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王绶琯:夜空中 , 那颗把孩子领向科学的“启明星”
有一颗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 , 名叫“王绶琯星” 。 在98载的人生中 , 王绶琯一直在研究星星 , 76岁之后的20余年间 , 他成为带领无数中学生走进科学的“启明星” 。
王绶琯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 , 中国天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 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 。 1952年 , 王绶琯回国 , 全力投入到创建新中国天体物理学的事业中 。
文章图片
不到两年时间里 , 他和同事们将中国的授时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 , 为中国授时以及天体测量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 。自此 , “北京时间”响彻祖国大地 。
在他提议下 , 密云建起了50米射电望远镜用于脉冲星观测 , 至今仍在探月工程中发挥作用 。 他和其他科学家共同提出的攻关项目——配置多根光学纤维的“大天区面积大规模光谱” , 自主设计了大型光学望远镜LAMOST , 可以实现同时在大片天区中测量几千个光谱 , 观测效率比以往提高几千倍 。
新世纪来临前 , 已过古稀之年的王绶琯却在思考一个与自己科研工作并无直接关系、却关乎中国科学未来的问题:“中国还有多少青少年愿意在科海遨游?”
1997年 , 他在给北京市科协青少年部部长周琳的信中反思 , “作为前辈的我们这一代人 , 反躬自问 , 是否也有失职之处?”他认为 ,在青少年培养科学兴趣的关键期 , “应该有一个组织 , 给他们领路” 。
1999年 , 由王绶琯倡议 , 钱学森、王大珩、路甬祥、白春礼等61位著名科学家 ,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 俱乐部组织学有余力、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 , 利用课余和假期走进科学社会 , 求师交友 。
为了让“小手”拉到合适的“大手” , 俱乐部成立之初 , 王绶琯走遍国家重点实验室 , 通过跟科学家的深入交谈 , 他要找出那些真正合适的人来担任科研导师 。
“不能把俱乐部的活动当成考试竞赛的‘敲门砖’ 。 ”王绶琯坚决反对掺杂任何应试教育、应赛教育的思想和做法 。 俱乐部第一次活动时 , 时任北京四中副校长刘长铭就跟学生约法三章:参加俱乐部完全自愿 , 如果觉得占用很多时间 , 对高考和升学没有帮助 , 可以退出 。
“我们愿意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些帮助 。 ”王乃彦、匡廷云、郑哲敏、林群、黎乐民等一批批科学家先后加入俱乐部的行列 。 俱乐部的野外科考活动 , 从北极冰原 , 到海南水稻田 , 到汶川地震带 , 每一项考察艰苦不说 , 科学导师们身肩责任——包括中学生的安全、健康、科研收获 。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移动|全国首台低温高效提取移动智能工厂落户江西
- 电磁场|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领域赛(青岛)举办
- 人工智能|佳都科技:已参与全国69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
- 联通|全国千兆城市 天津榜上有名
- 建设|成都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IT|电子驾驶证全国推广 超8000万人已申领
- 人工智能|百年百城丨全国首个!这一国家级产业基地,带动千亿大产业!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 王绶|带领孩子走近科学
- 电子商务|长沙成为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全场景全流程纳税缴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