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12月2日 ,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落月后的嫦娥五号探测器 。新华社发
文章图片
嫦娥微露“大腿” 。 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着陆后全景相机环拍成像(12月2日摄)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经过约38万公里、一周左右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之旅 , 12月1日晚间 , 嫦娥五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 。 这是中国探测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软着陆 , 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这一区域 。 无论是嫦娥五号成功落月 , 还是即将开展的科学探测及自主采样返回等任务 , 都看点多多、令人期待 。
采访人员从国家航天局获悉 ,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正按计划进行表取采样 。 嫦娥五号探测器自动采样任务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 , 设计了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挖土”模式 。
险 600公里外“全自主跳伞”
在距月面1.5公里时 , 嫦娥五号利用光学成像敏感器进行粗避障 , 剔除大型障碍物;距月面仅百米时 , 嫦娥五号上的备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进行精确避障 , 精准识别选好落点 。
一边下降一边避障 , 待嫦娥五号飞到选定着陆点后 , 一个侧身开始垂直下降 , 并在距离月面较近时关闭发动机、自由落体……
着陆腿缓冲着陆!至此 , 嫦娥五号完美落月!
主动减速、快速调整、迅速接近、精准选点、稳步着陆……整个落月过程 , 一系列复杂精细的动作都由嫦娥五号自主完成 , 犹如一位在月球凌空漫步的袅袅仙子 , 婀娜多姿 。
【探测器|嫦娥落月 跳得险 停得准 挖得深】“嫦娥五号任务的落月和近月制动一样 , 都是只有一次机会 , 必须一次成功 。 可以说 , 落月的过程就是边飞行边找寻落点 , 在15分钟内 , 完成约600公里外的全程自主跳伞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说 。
稳 嫦娥五号“大腿”显身手
落月的关键在于“平稳”二字 。 嫦娥五号落月时 , 撞击月面会形成较大的冲击 , 必须设计相应的着陆缓冲系统 , 吸收着陆的冲击 , 保证探测器不翻倒、不陷落 , 这是落月的技术难题之一 。 而着陆缓冲机构 , 通俗地说就是嫦娥五号的“腿” 。
这四条缓冲、支撑一体化的“腿”可不一般 , 它们是嫦娥五号机构分系统团队精心设计、巧手研制 , 更拥有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完美基因 。
据介绍 , 着陆缓冲机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偏置收拢、自我压紧”式方案 , 保证了收拢简单、展开可靠 , 解决了着陆缓冲、着陆稳定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
与嫦娥三号的着陆缓冲设计方案相比 , 由于任务难度增加 , 嫦娥五号任务的着陆缓冲能力要求提高了30% , 但机构重量指标却减少了5% , 这为研制团队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
面临减重难关 , 研制团队反复迭代 , 每次修改完设计 , 讨论时一旦发现新的减重突破口 , 又毫不犹豫地再次推翻设计、继续修改 , 最终达到了设计指标 , 确保了嫦娥五号稳定可靠地完成与月球的亲密“拥抱” 。
准 落月点仍属月球探测“处女地”
此次嫦娥五号的月球着陆区域名叫“风暴洋” , 周围有1300米高的火山群 , 环境之险峻名副其实 , 让嫦娥五号此行更加充满探险的意味 。 科学家们认为 , 着陆在此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 从地球上看起来 , 这里更像是广阔、黑暗的熔岩平原 。 过去 , 这里还从未有过任何人类探测器到访过的足迹 。
为何选择在这里?虽然这里和嫦娥三号在月球虹湾着陆点的纬度基本相当 , 但根据目前研究成果 , 这块区域形成的地质年代较短 , 约37亿年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专家表示 , 此次嫦娥五号有望获取最年轻的月球返回样品 , 在月球火山活动和演化历史研究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科学成果 。
后续 , 嫦娥五号将同时用“表取和钻取”两种方式采样 。 “表取” , 顾名思义就是从月球表面通过机械臂和机械爪的配合 , 抓取一部分月壤 。 而“钻取”则是要通过特殊的钻头 , 钻到月表以下两米左右的位置 , 把月壤整体取出来 。
“这样能够更加原汁原味地保留月表以下两米的月壤构造情况 , 让科学家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月壤的构造和分布以及每一层的特征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钻取子系统技术负责人王国欣说 。
推荐阅读
- 韶山|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壤“安家”湖南韶山
- 嫦娥|“玉兔二号”晒朋友圈啦!
- 杨璐|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壤入藏湖南韶山
- 条件|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安家”湖南韶山
- 月球|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壤“安家”湖南韶山
- 样品|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球样品在湖南韶山存放
- 月球|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壤在湖南韶山安家
- CHINA|设计寿命1年的嫦娥三号干了8年:月面工作100月昼
- 嫦娥|嫦娥七号有多难?五台航天器合体内含新月球车,还要制造人工月震
- 时间|里程碑!NASA探测器首次“接触”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