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试验|3500亩黑土地上的智慧农业试验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杨 洁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垦区的创业农场 ,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的学生郝雅楠 , 正在开展多源遥感水稻营养诊断试验 。 她要采集地面样品 , 导入农场的“智慧管理系统” , 进行数据分析 。
这片黑土地 , 正在淘汰种田老把式 , 迎来“科技范儿” 。
自2005年起 , 中国农业大学和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佳木斯市政府等合作 , 共建了“中国农业大学建三江实验站”等平台 , 共同打造了创业农场 , 把科技力量带到了这片广袤的黑土地 。
在创业农场里 , 水田种植从无人化浸种催芽 , 到无人搅浆整地、无人驾驶插秧变量施肥、无人机追肥等均已实现了智能化操作 。
种植户汝子洋是创业农场的受益者 。 2019年 , 他承包的700亩土地成为试验田 , 转变为数字化智慧农场的生产模式 。 在家里 , 他只要通过手机的应用程序 , 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各个地块的土壤湿度、天气温度、水稻长势等信息 。 他说:“自从农大的师生一来 , 从插秧到施肥 , 我们的种田老把式就被淘汰了 。 ”
【农业试验|3500亩黑土地上的智慧农业试验】最大的变化是肥料用量少了 , 利用率提高了 。
以前 , 农民种地习惯一袋肥料往田地撒 , 靠天吃饭 , 如今像汝子洋这样的农户 , 转向靠科技吃饭 。 根据土壤质量情况 , 农大师生对每一个稻池的化肥用量进行了科学推荐 , 结合无人驾驶测深 , 插秧机施用基肥 , 无人机追肥 。
汝子洋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以往的水稻色泽不均 , 总有倒伏现象 , 如今大面积水稻种植结实率大幅度提高 , 人工和肥料成本低了 , 产量高了 , 收入增加了 。
创业农场的“科技范儿”背后是科技支撑:稻田养分综合管理技术使肥料用量更匹配作物的发育;作物生长模型与遥感耦合技术可确定产前栽培方案、动态评估水稻生长发育与营养情况;无人插秧变量施肥智能农机 , 实现了无人驾驶稻田精准作业 。 依靠高科技的“组合拳” , 黑土地上实现了智慧精准管理数字农场模式 。
2021年 , 中国农大资环学院的团队与上海联适导航等合作研发的“寒地水稻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 , 入选农业农村部十项重大引领性技术 。
自从到农场暗室叠盘集中育秧中心体会过“智慧农业”后 , 种植户黄淼成对“智慧农业”赞不绝口:育秧有暗室叠盘、插秧有无人驾驶插秧机、运苗有无人电动轨道车、灭虫灭草有无人植保小飞机、收获有无人驾驶收割机 , 从种到收 , 处处彰显了智慧农业的强大 。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 , 劳动力比较紧缺 , 费用一年比一年高 。 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 为种植户插秧节省了人力 , 降低了成本 , 提高了工作效率 。 ”创业农场农技人员董传宝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