 使之磁化成为磁针 , 可以指南 , 但常微偏东 。 这算是早期的指南针 。
若在水上航行 , 导航就更为重要了 。 在海运发达的宋代 , 指南针被聪明的古人搬到了海上 , 作为人们熟悉的“水罗盘”使用 , 即把磁针放在一个中间盛水、边上标有方向的盘子里 , 磁针浮在水上可以自由旋转 , 静止时两端分别指向南北 , 为船员们指明方向 。
然而 , 如果需要跨洋远航 , 茫茫大海上既看不到岸上的目标 , 又没有参照物 , 即使能分清方向 , 若无法精确定位 , 也很容易迷失 。 于是 , 人们学会通过水平线测量星体高度来判断船舶在海上所处的位置 , 这就是“过洋牵星术” 。 这种技术用到的工具叫“牵星板” , 由十二块从小到大的方形木板和一条贯穿木板中心的长绳构成 。 利用“牵星板”可以测量出星辰的高度指数 , 从而测定船只的具体航向 。 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着船队下西洋时 , 便使用了这种导航方式 , 确保了他们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启明|古人远行如何导航?】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文章|美媒文章:古人类领域2021年六大新突破
- 中国|古人类到底吃不吃人?智人如何来到中国?
- 青少年|引领孩子走进科学的“启明星”
- 血月|11月19日“血月”来袭!古人为何害怕血月,它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 王绶|全国道德模范王绶琯:夜空中,那颗把孩子领向科学的“启明星”
- 名称|美媒:科学家建议重新为古人类“正名”
- 东方|启明星与老慌张
- 古人类|30万年前古人类面容与现代人相似
- 化石|30万年前古人类面容复原!我国学者发现东亚最早具有现代人面部特征的人类化石
- 人类|科学家复原东至华龙洞古人类容貌 呈现丰富现代人面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