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第一股私有化:资本市场不相信颜值?


|网红第一股私有化:资本市场不相信颜值?
文章图片
图1/1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乔雪
来源:Tech星球(ID:tech618)
新一季财报刚发布两天 , 如涵再一次传来新动向 , 公司发布公告称 , 已收到三位创始人冯敏、孙雷和沈超初步建议书 , 提议以每股0.68美元价格(每ADS 3.4美元)将公司私有化 。
从新三板上市、退市 , 到纳斯达克上市 , 再到如今的私有化意向 , 四年里 , 二进二出资本市场的如涵 , 并没有实现躺着赚钱的梦想 , 相反 , 资本对其的商业模式不认可 , 以及年中突如其来的舆情危机让其深陷困局 。
对此 , 如涵高层回应Tech星球称 , 以公告为准 , 董事会觉得更有利公司发展 。
从风光上市 , 到不足一年半退场 , 上市“上了个寂寞”的背后 , 是其网红商业模式难跑通 , 显示出其脆弱、盈利模式不健康等一系列问题 , 而纵观整个市场 , 网红经济也伴随流量的衰减渐渐转向下半场 , 迭代后的新模式、新玩法 , 如涵又能否玩得转呢 。
脆弱的如涵
投资人们还未等到2017的年报 , 如涵就急着从新三板退下 , 一年后 , 转而登陆纳斯达克 。
2019年4月 , 被誉为“网红第一股”的如涵 , 携领着一众网红来到资本市场的中心纽约 , 她们中 , 张大奕笑得最灿烂 , 仿佛站在了比老板冯敏和老板娘陈思佳更加C位的地方 。 这似乎也意味着 , 如涵的基本面就是张大奕 。
在美股上市 , 并不意味着春天就来到了 。 对于如涵来说 , 只是又一个难题的开始 。
最先面对的是上市破发 。 如涵以12.5美元的价格登陆纳斯达克 , 上市当天即大跌37.2% , 首日收盘市值6.5亿美元 。
连最熟悉网红的王思聪也跟着唱衰 , “钱花的莫名其妙 , 大笔营销费用令人费解;如涵过于依赖头牌网红张大奕;没有培养出新网红 , 网红营销模式没有验证成功 。 ”
一语成谶 , 资本市场也仿佛在印证着这套分析 , 紧接着 , 一周后如涵股价较IPO发行价跌超50% , 这意味着如涵上市5个交易日就被腰斩 。
继而是2019年10月 , 上市不过半年时间 , 如涵就遭到数十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发起的集体诉讼 , 称其在招股书中存在虚假、误导性声明或未披露的信息 , 要求对其进行调查并寻求索赔 。
针对此次诉讼 , 如涵当时给出的回应是公司并未受任何影响 , 依旧正常运营 。 但股价仍然从9月初的7美元 , 跌至10月底的5美元 。
2020年4月 , 如涵再次来到风暴节点 , 头部网红张大奕的负面舆情 , 让原本就脆弱的如涵再次风雨飘摇 , 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 17日当天 , 如涵控股股价盘中一度暴跌近10% , 收于3.83美元 。
如涵的商业模式 , 不能简单用互联网去分析 , 因为它并不掌握核心科技 , 从招股书看 , 只能说是披着网红外套的服装公司 。
但如果用美股市场熟悉的ZARA、H&M等快时尚企业衡量 , 前者市盈率在20到30倍之间 , 以高周转著称 , 几乎都是5倍及以上的存货周转率 , 如涵无法企及 , 即使与国内服装企业相比 , 差距仍然较大 , 森马的存货周转率为2.78 , 太平鸟为1.96 , 海澜之家为1.23 , 而如涵仅为0.6 。
因此 , 从资本市场看 , 如涵既不能完全按照互联网企业的逻辑进行估值 , 也不适合按照估值较高的高周转、快时尚企业的逻辑进行估值 。
如涵找不到相似的商业模式 , 又恰恰充满了不确定性 。 在资本市场里接连遭遇着用脚投票的惨剧 。
一个网红撑不起的商业帝国
张大奕在纳斯达克敲钟的当晚 , 如涵的签约部收到了3000多条私信 , 如涵文化传播CEO程科的微博 , 更是爆满 , 收到了1万多条评论和私信 , 它们都显露出相同的渴望:“我要当网红 。 ”
作为如涵的女人 , 张大奕曾经的确顶起了半边天 。
2017财年至2019财年 , 张大奕等3位头部KOL的GMV贡献比分别是60.7%、65.2%、54% 。 而张大奕的收入贡献占比更是逐年提升:2017财年50.8%、2018财年52.4%、2019财年53.5% 。 财报的数据一清二楚地显示出 , 如涵的王牌就是张大奕 。
但资本市场却有不同的看法 , 谨慎的投资人们并不看好过分依赖某单一业务的营收结构 , 更别说 , 这份营收还是由单个人完成的 , 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 , 尤其是在今年有关张大奕的负面舆情曝光后 , 股价一泻千里 , 如涵的危机袭来 。
在张大奕接受采访时 , 曾被问到 , 你觉得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你?张大奕曾调侃说:“我就是一个一路滑着香蕉皮 , 滑到哪算到哪的人 。 ”
【|网红第一股私有化:资本市场不相信颜值?】如今的张大奕真的被这根香蕉皮滑倒了 , 而身后的如涵也急需转型 。
如涵目前的业务模式主要有两种 , 自营和平台 , 即财报中提到“全方位服务模式”和“平台服务模式” 。 前者是如涵的自有品牌和店铺 , 帮达人开店 , 销售自主产品;后者则相当于利用如涵旗下的网红带货 , 如涵赚取广告服务费 , 赚差价模式 。
自营模式一直是如涵的主要营收来源 , 张大奕旗下的“吾欢喜的衣橱”更是其营收现金牛 。 张大奕事件之后 , 如涵急于求变 , 逐步从自营模式向平台模式转变 , 大幅降低自营比例 , 发展平台模式 。 根据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 , 如涵的平台模式服务收入为1.137亿元 , 同比增长74% , 占总收入的41% , 上一季度占比仅为21% 。
与此相对 , 如涵自营的产品销售收入为1.668亿元 , 比上一财年同期的2.473亿元减少了33% , 占总收入的比重从上一季度的79%直接下滑到59% 。
二季度平台模式服务收入显著增加 , 也许并不只是转型发展平台模式如此简单 , “自营业务主要受累于某头部网红名下网店的收入减少” , 似乎说明原因 , 此消彼长不只是有意为之 , 而是市场给出舆情事件最直接的反馈 。
而在二季度的营收占比中 , 如涵财报披露 , “本季度如涵8位头部网红产生的服务收入 , 只占总服务收入的28% , 没有单一网红对总服务收入的贡献超过10% 。 ”从之前的张大奕连续对GMV占比超过50% , 到如今的占比不超10% , 短短半年 , 如涵做到了之前2年都没有做到的事 , 竟然将营收结构迅速扭转平衡了 。
另一方面 , 如涵在加速孵化新生网红力量 。
在2019年的招股书中 , 如涵拥有顶级KOL 3个 , 头部KOL 7个 , 一年后 , 根据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2020年9月30日) , 头部网红的数量由增加至的8个 , 肩部和腰部网红的数量增加至45个 , 共签约网红180个 。
如涵似乎正在用越摊越大的摊子 , 来稀释对张大奕的过度依赖症 。
网红经济下半场何去何从
如涵意识到 , 自己当初的路可能是走错了 。 创始人冯敏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 , “我们之前方向有偏差 , 一根筋地给所有KOL做流量、做自有品牌 。 ”他后来意识到 , 服装业如果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 , 就不应该做独立品牌 。
从自营过渡到平台是一条路 , 从削弱单一网红 , 培养更多网红也是一条 , 如涵正在奋力“去张大奕化” 。
然而 , 在网红数量递增的同时 , 这背后的一个逻辑是 , 公司的营销成本也在不断加大 。 从如涵6月发布的财报来看 , 其“销售和营销费用”为人民币3.05亿元 , 比上一财年的2.05亿元 , 同比增加近1亿元 。 销售和营销费用主要包括用于网红孵化、培养、内容制作和培训的费用 。
这造成的结果是 , 如涵还是在做赔本买卖 。 财报显示 , 2021财年第二财季营收2.485亿元 , 同比下滑9%;调整后净亏损2020万元 , 同比转亏 。
大部分KOL都属于长尾理论又细又长的那一段 , 要想通过扶持新兴红人获得新的增长点 , 不仅要靠营销 , 还需要通过MCN机构的专业培训和资源对接 , 这是KOL的进阶必由之路 。 如涵透露 , 新进红人的培训周期通常达到5-8个月 , 培训内容则涵盖摄影剪辑、视频剪辑、服装搭配、电商运营 , 以及供应链等社会营销的各个环节 。
也就是说 , 将有5-8个月的周期 , 如涵的新人会是颗粒无收的状态 , 而新人的走红之路 , 是不是有把握还未曾可知 。 就连CEO冯敏也说 , “能否把一个达人培养成顶级网红我不知道 , 但我会保证他大概率成为一个职业‘选手' 。 ”
顶级网红张大奕难造 , 所以需要十个王大奕、李大奕顶上 。
与此同时 , 时代并不会等谁赶上 , 淘宝、快手、抖音的新晋达人们都开始转向新的生态——直播带货 。
事情是在2019年悄悄变化的 。 2018年全年的百度指数和媒体指数显示 , 作为如涵的顶部KOL张大奕的热度整体上均超过李佳琦和薇娅 。
2019年 , 风口渐渐飘向直播带货 , 淘宝直播带动的千亿级GMV 。 当年3月 , 张大奕找到李佳琦 , 李佳琦用10秒就卖出了1万支她旗下的洗面奶产品 。 等到了那一年的9月 , 张大奕才在微博宣布要直播带货 。 而到2019年12月 , 张大奕的各项指数均被李佳琦和薇娅反超 。
但当时的张大奕并不看好直播 , 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 , “直播有点累 。 ”她还说 , “比拼时长的直播模式会让大家产生审美疲劳 , 我觉得双十二之后 , 这个模式会有改变 , 因为直播的转化率在降低 。 ”
一年过去 , 如今的直播还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着 , 薇娅和李佳琦更在今年双十一预售合计拿下70亿 , 而相比之下 , 张大奕的战绩则查无可寻 。
像薇娅、辛有志这样的头部主播 , 均已完成供应链平台的初步搭建 。 辛有志的“辛有志严选” , 薇娅母公司谦寻选品基地 , 李佳琦背后的美ONE也在极力打造供应链 , 直播已经开始迭代 , 选品模式由低效的“货找人”转变为 “人找货” , 背后的MCN机构们也开始精细化深耕“人、货、场”的每一环节 。
而如涵似乎还在第一环里挣扎 , 像如涵从图文时代培养的网红达人们 , 已经在短视频和直播时代慢了一拍 , 不适应这种生态的网红达人必然路不太好走 , 而培养新生态的达人还需要时间和精力 , 更困难的一步是 , 网红还需要可观的带货变现能力 , 之前那种——“你负责貌美如花 , 我负责赚钱养家”的合作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 新时代的网红们 , 不仅需要貌美如花 , 还需要赚钱养如涵 。
如今的如涵 , 更像是当初在招股书里披露的风险提示 , “我们能否盈利 , 取决于增加粉丝数量 , 产品多元化以及优化成本结构 , 公司可能无法做到以上任何一点 。 ”
从大环境来看 , 近一个月来 , 多部门接连出手规范网络直播 , 电商带货如今已进入强监管时期 。
网红经济 , 看起来光鲜 , 实则困难和挑战重重 。 可这样的如涵 , 也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MCN的缩影而已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