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网|超三千亿市值“巨兽”上市:京东健康背后的互联网医疗竞逐
文章图片
图1/2
港交所迎来首家年收入破百亿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
从一度涨超70%到55.85%的涨幅报收 , 京东健康上市首日 , 夹带着互联网医疗狂欢的影子 。
2020年12月8日9点半 , 京东总部大楼中早已搭建好的舞台上 , 京东健康相关高管等待敲钟 。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身着蓝色西装 , 搭配扎眼的红色领带于敲钟仪式上表示 , 未来 , 京东健康将以上市为契机 , 推动医疗健康产业朝着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 做好一名“国民首席健康管家” 。 他特别提及 , 京东健康是在刘强东的战略布局和带领下成立 。
“进入健康这件事 , 能做多大我们暂时没把握 , 但这事儿做好了 , 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 。 ”对于京东健康的发展 , 刘强东曾在京东内部作出上述表示 。 而此次登陆港交所 , 也被京东视作六年战略布局的新起点 。
受疫情催化 , 互联网医疗站上风口 。 2020年上半年 , 京东健康总收入达88亿元 , 同比增长76% 。 半年时间 , 京东健康日均问诊量已达到约9万次 , 是2019年上半年的近6倍 。
目前 , 阿里、京东、腾讯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均已布局互联网医疗 , 但从净利润来看 , 京东健康成为头部中为数不多盈利的公司 , 同样有着头部电商基因的阿里健康正挣扎在接近盈亏平衡(2019年数据)的边缘 。
尽管如此 , 目前京东健康收入主要来自自营业务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 , 超8成零售业务拉动营收的同时 , 京东健康正在试图从零售体系中剥离出来 。
文章图片
图2/2
布局6年登陆港交所 , 京东持股超7成为最大股东
12月8日 , 港交所迎来首家年收入破百亿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京东健康 。
据港交所公告 , 京东健康公开发售价定为每股70.58港元 , 若不行使超额配股权 , 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约265亿港元 。 截至收盘 , 京东健康涨幅达55.85% , 股价为110港元 , 市值超3400亿港元 。
上市当天 , 京东健康股价一度涨超70% , 市值冲破3700亿港元 。
京东健康是京东旗下经营大健康业务的子公司 , 业务包括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健康服务等四大板块 。 数据显示 , 京东健康的线上零售平台有超过1000万种商品(SKU) , 入驻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 。
6年时间 , 从独立业务成长为京东集团继京东物流和京东数科之后孵化出的第三只独角兽 , 京东健康诞生之初并非坦途 , 在京东内部一度被定义成一个“政策没有 , 风险太大”的项目 。
根据京东透露 , 京东健康起步于江苏泰州 , 2014年 , 有过宿迁任职经历的泰州市主要领导曾找到刘强东 , 希望和京东平台共同打造“医药城”项目 。 后于2017年7月 , 相关事宜终于落定 , 京东与泰州市签订“健康泰州”战略合作协议 。
但在2014年至2017年之间 , 刘强东曾多次派团队考察 , 得到的汇报却是没法做 , 理由是 “政策没有 , 风险太大” 。 此后刘强东再次让现任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带队调研 , 结论还是“太难” 。
“要么做成 , 要么换人” , 刘强东下了最后“通牒” 。
2019年6月13日 , 进行股份拆分后 , 京东健康当时已发行及未发行股本中的每股股份均拆分为1000000股每股面值0.000001美元的股份 , 且随后于同日向京东健康发行1073626866股每股面值0.000001美元的普通股 。
同年11月 , 京东控股子公司京东健康完成A轮优先股融资筹集的融资总额逾9亿美元 , 投后估值约70亿美元 。
2020年8月 , 京东健康与包括高瓴资本的关联人士在内的一批第三方投资者完成不可赎回B轮优先股融资 , 筹集的融资总额逾9亿美元 。
直至IPO前 , 京东集团持有京东健康78.29%的股份 , 为最大股东 。 京东健康上市后仍为京东的全资子公司 。
京东健康在招股书中提到 , 其与京东集团在多领域进行合作 , 包括履约、技术、客服和营销等 。 截至2020年6月30日 , 京东健康与京东集团的紧密关系可以使京东健康触达超过4亿活跃用户数 。 京东集团也在不断为京东健康输入人才、核心技术、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全国范围内的履约网络、物流网络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注意到 , 除京东集团外 , 高瓴资本旗下SUM XI Holdings Limited 持有4.34%的股份 , 为最大机构投资方 。 此外 , 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霸菱亚洲投资旗下Triton Bidco Limited、CJD eHealthcare Investment Limited各持股3.05% 。 中金公司旗下CICC Ehealthcare Investment Limited和国寿成达(上海)健康产业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分别持有2.29%和2.19%的股份 。
【新京报网|超三千亿市值“巨兽”上市:京东健康背后的互联网医疗竞逐】企查查显示 , 中金资本、霸菱亚洲、京东集团、CPEChina Fund投资了京东健康的A轮融资 , 高瓴资本投资京东健康的B轮融资 , 贝莱德、GIC、高瓴资本、清池资本、结构调整基金于今年11月也对京东健康进行了认购 。
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曾在2020京东健康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 , 在产业环境方面 , 大健康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也在加速 , 技术正在逐渐变革医疗健康服务的场景、渠道和模式 。 那么在消费意识方面 , 疫情防控常态化带动全民健康意识提升 , 将会使得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 , 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着快速增长 。
互联网巨头医疗圈地赛马 , 平台流量仍是利器
新冠肺炎疫情将互联网医疗推上爆发的快车道 。
招股书显示 , 京东健康2017年至2019年的总收入分别为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 , 2020年上半年 , 京东健康的总收入为88亿元 。 剔除公允价值变动和非经常损益项目 , 京东健康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5亿元、3.4亿元和3.7亿元 。
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 , 按2019年收入计 , 京东健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及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 , 市场份额为29.8%(在线零售药房) 。 截至2020年6月30日超过1.5亿名用户曾使用京东健康的平台购买医药和健康产品或医疗健康服务 。
目前京东健康收入主要来自自营业务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 , 其次来自向第三方商家收取佣金和平台使用费以及向供应商和第三方商家收取广告服务费等 。 2020年上半年, 京东健康零售药房业务收入占总营收超过8成 , 零售内容包括药品 , 医疗用品及设备 , 健康及保健产品 。
对于零售药房 , 通过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三种模式运营 , 依托于京东集团遍及全国的配送基础设施网络 。
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十二个月 , 京东健康分别拥有4390万、5050万、5610万及7250万个年活跃用户 。 2020年上半年日均问诊量达到约9万次 , 是2019年上半年的近6倍 。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表示 ,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大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 全社会对健康的意识空前提高 , 疫情期间 , 互联网健康产业在快速发展 ,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 , 可能互联网医疗相关的服务不会这么快发展 , 政策不会这么快释放” 。
不过 , 头部企业在这波红利中并未完全翻身 。
中国是医疗大国 , 医疗健康支出规模庞大且稳步增长 , 其中一组数据称 , 中国2019年的医疗健康支出总额排名位居全球第二 , 达到65200亿元 , 但目前 ,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仍处于数字化初期阶段 。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 , 2019年 , 中国仅有2.4%的药品通过院外在线零售药房分销 。 同样 , 2019年 , 就中国门诊量而言 , 在线问诊占总咨询量的6.0% 。 此外 , 2019年 , 中国大健康市场的数字化比例占中国医疗健康支出总额的3.3% 。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使用在线问诊 。 报告称 , 2020年第一季度 , 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的线上医院的在线问诊次数较2019年同期增长17倍 。
数字大健康市场主要包括在线零售药房、在线问诊、线上消费医疗健康及数字医疗健康基础设施等 。 目前阿里、京东、腾讯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均有布局互联网医疗 , 除京东健康之外 , 还有阿里健康、腾讯医疗健康、百度健康、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 。 字节跳动也在筹备自己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版图 , 近期上线了互联网医疗平台“小荷” 。
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公司从业务和商业模式看 , 均为B2B+B2C+O2O模式 , 主要业务包括在线问诊、药品零售、线上消费医疗等 。
不同的是 , 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主要以医药电商为主 , 从零售体系出发 , 再拓展至其他环节 , 在母公司流量及供应链优势下 , 从零售出发 , 再逐步拓展边界迈向大健康产业布局 。 而平安好医生等公司 , 不像头部互联网公司具备天然的电商基因优势 , 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 , 再拓展至其他医疗生态环节 。
2019年 , 京东健康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为87% , 这一比例在2020年上半年达到了87.6%;2019年 , 京东健康线上平台、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占比达12.5% , 2020年1-6月为12.4% 。
阿里健康方面 , 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12 个月 , 阿里健康医药健康产品全渠道业务收入占比达96.96% , 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收入则为2.63% , 数字基建业务收入仅为0.41% 。
京东健康近期改Logo、宣布品牌升级 , 从医疗转向大健康 , 试图从医药零售跨越到医疗健康服务 , 但从财务表现上来看 , 超8成来自零售药房收入佐证了撕掉母公司零售标签 , 实现“跨越”一事还未成功 。
相反 , 背靠中国平安的平安好医生健康商城业务收入占比最高 , 2020年1-6月达54.95%;在线医疗和消费型医疗收入分别达25.30%、15.83% , 并不依靠零售的单一收入;健康管理和互动业务收入仅为3.91% 。
业绩方面 , 以上述三家公司为例 , 京东健康在营收方面排名第一 , 相比之下 , 阿里健康2017至2019年度营收分别为24亿元、51亿元、96亿元 , 与京东健康的差距逐年缩小 。 而平安好医生营收规模最小 , 2017至2019年度营收分别为19亿元、33亿元、51亿元 。
净利润方面 , 京东健康是唯一一家盈利的公司 , 而平安好医生在其中亏损最大 , 2017至2019年亏损分别为10.02亿元、9.1亿元和7.5亿元 。 阿里健康亏损相对较小 , 并在2019年接近盈亏平衡 。
艾瑞咨询研报显示 , 由于过去几年整体医疗大环境仍较为保守 , 医保支付、处方药线上购买等尚不明确 , 再加之移动端诊后管理技术有限 , 共同导致了盈利模式的长期不明晰 , 使得市场上供求方缺乏动力 。
根据艾瑞咨询推算 , 2019年互联网医疗诊后市场供给端仅占需求端规模的1/10左右 。 但是 , 随着2020年多项政策的出台及国家医疗大战略方向的明晰 , 以及疫情对于互联网医疗诊后的推动 , 使得互联网赋能医疗诊后在便捷、高效、提高服务可及性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愈加明显 , 需求的井喷也将刺激并加速供给端市场快速拓展 , 至2022年互联网医疗诊后供给端规模将提升至需求端规模的1/4左右 。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 , 我国网民的规模快速增长 , 截至 2019 年底 ,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人 ,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5% 。 平安证券称 , 基数庞大的网民规模 , 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提供了基础 。 目前医院的诊疗服务中 , 约有30%是可以通过线上诊疗问诊来解决的 , 互联网医疗或为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程子姣
推荐阅读
- 功能|小米 Watch S1图赏:商务气质新系列,稳步入场不急切
- 浦峰|冬奥纪实8k超高清试验频道开播,冬奥结束后转入常态化运转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于本|豆瓣 App 安卓新版本 7.20.0 测试
- 影像|iQOO 9 系列预热:首发三星 GN5 传感器,150° 鱼眼超广角
- bleu|字节跳动火山翻译上新 38 个稀有语种,翻译能力再升级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苏宁|可循环包装规模化应用 苏宁易购绿色物流再上新台阶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