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月球背面是什么样的?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 , 我国在文昌发射场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 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 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嫦娥五号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期任务的收官之战 , 将实现我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
宇宙到底有多大?这是人类秉承探索发现的天性不断追寻的问题 。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 , 航天深刻改变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
“到月球背面去”——在不少科学家眼中曾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 2019年1月3日 , “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 , 月球背面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成功留下了人类探测器的身影 。 让我们来重温“嫦娥四号”的故事吧!
经历了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之后 , “嫦娥四号”准备着陆月球了 。 这一次 , 是月球背面 。
2019年1月3日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 , 现场工作人员一声令下 , “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 , 探测器的速度逐步从相对月球1.7公里/ 秒降为零 。

嫦娥|月球背面是什么样的?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刹车” 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新华社采访人员 胡喆 施鳗珂 编制
10时15分 , “嫦娥四号”迎来制动时刻 , 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开机 , 动力下降开始 。
10时21分 , 降落相机开机 , 开始抓拍落月全过程 。 10时25分 , “嫦娥四号”转入悬停模式 , 不一会儿便转入避障模式 。
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 , “嫦娥四号”开始缓速垂直下降 。 最终 , 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保驾护航”下 ,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

嫦娥|月球背面是什么样的?
10时26分24秒 , 经历了近700秒的落月过程 ,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一切正常!”指控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了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 , 月球背面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成功留下了人类探测器的身影 。
落月后 , 通过“鹊桥”中继星“牵线搭桥” , “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 , 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 , 顺利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
11时40分 , “嫦娥四号”获取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 。 这是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第一张图片 。
“惊天一落”的消息很快传遍世界 ,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第一时间向中国探月取得的成功点赞祝贺 。

嫦娥|月球背面是什么样的?
嫦娥四号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后降落相机拍摄的图像
不少人认为 , “嫦娥四号”无须冒险 , 还应落在月球正面 。 然而 ,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的中科院院士叶培建却坚定地提出:中国探月工程应该走一步跨一步 。 落到月球背面去 , 这是一个创举 。
“到月球背面去”——在不少科学家眼中曾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
“由于受到月球自身的遮挡 , 在月球背面 , 任何人类探测器都无法直接与地球进行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 。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介绍 , 到月球背面去 , 必须要面对“不在服务区”的失联挑战 。
正是源于这样一种“不走寻常路 , 勇于挑战自我”的信念 , 中国航天人最终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嫦娥四号’要实现人类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讲 , 如果我们未来要建设月球科研站 , 就需要航天器能够高精度着陆 。 解决“嫦娥四号”面临的挑战 , 将为后续的深空探测和小行星探测打下基础 。

嫦娥|月球背面是什么样的?
2019年1月3日 , 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那一刻 , 74岁的叶培建(左一)静静走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身后 , 对她表示祝贺和鼓励 。 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 采访人员 金立旺 摄
“嫦娥四号”落月的一刻 , 74岁的叶培建走向正在前排工作席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 , 两代“嫦娥人”的手 , 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 探月工程 , 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中极具风险和挑战的领域 。 它由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 , 是一份“10000-1=0”的事业 。 一颗螺丝钉、一个插头就可以决定整个工程的成败 。
中国探月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 , 都凝结了上百家单位、几万名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的心血和智慧 , 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
月球探测工程 ,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 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 。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巨变:中国科技70年的历史跨越》】
【嫦娥|月球背面是什么样的?】
嫦娥|月球背面是什么样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