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蔚来、理想、小鹏大闹华尔街背后 是新势力还是万亿泡沫?
_原题是:蔚来、理想、小鹏“三傻”大闹华尔街背后 , 是新势力还是万亿泡沫?| 氪金
世人笑我太疯癫 , 我笑他人看不穿 。 ”泡沫的轮回 , 这一次会是新能源车么?
文 |丁卯
2020年 , “特斯拉+中国制造”引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 。 受供需双增的提振 , 特斯拉营收和利润预期大幅上升 , 带动股价在年内上涨近6倍 。
在特斯拉外溢效应的带动下 , 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的造车新势力 , 年内股价均迎来飙涨 。 截至11月28日 , 蔚来年内累计涨幅达到1243% , 小鹏汽车上涨328% , 理想汽车上涨243% 。
文章图片
图1/8
造车新势力股价表现数据来源:wind , <span id="usstock_KRKR"><a href=http://www.40792.com/news/view/"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usstock/quotes/KRKR.html" class="keyword f_st" target="_blank">36氪整理
股价大涨背后 , 伴随着造车新势力估值水平的提升 。 截至11月末 , 特斯拉市值达到5552亿美元 , 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股;蔚来+理想+小鹏的总市值超过1500亿美元,比上汽、长城、吉利、广汽等一众国内传统车企合计市值还高 。
面对这样的场景 , 我们不禁要问 , 造车新势力是否已经存在估值泡沫?这样的狂欢到底还能持续多久?
以史为鉴看估值泡沫
1994年浏览器、万维网等新事物的出现 , 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 全球为即将到来的互联网科技革命而疯狂 , 凭借着“新概念+成长预期+新的商业模式” , 互联网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 , 一场“世纪泡沫”在酝酿中 。
1995年初至2000年3月 , 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的纳斯达克指数从743点上涨到了5132点 , 短短5年 , 上涨了6倍有余 , 市值一度达到6.7万亿美元 , 占当年美国名义GDP的65% 。
面对互联网的狂欢 , 华尔街的分析师开始寻求新的估值方法以支持互联网的上涨 。 抱着 “新事物无法被旧模型衡量”的想法 , “盈利能力”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 “烧钱换增长”、“眼球”、“PV”等概念一度被运用到互联网估值之中 。
在新估值模型的加持下 , 2000年 , 纳斯达克市盈率达到了200倍 , 互联网巨头思科的PE 达到 148 倍 , Oracle 153 , 高通 167 , 均创下了近30年的历史高点 。
文章图片
图2/8
1995年至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表现数据来源:wind , 36氪整理
在巅峰的1998-2000年 , 只要是公司名字中有前缀“e”或后缀“.com”的公司 , 都会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 。
Pet.com 是这一时期典型的案例 。 pet 是一家宠物用品的在线销售商 , 它为用户提供免费的运送服务 , 高昂的运输成本 , 使Pet的亏损与日俱增 , 盈利能力存疑 。 但在“.com”概念的吹捧下 , Pet仍然受到资金的追逐 , 在 1999 年 12 月前的四轮融资中 , 该网站总融资规模超过1亿美元 ,2000年 3 月 , IPO首日涨幅达到了 27% 。
但缺乏业绩支撑的泡沫终究是会破灭的 。 2000年《巴伦周刊》上的一篇《Burning Up》彻底撕掉了互联网公司的神秘面纱 。
这篇基于207家互联网公司的报告指出 , 71%的互联网公司利润为负 , 51家公司的现金将在12个月用完 , 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都在尽其所能的套现 , 无钱可烧也无钱可赚的互联网公司即将跌落神坛 。
报道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 华尔街重拾传统估值模型来甄别互联网公司 。 所有人开始疯狂抛售互联网股票 , 在挤兑浪潮下 , 纳斯达克指数跌到2002年10月的1108点 , 下跌幅度接近80% , 市值损失超过5万亿美元 , 市盈率降至不足100倍 。
文章图片
图3/8
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纳斯达克指数走势数据来源:wind , 36氪整理
而前期受资本追捧的 Pet.com 在 2000 年 11 月 7 日宣布破产 , 成为第一家倒闭的上市网站公司 。 此后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在巨额亏损后破产 , 到2002年底 , 在1995-2000年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 , 留存率不足50% 。
泡沫破灭的代价是惨烈的 。 企业需要用年复一年的业绩增长来填补估值泡沫的深坑 。 微软用了近15年 , 高通用了近13年 , 亚马逊用了9年多的时间 , 才重新创出股价新高 。
A股也有过类似的疯狂 。
2015年的创业板 , 大家沉迷于讲故事和听故事之中 , 市场情绪极度乐观 。 在“互联网+”概念的加持下 , “乐视网”成了这场盛宴中最大的泡沫 。
2010年上市后 , 5年时间“乐视网”市值突破了1700亿 , 成为创业板的神话 。
文章图片
图4/8
乐视网股价走势数据来源:wind , 36氪整理
相比于思考“乐视网”是怎么赚钱的 , 投资者更看重新故事的诞生 。
贾跃亭凭借着上市公司“乐视网”的股票做质押 , 不断向金融机构融资 , 然后再拿融到的钱 , 投入到“乐视集团” , 创造一个又一个新概念 。
每一个概念的出现 , 都会吸引二级市场的眼球 , 助推“乐视网”股价大涨 , 而不断提升的市值 , 则意味着贾跃亭可以从金融机构融入更多的钱 , 创造更多的新概念 。
凭借着这样的商业模式 , 乐视网开始了疯狂的吸金 。 相关的概念从五大生态、七大生态一直扩张到九大生态 , 不断挑拨着投资者敏感的神经 。 在最疯狂的2015年 , 乐视网的股价创下了179.03元的历史高位 , 市盈率接近400倍 。
文章图片
图5/8
乐视网市盈率变动数据来源:wind , 36氪整理
此时的乐视网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网站 , 而成为了整个行业的颠覆者 , 那个时代 , “看不懂乐视和暴风 , 仿佛真的代表着你和时代的脱节” 。
但好景不长 , 资本催生的泡沫随着监管趋严而破灭 。 2015年股灾来临 , “乐视网”依靠二级市场输血的商业模式受到重挫 , “资金链断裂、债务危机”充斥着“乐视网” , 乐视的神话开始破灭 。
到2020年“乐视网”终止上市 , 其市值只剩下7亿元 , 从最高跌去了99% , 近30万普通投资者几乎血本无归 。
造车新势力的高估值不可持续
回到造车新势力的问题上来 。 不可否认 , 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确是汽车产业未来的大方向 。 随着全球环保压力的与日俱增 , 电动车替代燃油车将是大势所趋 。 而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的提升 , 整个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
但站在二级市场的角度 , 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 , 好赛道不一定意味着好投资 。
当前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占率不足5% , 造车新势力每年合计销售量(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合计销量不足60万)抵不上传统汽车厂商的零头(丰田2019年销量超过900万辆) , 部分新势力甚至还没有走出“卖一量亏一辆”的魔咒 。
文章图片
图6/8
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销量对比数据来源:互联网 , 36氪整理
这种背景下 , 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达到了丰田的2倍 , 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也已经跃升至全球前15大车企之中 。
文章图片
图7/8
全球汽车厂商市值排名数据来源:wind , 36氪整理
从估值指标来看 , 造车新势力的估值水平已经明显偏离基本面的束缚 , 可能充斥着巨大的泡沫 。 如图8所示 , 造车新势力的市销率远高于传统车企 , 小鹏汽车PS甚至达到了150倍 , 也就是说 , 以当前的营收来计算 , 大概需要150年的时间 , 才能覆盖小鹏汽车当前的估值水平 。
文章图片
图8/8
全球主要车企估值情况数据来源:wind , 36氪整理
身在泡沫之中 , 投资者已经不再关心这些造车新势力是否存在亏损 , 何时能够真正盈利 , 传统的估值方法仿佛已经失去了意义 , “市梦率”成为了衡量这些企业的唯一标准 。
但我们需要时刻牢记 ,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经济学中永恒不变的真理 , 公司的业绩增长始终是股票定价的锚 , 当这种偏离以一种超乎预期的速度加快之时 , 或许意味着泡沫的破灭已近在咫尺 。
【36氪|蔚来、理想、小鹏大闹华尔街背后 是新势力还是万亿泡沫?】股市从来就没有新鲜事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当资本的潮水褪去 , 也许我们会看到 , 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 , 造车新势力的业绩还会不断增长 , 但股价却无法再创新高 。 因为这场泡沫中的股价早已透支了企业未来多年的业绩表现 , 企业需要用年复一年的业绩增长 , 来填补估值泡沫破灭的深坑 。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Tencent|原生版微信上架统信UOS应用商店:适配X86、ARM、LoongArch架构
- 国家|2022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 IT|8号线、14号线将全线贯通 北京地铁?今年开通线路段创纪录
- 软件和应用|iOS/iPadOS端Telegram更新:引入隐藏文本、翻译等新功能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IT|宝马电动转型成果初显:i4、iX供不应求 新能源车销量已破百万
- 银行|银行卡、社保卡可直接刷卡坐公交 上海公交开始试点
- 概念股|孙佳山、张泰旗:警惕元宇宙可能带来的金融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