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北斗”的边界:年产值超三千亿 城市应用加速落地

_原题是:“北斗”的边界:年产值超三千亿城市应用加速落地
一个城市要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 , 必须有三个基础设施:一是计算的基础设施 , 用于处理数据;二是通讯的基础设施 , 用于传输数据;三是时空的基础设施 , 用于产生数据 。
3000多名参会代表、卫星导航领域的顶级专家近日齐聚成都市新会展中心 。 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的热度 , 在2020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殊为不易 。
11月24日早上九点多 , 会场内各个展台前便挤满了前来参观和交流的行业人员 。 “自从去年北斗组网完成后 , 整个产业都带动起来了 , 主要还是在于从云到端一体化的需求提升 。 尤其是终端产品的销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北方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名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 , 自己接收到的咨询量也比往年明显增多 。 采访人员在现场采访发现 , “北斗+5G”的运用 , 已经成为年会关注的焦点 , 手机、执法仪、智能赛事卡片等各种终端层出不穷 。 北斗相关的产业链也涉及到测绘、授时、芯片等多个方面 。 其中 , “精准”服务将成市场新风口 。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23日在年会上发布的报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发展》显示 , 10年来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 2019年达到3450亿元 , 今年有望超4000亿元 。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透露 , 在4000亿的产值中 , 北斗的贡献会超过80% 。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5年 , 北斗产业、卫星导航的产业能够超过1万亿元 , 尤其和云计算、大数据深度融合 , 包括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会带来无限的应用产业前景 。 ”
城市智能化催生新机会
看似遥远的北斗导航 , 其应用已经不经意走到了身边 。 “北斗”的定位、导航功能广泛应用在地图导航、外卖点餐、网约车等领域 。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首席科学家曹冲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 , 随着苹果发布iPhone12机型首次明确支持北斗导航系统后 , 全球已经有90%的手机支持北斗 。
除了个人的需求 , 北斗更在公共领域被广泛应用 。 日前 , 千寻位置发布了全球首个时空智能操作系统 , 代号为“昆仑镜” 。 该系统支持城市级大规模时空感知、计算和协同 , 能在广域、统一的时空基准之上 , 提供高精度的实时定位、高清晰的动态地图和高准确的时间同步能力 。
“往年的年会基本只讲北斗 , 今年多了一个新词叫‘时空信息’ 。 这么多人会关注到北斗产业 , 主要是因为数字化进程的加快 , 尤其是疫情又推动了一步 。 在数字化的过程中 , 对时空信息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加 。 比如我们现在全国推广的健康码 , 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位置服务 。 信息从哪里来?就是通过北斗这样的卫星导航系统 , 让手机帮你记录下来 。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认为 , “时空”不仅在生产的领域 , 在生活领域也是无处不在 。
他还提到 , 未来的城市智能化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 一个城市要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 , 必须有三个基础设施:一是计算的基础设施 , 用于处理数据;二是通讯的基础设施 , 用于传输数据;三是时空的基础设施 , 用于产生数据 。
目前 , 浙江德清、浙江上虞、安徽铜陵等城市 ,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大型企业 , 已率先部署“昆仑镜”时空智能操作系统 。 据了解 , 在广东电网 , 原来需要人工完成的输电、变电、配电等环节巡检工作 , 已经能实现无人机自主飞行作业全覆盖 。
基于北斗系统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多长时间?陈金培认为 , 要想达到千亿级别的大规模应用 , 未来五年的增长会很快 , 目前的重点拓展区域是在三四线城市 。 越大的城市越复杂 , 不光是技术和数据协同的打通 , 需要很长周期 。 而县级市的政府治理一定程度上比大城市更难 , 因为没有科技的基础 。 “中国有超过2000个县级市 , 如果每个县级市投入1亿元 , 这就是2000亿的市场机会 。 因此 , 我们必须要把技术能力下沉 。 ”
5G+时空加速融合
北斗应用商业化带来的效应 , 已经在产业里有所体现 。 深耕卫星应用业务的航天宏图财报显示 , 2020年三季度 , 航天宏图实现营业收入4.09亿元 , 同比增长46.93%;实现净利润3401.03万元 , 同比增长1445.89% 。
与此同时 , 卫星导航产业首家上市公司北斗星通的业绩 , 也在风口上得到了提振 。 2016-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 , 北斗星通营业收入分别为16.17亿元、22.04亿元、30.51亿元、29.87亿元、25.22亿元 , 净利润分别为0.52亿元、1.05亿元、1.07亿元、-6.51亿元、1.06亿元 。 净利润同比增速为102.99%、1.66%、-710.59%、3616.24% 。
随着5G的到来 , 通讯基础设施与时空基础设施进一步融合后 , 必然会带来更大的机会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在2020世界5G大会上指出 , 如今北斗三号的核心器部件国产化已达到100% , 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 基础产品已经实现了自主可控 , 性能指标跟国际主流产品相当 。 同时 , 22纳米的芯片产品已经进入量产 , 销售量已经突破了亿级规模 。
“人民生活中80%的信息与位置有关 , 室内外的位置服务 , 已经成为人民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 。 尤其是在室内环境中 , 像大型商场、机场、地下矿井这些地方 。 ”杨长风认为 , 4G要求位置精度要达到50米 , 而5GR17标准下 , 要求工业互联网应用定位精度优于0.2米 , 车联网应用精度优于0.1米 。 而实现这一目标 , 就离不开5G+北斗的创新应用 。
数据显示 , 中国5G基站累计超过70万个 , 基本实现地市级5G覆盖 , 5G累计终端连接数已超过1.8亿 。 尽管北斗应用现在还处于商业化初期 , 但在智能穿戴、无人驾驶等领域已有需求爆发的可能 。 目前 ,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产品及系统 , 所涉及的领域也极为广泛 , 包括交通运输、农业渔业、通讯系统、救灾减灾等等 。
目前 , 北斗三号系统所有部件实现全部自主研发 , 已形成由北斗基础构件、终端集成、系统集成 , 以及下游应用服务构成的全产业链 。 赛迪数据显示 , 截至2019年底 , 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累计销量已突破8000万片 , 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已分别占据国内30%和90%的市场份额 , 并输出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
未来 , 在具备了高精度定位、高精准时间、高清晰图像的能力后 , 北斗系统与5G融合 , 将为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农业和智慧家庭等领域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
【21世纪经济报道|“北斗”的边界:年产值超三千亿 城市应用加速落地】(作者:陶力 编辑:李清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