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深度|一场远程诊疗牵出的5G“新算法”


老吴|深度|一场远程诊疗牵出的5G“新算法”
文章图片

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通过电脑划定激光治疗区域 。 北京协和医院王璐摄
全文共4000字 , 阅读需要约8分钟
图片从模糊到清晰 , 音视频从卡顿到流畅 , 迭代的通信技术搭建起一条信息传输高速路 。 这头对着屏幕、轻点鼠标 , 那头即时执行、高效精准 , 5G下的远程诊疗 , 使千里之遥的医患有如近在眼前 。 但这并不是全部 。
近日 , 在北京协和医院远程医疗中心试验的一场5G远程诊疗 , 不但刷新了人们对就医空间距离的认知 , 还提示未来5G应用可能对诊疗费用、质量、效率 , 以及医学教育、医疗管理等带来更为深远的“算法”革命——
跨越千里 , 如临其境
上午9时 , 北京协和医院远程医疗中心一间会议室内 , 人们的眼睛都盯着墙上乒乓球台大小的屏幕 。 会议室前排 , 该院眼科常务副主任陈有信教授和助手熟练地操作着面前的电脑 。 一场5G网连接、相隔1000公里的远程眼科激光治疗即将展开 。
屏幕展示的是吉林省通化市眼科医院焦国防医生的治疗室的情景 。 患者老吴患糖尿病多年 , 视网膜已出现严重病变 , 病情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 焦国防引导散瞳后的患者坐在自己工作台的对面 , 给患者的眼睛点上麻药 , 架上颚托 , 调好裂隙灯 。
“虽然我没在你身边 , 但相当于是我在给你做激光 , 放心!”陈有信一边跟患者说着话 , 一边翻看着病例资料 , 从眼底照相到荧光血管造影 , 一张张翻过去 , 他面色变得凝重 。 “黑暗很快就要都来了 。 ”他小声咕哝了一句 。 屏幕左侧的画面上 , 随着焦国防将靶向导航激光治疗仪的显微镜对准老吴的瞳孔 , 实时画面展现在屏幕右侧 。 陈有信不由地提高了音量:“老吴 , 你的情况比较重!今后血糖、血压、血脂一定要控制好 。 咱们一起努力 , 把视力保护好!”
陈有信解释 , 对于老吴这样的患者 , 这项眼底激光治疗术意义重大 。 “眼底出现病变后 , 会造成血管破坏 , 营养供应不过来 , 代谢废物也带不走 , 导致眼底整个的炎症反应 。 积累到一定程度 , 会出现眼压升高、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 , 最终失明 。 ”激光治疗一方面可以通过光化学反应起到黏附作用 , 避免视网膜脱落;同时把血管坏死的部分瘢痕化 , 避免进一步危害 , 把视网膜中的健康部分保留下来 。
治疗开始了 。 焦国防先给老吴的右眼眼底照相 , 清晰的图片画面随即呈现在千里之外会议室的屏幕和陈有信电脑的屏幕上 。 陈有信手握鼠标 , 开始在图片上规划:先把两个黄色圆形图标调整大小 , 覆盖部分区域 , “这是禁区 , 标好这里 , 激光会自动避开这部分区域”;再用绿色点状图标 , 覆盖准备治疗的区域 。 划定治疗区域后 , 他还调出功能表调整参数 。 “这些参数包括激光治疗每个光斑的直径、能量大小、曝光时长、间隔时间等 。 ”陈有信一边解释 , 一边完成了初步的规划 。 通化方面也同步接收 , 激光仪的视网膜识别系统自动捕捉老吴的眼底动态 , 与规划后的图片精准配对 , 一切准备就绪 。
“我们先打两个点测试一下 。 ”陈有信按下操作键 , 激光仪开始工作 。 两个点的激光一秒内打完 , 即时的视网膜断层扫描图像将打完后的效果呈现在北京方面的屏幕上 。 陈有信根据成像情况对激光参数进行了微调 , 再次试验确认合适后 , 他点动鼠标 , 激光仪开始了连续而快速的作业 。 “老吴这侧眼睛要打近千个激光点 。 这台支持远程治疗的激光仪可以按照规划自动执行 , 最快达到每秒10个点 , 比传统的医生手动一个个地打激光要快、均匀得多 。 ”陈有信说 , 在5G网高通量、大带宽的支持下 , 上述治疗实现了几乎零延时沟通 , “我标哪儿它打哪儿 , 就像身临其境 , 跟面对面操作没太多区别 。 ”
医院加码 , 患者减负
陈有信口中的“跟面对面操作没太多区别” , 其实要做很多不同以往的准备工作 。
首先是通信技术支撑 。 要实现身临其境 , 5G的网络升级不能只是一点点、“理论上” 。 现场技术负责人、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医卫行业拓展部刘金鑫总经理给出了一组对比数据:“在4G网络下 , 信息下载速度约为40M/秒 , 上传速度不足10M/秒 。 图像精度、传输速度、清晰度都达不到要求 。 但今天使用5G网治疗 , 实测的下载速度是700M~800M/秒 , 上传速度为140M~150M/秒 , 时延控制在0.01秒以内 。 ”
0.01秒 , 是超出很多人生活经验的数据 。 普通人一眨眼 , 所花的时间数十倍于此 。 这样的时延 , 使得治疗过程中远程医生任何一个操作指令 , 都能即时、精准传达 , 让远程诊疗最关键的要素——安全性 , 有了重要保障 。
为了安全性 , 设备升级也要跟上 。 据吉林省通化市眼科医院院长赵兵介绍 , 该院此次使用的靶向导航激光治疗仪 , 也有很多专门针对远程操作的安全措施 。 除了设计方案时可以进行禁区标注 , 还有眼动追踪、即停技术等 。 哪怕是病人眼部任何一点微小的晃动 , 机器都能瞬间捕捉 , 同步停止治疗 , 直到再次稳定、对准后 , 才能再启动 , 以避免误操作 。 赵兵坦言 , 搭建起全部的5G配套设备 , 需要医院大量的资金投入 , 这对于远程诊疗双方医院都是如此 。
“不能有一丝风险 , 一切都必须在可控范围内进行 。 ”陈有信坦言 , 试验没有选择高精尖手术而是选择激光治疗 , 并将安全性强调到如此地步 , 是因为“要对患者负责 , 一丝风险都不能有 , 否则我就算飞过去也来不及” 。
为了安全有保障、质量无差别 , 很多准备也在一遍遍摸索 。 据悉 , 此前 , 陈有信团队已就该治疗与浙江省湖州市的相关医院进行过多次练习、磨合 。 此次与通化市眼科医院的合作中 , 当地医生提前两周就进行了患者筛选 , 并采集患者基本信息 , 将检查资料上传至北京协和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眼科阅片中心的中心平台;协和团队进一步评估、筛选后 , 反馈可治疗的患者名单;多次沟通准备后 , 治疗才择期进行 。 “我们要把整个流程、规范、标准都打磨好 , 才能放心应用 。 ”陈有信表示 。
陈有信说 , 费这么大功夫 , 最直接的动力是给患者减负 。 “我的病人 , 大概七成是外地来的 。 有时候看到他们 , 真是心疼 。 很多病人的激光治疗 , 不是打一次就行 , 常常需要三四次 , 每次要间隔一定时间 。 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打满可能要花个把月 。 在此期间 , 患者无论是回家后再来 , 还是在北京等着 , 都是巨大的时间、精力、财力的消耗 。 ”
患者老吴最能体会其中的难处 。 作为一名责任心强的基层水利工作者 , 老吴今年的防汛工作任务很重 , 虽然治疗不能再拖 , 但他离不开 。 两周前 , 得知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可以为自己远程治疗 , 老吴激动不已 。 “远程医疗通过时空的跨越 , 实现了我们消弭患者诊疗困境和负担的目标 。 ”陈有信说 , 为了这些患者 , 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
拉高均值 , 倍增效力
“这些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 陈有信介绍 , 中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眼底疾病的大国 。 其中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约有3000万人 ,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有数百万人 。 此外 , 还有很多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患者、高度近视患者 。 这些患者视力下降 , 严重可致盲 。 激光治疗是目前经济有效的方法 。 但是 , 不同眼底疾病的治疗模式和参数设置不同 , 需要医生经过较长的学习周期 , 具备丰富的治疗经验 。 许多基层医院不具备眼底激光治疗的能力 , 大多数患者只能到少数大城市的三级医院寻求治疗 。
人们总说 , 中国有13亿多人口 , 再小的问题 , 只要乘以13亿 , 都会变成很大很大的问题;再多的资源 , 只要除以13亿 , 就会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 在中国做任何事 , 都要算好这则“乘除法” 。 医疗也不例外 。
赵兵以通化市为例分析 , 该市约有200万人口 , “以糖尿病发病率10%推算 , 患者约是20万人 。 这些患者中 , 5年以上眼底病的发病率约为40% , 即8万人 。 面对这8万人的治疗需求 , 具备眼底激光治疗能力的当地医生不超过4人 , 配置相应设备的医院仅有4所 。 ”而据陈有信估计 , 目前全国具备眼底激光治疗能力的医生总数不足2000人 。 与此同时 , 全国具备白内障诊疗能力的医生约有10万人 。
“绝大多数眼科医院的技术发展 , 都是从白内障手术、近视眼手术和常规的眼底检查开始的 。 一旦发展到眼底病治疗 , 就上升到另一个层次了 。 ”赵兵回忆 , 15年前 , 在具备一定经验、技术、资金积累的基础上 , 通化市眼科医院购置了眼底激光设备 。 对此 , 大家一度存疑:这类患者不多 , 有必要花这笔钱吗?
“但是随着设备的引入、应用 , 大家意识到 , 不是没有患者 , 是你不会做这个 , 患者不找你 。 我开始对这项治疗非常关心 , 很快发现了问题 。 ”赵兵说 , 首先 , 眼底激光治疗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 。 瞳孔操作空间太小 , 医生就像在针尖上跳舞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视网膜既不可再生 , 也不像角膜那样能换 , 一旦技术能力不过关 , 打到黄斑、重要血管等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 给医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 而且 , 传统激光治疗仪需要医生盯着激光镜 , 手动操作打出一个个光斑 , 治疗多了 , 对医生自己的视力也有伤害 。
“开始 , 我们的思路是用钱来解决问题 。 ”赵兵介绍 , 为此 , 医院通过购置设备 , 通过加载禁区标注、眼动追踪、即停技术、电脑屏幕操作等功能来规避风险、损伤 。 但这只是治标之策 , 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累积丰富的经验 。
更重要的是 , 治疗水平的不足和差距很难通过设备弥补 。 “像白内障手术、近视眼手术、医学美容眼部手术等 , 属于外科技术 , 复明性好 , 医生的学习曲线也短 。 激光治疗属于内科技术 , 跟患者接触时间长、见效慢 , 需要医生长达5年~10年的学习 , 要大量的经验积累 , 要很有耐心 。 ”赵兵说 , “先能把住镜子、看到眼底 , 这就得两三年;然后把激光打好 , 又是好几年 。 这还只是操作 , 而要考虑如何做治疗方案设计、进行个性化的诊疗 , 就需要更多时间和经验 。 这背后 , 是医生的职业追求和责任心的提升 。 ”
而即便有医生愿意沉下心干这行 , 进修的机会也分外难得 。 “我们要找一个去协和进修的机会 , 可比患者挂号难多了 。 ”在赵兵看来 , 把设备装上很容易 , 但把好技术、好人才培养出来很不容易 。 而5G远程诊疗 , 为基层医院的上述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 。 整个诊疗的过程 , 基层医生全程参与、在老师指导下实时操作 , 就像“老司机手把手教开车”;对不同患者诊疗方案的积累 , 对特殊情况的识别、应对 , 都被一一记录 , 便于更多医生多次反复、随时调阅学习 , 几何级地增大了教学的便捷性和辐射范围 , 相当于链接了一所高水平的眼底治疗师培养学校 。
而这一过程 , 不但能延长像陈有信这样高水平医生的手臂 , 延伸他们的经验和智慧 , 还有望把他们的从医理念传递给更多基层医生 。 “要让我们的医生知道 , 协和的专家并不只追求高精尖 , 也在脚踏实地地从最需要的病人治起、从最适宜的技术做起 。 ”赵兵说 。
这种信念的种子如能搭载5G的风潮播撒 , 收获将让人无比期待 。
文:健康报采访人员 崔芳 特约采访人员 陈明雁 通讯员 王璐
【老吴|深度|一场远程诊疗牵出的5G“新算法”】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