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任正非:谁再建言造车,可调离岗位

每经采访人员 孙磊
11月25日 , 一则有关华为造车的传闻引发业内关注 。 有消息称 , “华为汽车已经造出来了 , 明年底上市 , 12月或明年一季度发布 。 这款新车是与长安汽车合作打造 , 设计师是原保时捷总设计师 , 定位为跨界类SUV , 定价为20万~40万元 , 自动驾驶可实现L4级别(小鹏目前接近L3) 。 ”
消息一出 , 多股股价震动 。 其中 , 长安汽车(000625.SZ)当天开盘走强 , 9点57分强势封板 , 启明信息(002232.SZ)也在10点06分触及涨停 。 而传闻中提及的从事智能座舱的两家公司——德赛西威(002920.SZ)、中科创达(300496.SZ)股价则双双暴跌 。 截至11月25日收盘 , 中科创达跌幅达8% , 德赛西威跌停 。
对于上述传闻 , 华为虽未直接回复 , 但在11月25日下午 , 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了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 , 文件再度重申:华为不造整车 , 而是聚焦ICT技术 , 帮助车企造好车 , 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智能|任正非:谁再建言造车,可调离岗位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 , 该文件获得了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的签发 。 同时 , 华为在文末强调“以后谁再建言造车 , 干扰公司 , 可调离岗位 , 另外寻找岗位” , 并在文章底部标明 , 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 , 有效期为3年 。
进击汽车业的华为
从2013年以车联网为切口进入汽车领域 , 到如今把汽车智能解决方案作为主要发展战略 , 并将触角延伸至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领域 , 如硬件模组、芯片、软件、自动驾驶、5G通讯等 , 华为在汽车领域近7年的发展历程 , 可以用“进击”二字形容 。
2013年 , 华为推出首个车载模块ME909T , 旨在帮助车企实现车辆的网络连接服务 。 此后三年 , 华为积极拓展“朋友圈” , 先后与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大众汽车在车联网方面达成合作 , 并与奥迪、宝马、爱立信、诺基亚、高通等企业组建“5G汽车联盟” 。
2018年 , 华为将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触角延伸至自动驾驶领域 。 2018年10月 , 华为在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发布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计算能力的MDC600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 2019年1月 , 华为又发布了全球首个支持V2X(车与外界信息交换)及自动驾驶的车载多模5G芯片巴龙5000 。
2019年5月29日 , 任正非签发华为组织变动文件 , 批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 并将业务方向划定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五大板块 , 这也标志着华为正式进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市场 。
2020年10月底 , 华为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 。 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介绍 , 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 , 智能驾驶 , 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 , 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

智能|任正非:谁再建言造车,可调离岗位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华为开发者联盟网站
国信证券认为 , 华为入局汽车领域对国内智能汽车生态整体利好 , 有望将原来掌握在国际巨头谷歌、英伟达、Velodyne等手中的智能汽车关键要素国产化 , 同时带动产业链上游硬件企业、产业链软件合作企业的稳健发展 。
组织架构再调整
中信证券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 , 华为汽车电子销售额有望在未来十来年的时间内达到500亿美元量级 , 而这也给予任正非在汽车业务上再进一步的信心 。
在2013年 , 刚涉足汽车领域时 , 华为成立的是车联网业务部 , 而在2019年 , 华为将汽车业务抬高到了三大重要业务BG的高度 , 将汽车业务部门以BU的形式与运管商BG、企业BG、消费者BG同属一级部门 , 进一步明确定位和业务边界 。

智能|任正非:谁再建言造车,可调离岗位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在此次发文再度重申不造车之余 , 华为也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再调整 , 正式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IAS 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 , 同时任命汪涛为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成员 。
同时 , 华为还将重组消费者BG IRB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 , 将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的投资决策及组合管理由ICT IRB调整到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 。 任命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
据了解 ,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原属ICT管理委员会 , 由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管辖 。 调整后 , 智能汽车与终端业务在投资层面已经合并 , 由余承东领导的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 , 有权决定上述业务所需的资源投入 。
在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之后 , 华为面向B端企业的汽车业务与手机等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正式合并 , 未来产生更多协同 。 有分析称 , 目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从业人员大约4000人 , 两块业务合并主要是为了增强技术、资源的互动 , 但具体的措施和动作可能还在讨论中 。
给合作伙伴吃“定心丸”
值得注意的是 ,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透露 , 对于华为是否造车 , 其内部也存有分歧 。 “是直接造华为品牌的车 , 还是为广大车企提供部件和解决方案 , 这样的战略决策并不好做 , 直到这两年华为才真正厘清该业务的发展路径 。 ”徐直军说 。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 , 华为近些年在汽车领域发展迅速 , 尤其是去年和今年 。 而华为加速布局汽车业务的原因 , 除了与汽车领域的广大前景有关 , 还因华为当下在原有业务上遇到困局 。

智能|任正非:谁再建言造车,可调离岗位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11月17日 , 华为宣布出售荣耀资产 , 不再持有股份 。 公开资料显示 , 2019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8588亿元 , 消费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673亿元 , 占据半壁江山 , 并且是三大业务中收入增长最快的 。 失去荣耀之后 , 华为消费者业务的业务体量无疑将受到极大影响 。 有观点认为 , 整合智能汽车BU之后 , 华为消费者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填补荣耀剥离后的损失 。
此外 , 上述业内人士称 , 汽车业务的进击 , 让外界对于华为是否造车将信将疑 , 而华为之所以这两年会再三强调不造车 , 是为了给合作伙伴和各界人士吃下“定心丸” , 明确其作为整车企业合作伙伴的角色 , 从而更好地与整车企业合作 。

智能|任正非:谁再建言造车,可调离岗位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智能|任正非:谁再建言造车,可调离岗位】据了解 , 华为与整车企业的合作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整车企业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 , 第二种是整车企业基于华为的各类平台进行开发 , 第三种是整车企业向华为购买部分零部件 。 东方证券认为 , 与华为深度合作的整车企业及部分零部件公司有望深度受益 。
目前 , 不少企业在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等方面与华为进行了深度合作 , 而徐直军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斯拉现在能做的 , 我们都能做到 。 ”对此 , 有观点认为 , 华为虽然多次声称不造车 , 但没有企业敢忽略其在汽车领域的实力和野心 。 同时 , 汽车行业也越来越离不开华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