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嫦五”“长五” 一起从这里出发


嫦娥|“嫦五”“长五” 一起从这里出发
本文图片
11月17日 , 在文昌航天发射场 ,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 都鑫鑫摄

11月24日4时30分 , 伴随着山呼海啸的轰鸣声 , 长征五号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 , 一飞冲天 。 约2200秒后 , 火箭搭载的嫦娥五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 至此 ,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执行探月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文昌正式成为中国探月新母港 。
接过西昌发射任务“接力棒”
西昌 , 因月色美妙 , 自古便有“月城”的美誉;文昌 , 海南岛最东端 , 一处美丽的海湾名为“月亮湾” , 海天一色 , 意境非凡 。
从圆梦奔月、成功绕月到完美落月、再入探路再到喜搭“鹊桥”、月背着陆……2007年起 , 素有中国“探月港”美誉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 连续成功发射我国所有探月航天器 ,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
而24日凌晨 , “嫦娥奔月”的接力棒由该中心的西昌发射场郑重交接到了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手上 。
紧紧铆在测发大厅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部副部长李本琪 , 在大屏看到火箭腾飞的那一刻 , 不禁湿润了眼眶 。
时光荏苒 , 13年前 , 李本琪曾担任嫦娥一号发射任务01指挥员 , 在西昌发射场满怀豪情 , 恭送“嫦娥奔月” 。
当时发射嫦娥一号要求较高 , 需要用大推力火箭先将它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1万公里的地球同步大椭圆轨道 。 经过专家们对长征系列火箭进行严格可行性分析 , 最终选定运用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运载能力较强、发射成功率最高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承担此次发射 。
而在中国三大卫星发射中心 , 唯一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能用长征三号甲等多种型号运载火箭 , 发射多种型号卫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 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发射月球探测器的重任 。
“嫦娥五号重达8.2吨 , 而长征五号是国内目前运载能力和体量最大的低温火箭 , 是发射嫦娥五号的最佳搭档 。 ”谈及这次嫦娥五号任务为何选择文昌航天发射场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毛万标说 , “文昌航天发射场因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 , 射向宽、安全性好 , 海运便捷、可行性强等独有优势 , 更是成了更大更重航天器发射的理想之地 。 ”
科技人员平均年龄30.9岁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 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工作者的生动写照 。
曾多次担任01指挥员的80后优秀青年胡旭东 , 是嫦娥五号任务整个发射系统的大管家 , 负责协调整个发射任务流程和进程状态控制 , 容不得任何疏忽和失误 。
“一谈到发射 , 大家可能最关注的就是喊倒计时口令的01指挥员 , 但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 , 不分一线二线 , 人人都是发射大戏的NO.1 。 ”胡旭东说 。
为了“嫦娥奔月”的那一刻 , 自嫦娥五号入场以来 , 文昌航天发射场所有科技工作者都和胡旭东一样 , 打起十二分精神 , 严把质量关口 , 一次一次操作保精准 , 一个一个节点保顺利 , 确保发射任务万无一失 。
翻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人才资料 , 采访人员发现这样一组数据:中心航天工作者平均年龄33.1岁 , 而成功发射嫦娥五号的文昌航天发射场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9岁 , 他们中 , 博士学历占比3.4% , 硕士学历占比32.6% 。 敢想敢干、锐意进取、拼搏创新是这群青年才俊身上最耀眼的特质 。
热带特殊气候下的文昌步调
淅淅沥沥的小雨 , 呼呼作响的海风……发射任务开始前的一个月 , 海南的天气情况并不理想 。 阴雨不断 , 台风过境更是成为常态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专家、高级工程师郭学文介绍 , 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滨海航天发射场 , 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具有“高温、高湿、高盐雾”“强降水、强雷电、强台风”等“三高三强”的气候特点 , 给嫦娥五号发射气象保障带来新的巨大挑战 。
为了火箭发射万无一失、圆满成功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系统工程师甘思旧及其所在团队自任务开展以来 , 已在发射场驻扎超过60天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针对此次任务气象保障特点 , 气象团队的专家和精锐骨干都主动请缨参加任务 , 数月铆在发射场 , 认真研究拉尼娜现象对发射场天气气候的影响 , 分析了任务月气候背景特征 , 完善了防台风应急预案和危险天气预案 , 并准确预报了发射日窗口的天气 , 确保了任务按计划实施 , 火箭安全飞行 。
“铜鼓岭遥测跟踪正常!”11月21日 , 距离嫦娥五号发射仅剩3天 , 在全系统演练过程中 , 铜鼓岭测控点遥测组组长郭付才在执行完北斗卫星长管任务不久后 , 又立马组织人员切换设备状态 , 再次投入嫦娥五号任务准备 。
今年 , 在郭付才的团队 , 像这样的多种任务并行已成为常态 , 平均每月卫星长管时间平均400多个小时 , 人员三班倒、24小时值班已是家常便饭 。
并行任务图像通信系统扩容建设项目、远程辅助测试安全隔离区建设项目、测控设备中修、防雷专项检测问题整治……为进一步增强发射场测控通信系统服务保障能力 , 中心还大力引进新设备、新技术 , 并开展老设备适应性改造 , 为满足后续快节奏、并行化的高密度航天发射测控任务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
24日5时45分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张学宇宣布 , 嫦娥五号任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整个指控大厅顿时掌声雷鸣 , 许多人激动难抑、喜极而泣 。
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化作今天成功的喜悦!
【嫦娥|“嫦五”“长五” 一起从这里出发】“未来 , 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将按照国家航天发展战略 , 先期开展载人登月、重型火箭的论证建设和布局 , 逐步形成重型、大型和中型火箭高低搭配、多射向、多纬度、低倾角、大吨位发射能力 , 为中国航天未来的深空探测、行星探测、空间站建设、互联网建设以及可能的巨星座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 为助推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科技强国、数字中国奠基蓄势 。 ”张学宇说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