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切断“养号”平台利益链还须精准治理、形成合力

_原题是:人民时评:切断“养号”平台利益链 , 还须精准治理、形成合力
移动互联时代 , 人们已经习惯了随时点开社交媒体账号上的好友列表 。 然而 , 虚拟空间的账号安全性究竟如何?在线互动的“好友”是否真的友好?不久前 , 一则有关“养号”的消息引发关注 。 今年6月 , 在公安部“净网2020”集群战役中 , 江苏徐州公安机关成功打掉一个为网络诈骗、赌博等犯罪提供即时通信工具账号“养号”、交易服务的特大黑产平台——“小果平台” 。 此案一举捣毁源码技术团伙1个 , 卡商、号商窝点11个 , 查获“猫池”“卡池”设备5000余台、手机黑卡100余万张 , 抓获犯罪嫌疑人84名 , 其中涉案即时通信工具账号数量巨大 , 已串并各类网络诈骗案件1300余起 , 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 。
“养号”平台给不法分子进行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以可乘之机 , 危害不可小觑 。 此次浮出水面的“养号”平台 , 还暴露出一条触目惊心的黑色产业链:涉案人员除了平台运营人员 , 还涉及QQ号商、手机卡商以及发卡平台的相关嫌疑人 。 不法分子通过“养号”平台购买“黑账户”进行网络诈骗 , 隐蔽性较强 , 极易造成公民财产损失 。
“养号”平台也严重干扰了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良性运行 。 当前 ,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 已经成为消费升级的新动力 , 而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互联网平台经济 , 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便是真实、活跃的海量用户 。 一个个活跃账号产生的数据 , 经过聚合之后具有巨大价值 。 “养号”平台借助技术手段批量运营未经实名认证的账号 , 无疑会搅乱平台生态 , 为流量造假、网店刷单、虚假涨粉等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 如果任其潜滋暗长 , 势必会干扰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正常运行 。
遏制恶意注册互联网账号、切断“养号”平台的黑色利益链 , 还须精准治理、形成合力 。 从监管层面看 , 《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明确指出 ,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 , 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 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监管 , 把互联网用户账号实名注册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 , 及时封堵漏洞 。 近年来 , 公安部门持续开展“净网”等网络治理行动 , 严厉打击提供网络虚拟身份注册服务的“接码平台”等 , 查扣大量手机黑卡 , 对相关黑色产业链形成极大震慑 。 针对黑色产业链花样翻新、改头换面的问题 , 也应提升技术能力 , 及时发现问题苗头、严肃查处 。
对互联网平台企业来说 , 必须切实履行平台责任 , 主动净化平台生态 。 互联网企业掌握大量实时数据 , 应优化管理流程 , 严格审核机制 , 持续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 不给“黑账号”留下生存空间 。 用户也应理性看待互联网账号的功能和价值 。 在大数据时代 , 个人互联网账号已经不仅仅是聊天工具 , 有可能连接着个人信息、支付、出行等多重功能 , 成为个人重要的虚拟财产 。 应当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 重视账户安全 , 上网与他人互动时提高警惕 , 不参与买卖个人互联网账号 。
在打破了时空局限的虚拟空间 , 实时的互动、分享带来便捷与精彩 , 而这份精彩 , 需要大家共同托举 。 加强治理、重典治乱 , 让“养号”这样的非法平台无所遁形 , 才能更好守护人们对数字世界的美好期待 。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切断“养号”平台利益链还须精准治理、形成合力】(原题为《切断“养号”平台的利益链(人民时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