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朱军:“大国重器”研发有我

央广网南通10月22日消息(采访人员王锡斐 通讯员周凌峰 吴海燕 罗春燕)金秋十月 , 海风劲吹 。 在江苏省滨海县离岸22公里的近海海域 , 矗立着一座3196吨、8层居民楼高的“钢铁金黄巨屋”——滨海北H2#400MW海上风电场升压站 。
连接这个升压站的是海面上渐次排开的100座海上风电机组 , 它们将源源不断的风能转化为电能 , 通过海底电缆输送至此进行汇集、升压 , 再经由海缆输送至陆上电网 。
这个升压站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0.2亿千瓦时 。 在全国供电形势严峻的当下 , 假设一个家庭每天用10度电 , 它一天的产能就可供应 30万家庭的日用电量 , 研发这个“大国重器”的核心人物就是坐落于启东市海工船舶工业园的南通泰胜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朱军 。
1997年朱军被暨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 , 2000年7月毕业回到上海 , 被分配到求新造船厂 。 从此 , 一个文科生踏上了理工科的“船” 。 在一次次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螺旋式学习过程中 , 朱军逐渐掌握了比较系统的造船技术 , 公司鉴于他的能力 , 提拔他当上了工程师 。 此后十年 , 朱军先后担任江南造船厂主管工程师、江苏东方重工技术总工 , 主持了40多艘各型船舶和海工产品的建造 , 成为业界公认的造船巨匠 。
朱军认为双碳计划把新能源和环境放到了国策的位置上 。 早在2010年 , 他已着手做海上风电产品的研发 。 “当时我们的行为有很多人不理解的 , 觉得是不是太超前 , 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 , 到现在 , 事实证明 , 我们这个步子走的是对的 。 ”
2014年 , 朱军走进南通泰胜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担任研发中心主任 。 在研发海上升压站的过程中 , 他发现 , 一个总投资70亿的海上风力发电场 , 使用年限只有25年 。 朱军为此感到疑惑 , 感到不值!同济大学科技转化大使张伦伟教授告诉他:“在庞大的升压站的建造过程中 , 材料与材料在连接的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大的“应力” , 对海工产品的疲劳影响非常大 。 ”对此海工企业、技术专家都无奈地选择“躺平” , 海上风电的设计年限行业默认25年 。

海工|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朱军:“大国重器”研发有我
文章图片

朱军伏案钻研(央广网发 施向荣摄)
【海工|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朱军:“大国重器”研发有我】朱军决心要把风电产品的使用寿命提升至50年 。 从高端出发 , 向科研突破 。 张伦伟教授成为朱军专家团的第一位成员 。 随着海工产品研发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 研究人员一度扩张到100多位 , 从中遴选出7位旗帜型教授担纲6大课题的研究主帅 , 朱军排名研发中心专家团队第七位 。 但就是这个排在最末尾的专家 , 凭借惊人的钻研能力和大胆的创新想法 , 成为首席专家团队公认的灵魂人物 。 在实验室 , 降低“应力”危害的科研攻关也在有效推进 , “大型复杂结构的高效、高精度动力响应模型”“复杂大拘束高承载海工焊接结构高效可控焊接技术”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