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万米 , 不断创造新纪录
在同一条科考母船上 ,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交替下潜作业 , 此次在“探索一号”上成为现实 。
参加海试的多个项目装备也纷纷传出捷报——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深渊宏生物保压取样装置 , 在国内首次实现近10900米深度的保压样品获取;湖南科技大学全海深海底水体和沉积物气密取样装置经过现场考核 , 表明我国在7000米级深度条件有能力获取深渊环境高质量保压沉积物样品;浙江大学全海深重载比例液压机械手在海底作业过程中 , 展现出抓、割、剪、拨等“十八般武艺” , 首次让此类机械手在万米海深成功取样成为现实……
深海之行
追寻“心中那抹蓝”
海浪汹涌险恶 , 海上艰难孤独 , 漫长的深海科考过程 , 是一场与自然和心灵的搏斗 。 是什么驱使科考人一次次进入大海、迎接一个个未知挑战?
“是好奇心 。 ”航次项目助理蔡珊雅说 。 好奇是人的本能 , 人们对深海的好奇 , 不亚于外星球 。 海底也有山川沟壑、有火山冷泉、有悬崖峭壁、有栖居生物 , “那几乎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她从万米深渊上到甲板后 , 迫不及待将拍摄到的“怪异斑驳图形”“神奇沉积物”“蠢萌狮子鱼”等影像 , 同其他科考人员分享 , 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
“是责任心 。 ”在“探索一号”的会议室里 , 挂着蓝底白字的横匾:“向深海深渊进军 , 对科考成果负责” 。 潜器间里 , 潜航员们每次下潜前 , 都要对潜水器进行多达十几个小时的故障排查和检修保养工作 , 有时甚至要通宵鏖战;在实验室 , 海试装备的负责人反复调校 , 一丝一毫也不敢疏忽 。 “没有绝对的万无一失 。 ”“探索一号”实验部轮机长李湘湘说 , “每个零件、设备都得严丝合缝 , 因为科考成果很可能受一处小差错影响而化为泡影 。 ”
“是使命感 。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张宇说 , 她只是“想为国家做点事” 。 她说 , “探索一号”出海后 , 代表的就是中国 , 所有科研人员怀着对大海的热情 , 怀着国家荣誉感 , 进行各自研究领域的突破 , “是一件幸福的事” 。
深蓝之梦
扬帆漫漫长征路
一次次的深海科考 , 不仅加深人类对深海的认识 , 带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改革进步 , 还填补人类在海洋物理、微生物、有机化学、地质学等研究领域的历史空白 。
“但目前人类在海洋面前仍是一个学生 , 我们还有很长的求索之路要走 。 ”张宏太说 , 装备海试只是深海科研的一张“入场券” , 人们对海洋尤其深海、深渊 , 认识还远远不够 , 深海科考事业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上 , 仍存在“卡脖子”的风险 , 这不仅需要对海洋怀有敬畏之心 , 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 不断投入、研究和试验 。
推荐阅读
- 通信运营商|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 生物化学|我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
- 预定|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国科学家发现第五条甲烷产生途径
- 谢存|工信部谢存: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 作业点|空间站“神剧”|与宇宙同框,超酷!
- 国际主流|“妈祖”填补我国海洋环流数值预报领域空白
- 近亲繁殖|我国东北虎种群增长迅速 但近交风险不容忽视
- 运载火箭|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
- 通信|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