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FXL尧沐木 / 图虫创意
文 | 锦缎研究院根据媒体消息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将划归消费者BG , 由消费者BG的CEO余承东管理 。
华为集团现有四个BG(Business Group)和一个BU(Business Unit) , 这四大BG分别是运营商BG、企业BG、Cloud&AI BG和消费者BG , 每一个BG都能撑得起600亿美元的收入 , 分立出来的这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 则代表着华为对星辰大海的向往 。
2019年5月 , 华为正式成立智能驾驶解决方案BU , 隶属于ICT业务组织 , 跟运营商BG和企业BG等处于同一个级别 , 由此前负责无线网络业务的王军出任总裁 。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共由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和智能车云这五大部门构成 , 总人数在三千人以上 。
【特斯拉|余承东“开车”,华为能驶出“无人区”吗?】叶落知秋 , 这次划转 , 并不是简单的一次部门整合 。 所有企业的问题 , 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 。 “我若贪生怕死 , 何来让你们英勇奋斗”的企业文化 , 所孕育的 , 一定是生死看淡 , 不服就干的猛人 , 而号称“救火队长”的余承东 , 就是这群猛人中 , 最锋利的剑 。
我们现在都在讲双赢 , 但不可回避的是 , 商场跟战场很像 。 银瓶乍破水浆迸 , 生死无常一瞬间 。 这种地方 , 从来都是最容易让人获取威望的地方 。 如果一个人可以带着部属连战连胜 , 在生死对决中让自己人生存下来 , 那这个人很容易便被下属神化 , 也很容易被敌人神化 。

文章图片
特斯拉(NASDAQ:TSLA)现在市值5200亿美元 , 市值第二的丰田汽车(NYSE:TM)市值还只有2000亿美元 , 可丰田汽车的年销量是特斯拉的20倍 , 这其中 , 很大一部分市值(估值)是给CEO马斯克的 。
历史是英雄的史诗 , 自从特斯拉2008年第一款电动车问世以来 , 马斯克改变了世界对电动车的认知 , 为电动车替代燃油车 , 登上历史舞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无论社会以什么样的路径演进 , 马斯克都在历史书上为自己留下了一页 。
现在 , 余承东也接近被神化了 。 这个跟歼20总师毕业于同一个本科的安徽人 , 干的事情也都是一样的 , 那就是捅破天 , 冲击中国制造的最上限 。
他曾经说过 , 眼界决定境界 , 定位决定地位 。 在2011年接手华为终端业务部之后 , 就强行砍掉了占部门70%业务量的运营商贴牌机 , 又顶着压力为海思麒麟芯片输血 , 并且“大言不惭”的放言:“华为手机三年之内成为世界领先手机终端生产商” 。
结果就是 , 余承东吹的牛 , 后来基本都兑现了 。 余所在的消费者业务部门 , 在制裁压力之下 , 2019年依旧实现收入4673亿元 , 同比增长34.0% , 占到了集团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 。
收入和利润也许并不重要 , 甚至最不重要 。 华为的mate系列手机 , 打破了这个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低端偏见 , 更重要的是 , 华为用一个胜利接着另一个的胜利告诉世界 , 无论目标看上去多么的遥不可及 , 只要想与干 , 还是可以实现的 。
到底是华为手机成就了余承东 , 还是余承东成就了华为手机 , 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 , 余承东站立的地方 , 就是华为冲锋的最前线 , 是华为主力全线押上的方向 。
现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BU划归消费者业务BG , 余承东主管 。 这个信息传达出的意义简单而粗暴 , 华为 , All in自动驾驶 。
在2020年之前 , 未来的交通的终极形式是什么 , 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 , 对这个问题市场有非常大的争议 。 就在2020年的1月3日 , 特斯拉在中国将国产Model 3基础车价从35.58万元下调至32.38万元 , 按照最新的补贴政策 , 基础版的Model 3售价为29.905万元 。 这个定价的意义在于 , 特斯拉首次可以在性价比上 , 真正的冲击BBA(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传统汽车豪华厂商的市场 。
至此 , 底牌正式揭开 , 未来的交通 , 就是通过电动车实现自动驾驶 , 已经是滚滚潮流 , 没有人可以阻挡的了 。 这才有了年初至今 , 特斯拉和一众造车新势力股价十倍二十倍的暴涨 。
既然是明牌 , 那剩下的就是逐鹿中原 , 各方大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间了 。
以往高不可攀的丰田 , 宣布放弃所有的混动专利 , 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 , 希望榨干这个过渡技术最后一点剩余价值 。 中国市场的领头羊大众 , 也在十一月份发布了自己耗时五年打造的MEB电动车平台的中国第一款车型ID.4 。
资本市场 , 向来喜新厌旧 , 或者换一种说法 , 叫愿意为理想买单 。 不然特斯拉和一众造车新势力也不至于有如此高的估值 。
现在 , 资本市场的看法就是 , 我们没有自己的电脑操作系统 , 也错过了手机操作系统 , 谁也承担不起 , 未来最重要的自动驾驶核心系统 , 继续拱手让人 。 不管将来自动驾驶最后还剩几家 , 华为一定要(会)活到最后 。
而且 , 在自动驾驶赛道上 , 最核心的操作系统和芯片 , 在中国一定是华为的——或者至少是主导 。
最关键的是 , 没有人相信 , 华为做不成 。 华为骨子里的基因就是 , 面向客户 , 面向工程 , 快速研发 , 快速试错 , 加速成长 , 这种基因非常适合当前野蛮成长的自动驾驶行业 。 这种自信以至于有券商研究员用这么一句诗来形容“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在自动驾驶的赛道上 , 华为已经完成了初步布局 , 目标是成为像博世一样的Tier 1(一级供应商) 。 自研的鸿蒙操作系统 , 基于分布式架构设计 , 是专为物联网设计的 , 可能也是目前最适合自动驾驶的操作系统 。
芯片方面 , 今年9月25日发布了针对L4级别自动驾驶的MDC610智能驾驶计算平台 , 算力达到160TOPS(万亿次/秒) 。 对当前因为价格昂贵制约自动驾驶实现的激光雷达 , 在一次论坛上 , 华为智能驾驶BU的总裁王军表示 , 华为仅在武汉就有1万人的团队在研发激光雷达 , 目标是将成本做到100美元的水准 。
与车企的合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 , 传统的燃油车合资企业的中国合资方 , 成为华为天然的合作对象 , 他们选择华为的原因除了国产自主的压力之外 , 更多的还是 , 他们能够看到足够多的成功的希望 。
11月14日 , 长安汽车(SZ:000625)就表示 , 将与华为、宁德时代(SZ:300750)一起 , 打造一个全新的智能汽车品牌 。 实际上 , 华为基本上已经跟国内所有的自主品牌都有合作(包括意向) 。
自动驾驶的风已经起来了 , 华为也没有问题 , 对资本的来说 , 最大问题就是 , 不知道猪在哪里 。
华为没有上市 , 透露出来的合作对象 , 都没有什么弹性 , 或者说 , 都太白了 。
要么是一些传统的燃油车车企 , 一边是燃油车 , 一边是电动车 , 左手倒右手 , 存量博弈 , 连故事都不好讲;要么是一些本来就是大玩家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企业 , 并没有什么的新的增量信息 , 甚至还有一些一看就是为了减持碰瓷的 , 因为根据了解 , 华为在自动驾驶方面虽然摊子铺得很大 , 对供应商保密的要求却很高 , 一旦泄密可能直接丢单 。
但云从龙 , 风从虎 , 这么大的动静 , 自然会有一些蛛丝马迹 , 不会纯靠蒙 。 目前有两个思路 , 一个是立足汽车行业 , 从现有的汽车自动驾驶标的中选 。
比如汽车零配件方面 , 目前市场主流的供应商跟华为合作可能还有些心理压力 , 两种文化有些冲突 , 二线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合作的概率要大一些 。
另外一个是跟踪华为传统的电子、通信供应商 , 毕竟合作多年 , 响应迅速 , 互相知根知底 , 没有文化冲突 。 而且现有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 趋势是软件定义汽车 , 涉及到越来越多的电子、通信部件 , 而这些零配件 , 其实华为原有的供应商都能做 , 只是必须要满足车规级标准 。
2018年 , 华为曾经公布了一次核心供应商名单 , 这其中有32家中国厂商 , 跟自动驾驶相关的 , 有做屏幕的京东方A , 深天马A , 印刷线路板的生益电子、沪士电子、深南电路 , 连接器有中航光电、立讯精密 , 声学器件有瑞声科技、歌尔股份 , 光模块有光迅科技、华工科技 , 有做线缆的中利集团 , 长飞、亨通光电 , 代工厂有富士康、比亚迪 , 芯片代工有中芯国际 。
生活在这么一个风起云涌、技术大变革的时代 , 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幸运 , 也是不幸 。 天下风云出我辈 , 一入江湖岁月催 。 又有谁能逃过死亡?与其苟延残喘 , 不如放手一搏 。
自动驾驶 , 既是华为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下一个星辰大海的征途 。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 , 都将在历史书上留下轰轰烈烈的一页 。
来源:锦缎
_原题余承东再执剑
推荐阅读
- Tesla|最高涨幅21088元:特斯拉Model 3/Y入门车型价格调整
- 人物|马斯克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性格 明年底或完成原型
- 方面|摩托罗拉 moto X30 推送 mr1 版更新:优化性能,新增大量功能
- Tesla|特斯拉新款Model S电池体积小能量密度高 外媒揭秘三大关键技术
- Tesla|特斯拉因两处安全缺陷召回近50万辆电动汽车 承诺免费修复
- IT|美律所对法拉第未来提起集体诉讼 涉嫌触犯证券法
- Tesla|特斯拉在美国召回约47.5万辆汽车 接近其去年全球交付总量
- Tesla|特斯拉回应“保费暴涨”:平均涨幅约10% 高性能车型不超20%
- Tesla|特斯拉Model Y保费何以一夜暴增80%?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