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嫦娥变形记


蟾蜍|嫦娥变形记
文章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这几天 , “嫦娥五号”已经从月球挖完土 , 正在准备回家的路上 。 嫦娥奔月 , 一个深深镌刻在华夏民族宇宙观念中的民间传说 , 但说出来可能你不信 , 嫦娥曾是单身男 。
---------------
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户晓 , 深深镌刻在华夏民族的宇宙观念中 , 但这一神话的原初面貌与后世传说存在很大差异 。 从先秦古简的原始记录 , 到两汉唐宋的丰富充实 , 再到明清小说的大胆演绎 , 嫦娥的故事和形象经历了无数次“变形” 。
先秦还是单身男
嫦娥奔月神话最早出现在相传成书于商朝的《归藏》中 。 唐人李善注释南北朝梁代萧统《文选》时 , 曾引用《归藏》语句 , “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 , 遂奔为月精”“昔嫦娥以不死药奔月” , 嫦娥服用西王母的长生不老神药后 , 飞奔月宫 , 羽化月仙 。
但因《归藏》为类似《周易》的占卜书籍 , 且早已不传 , 古代一直对其真伪存疑 。 1993年 , 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大量竹简 。 经学者考证 , 简文中即有《归藏》 , 第307号简文“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 , 201号简文“奔月 , 而攴占” , 与传世文献保存的《归藏》佚文语义相通 。 由此可知 , 至少在秦代甚至更远的商朝 , 就已经有了奔月神话的原型 。
值得注意的是 , 秦简中奔月神话主角的名字并非后人熟知的“嫦娥” , 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恒我” 。 “恒”即永恒 , “恒我”即“使我永恒” , 期望长生不老 ,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现世的依恋 。
相较于“嫦娥”明显的女性化色彩 , “恒我”则是中性词甚至偏男性化 。 有学者从“恒我”的词性出发 , 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 , 这个‘恒我’也许应该是男性形象 , 就像夸父一样 , 只不过一个为逐日 , 一个为奔月而已” 。
到了西汉 , 奔月神话情节出现重大变化 , “恒我”的名字和性别都开始朝着女性化的方向发展 。
两汉嫁为后羿妻
西汉文帝姓刘名恒 , 为避其名讳 , “恒我”中“恒”字改为同样具有永恒之意的“姮”或“嫦” 。 女字偏旁的加入使得奔月神话主角开始具有女性色彩 , 而西汉官话关中语音中 , “我”的发言近似于“娥” , “我”由此被替换成“娥” 。 男“恒我”顺理成章地转变成女“姮娥”“嫦娥” 。
西汉前期 , 羿开始出现在奔月神话中 。 据淮南王刘安所编撰《淮南子》卷六《览冥训》 ,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 姮娥窃以奔月 , 怅然有丧 , 无以续之 。 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 。 羿从西王母处得到长生不老药 , 还没来得及服用 , 就被姮娥偷走吞下 。 姮娥奔月永生 , 羿怅然若失 , 因为他不知道长生不老药的药方和制作方法 。 《淮南子》在奔月神话中加入羿的元素 , 是为了论证“乞火不若取燧 , 寄汲不若凿井” , 即有“鱼”不如会“渔”的观点 , 并没有对奔月情节进行太多引申 。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一文中 , 对奔月神话进行了大幅度扩充 , 使其故事内容更加丰富 ,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 据《灵宪》 ,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 姮娥窃之以奔月 。 将往 , 枚占于有黄 , 有黄占之曰‘吉 , 翩翩归妹 , 独将西行 , 逢天晦芒 , 毋惊毋恐 , 后且大昌’ , 姮娥遂托身于月 , 是为蟾蜍” 。 姮娥偷吃完长生不老药 , 收拾行装奔月出发前 , 特意找一个叫有黄的大师算了一卦 , 问询此行是凶是吉 。 有黄大师掐指一算 , “吉” , 并且告诫姮娥飞升“逢天晦芒”遇到天象有变时 , 切莫惊慌恐惧 , 只要勇敢闯过这一关 , 定会逢凶化吉 , 遇难成祥 。 黄大师的话给了姮娥莫大勇气 , 她终于飞升月宫 , 从女神化身蟾蜍即癞蛤蟆 。
张衡将姮娥写成蟾蜍并不是对女神的丑化 。 在古人的文化观念中 , 蟾蜍是神物 , 能够避邪气、助长生 , 东晋葛洪《抱朴子》有“万岁蟾蜍”之说 。 张衡所造地动仪就是用蟾蜍与龙相配 , “外有八龙 , 首衔铜丸 , 下有蟾蜍 , 张口承之” , 可见蟾蜍在时人心中地位之高 。 且蟾蜍昼伏夜出 , 与月亮运行规律相似;蟾蜍从幼体到成体是变态发育 , 在外形上有很大变化 , 与月相盈缺也类似 。 古人遂视蟾蜍为月亮的象征 , 姮娥既“托身于月” , 化身吉祥的蟾蜍也就不足为奇 。
无论是《淮南子》还是《灵宪》 , 都没有定义姮娥与羿的关系 。 从姮娥窃取羿丹药的举动看 , 二人非但不是夫妻 , 反而有可能类似后世白娘子故事中 , 偷食法海仙丹的白娘子与法海势同水火的关系 。
直到东汉末年 , 学者高诱在给《淮南子》作注时 , 才作为“证婚人”宣布姮娥与羿结成夫妻 , “姮娥 , 羿妻 。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 未及服之 , 姮娥窃食之 , 得仙 , 奔入月中 , 为月精也” 。
张衡对奔月细节的丰富和高诱对嫦娥羿夫妻关系的定位 , 奠定了嫦娥奔月神话的基本轮廓 , 后来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关于嫦娥故事的书写都没超出这个范围 。
隋唐吴刚来相伴
南北朝以后 , 嫦娥的形象从蟾蜍回归为女儿身 , 而且是绝色美女 。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就曾把宠妃张丽华比作嫦娥 。 据《南部烟花记》 , “陈后主为张贵妃丽华造桂宫于光昭殿后 , 作圆门如月 , 障以水晶……谓之月宫 。 帝每入宴乐 , 呼丽华为‘张嫦娥’” 。 白居易《邻女》诗曾用白日嫦娥夸赞邻家少女不可多得的容貌 , “娉婷十五胜天仙 , 白日嫦娥旱地莲” 。
诗人还用嫦娥喻指与自己曾经沧海、过往难忘的女子 。 成语“破镜重圆”的主角徐德言《咏破镜》即言 , “镜与人俱去 , 镜归人不归 。 无复嫦娥影 , 空留明月辉” 。 唐人陆龟蒙借嫦娥寄托相思之苦 , “月娥如有相思泪 , 只待方诸寄两行” 。 李涉在湖州重逢旧人 , 唏嘘“一从明月西沉海 , 不见嫦娥二十年” 。 崔膺送别佳人 , 慨叹“嫦娥一入月中去 , 巫峡千秋空白云” 。
人们对嫦娥居住的月宫也开始进行盛大装修 。 在先秦两汉的奔月叙述中 , 月宫虽然可以居住 , 但清光冷辉 , 萧索凄寒 , 毫无人气 , 缺少基本生活设施 。 到了唐代 , 月宫扩建成遍地玉阁琼楼的仙境 ,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壶史》载:“月规半天 , 琼楼玉阙满焉 。 ”据道教文献《云笈七签》 , 月宫有“白银瑠璃水晶映其内” , 有“七宝浴池 , 八骞之林生乎内” 。 原是西王母神话中的月兔 , 被送到月宫 , 陪嫦娥嬉戏 。 按照唐末道士杜光庭在《神仙感遇传》中的说法 , 月宫内还有“仙女数百 , 皆素练霓衣 , 舞于广庭” , 为嫦娥解忧 。
奔月神话在唐朝最大的发展 , 是吴刚进入月宫伐桂 。 据《酉阳杂俎·天咫》 , “旧言月中有桂 , 有蟾蜍 ,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 , 下有一人常斫之 , 树创随合 。 人姓吴名刚 , 西河人 , 学仙有过 , 谪令伐树” 。 嫦娥窃不死之药 , 玉兔捣不死之药 , 吴刚伐不死桂树 , 三者都因不死长生聚首月宫 。
唐朝科举兴盛 , 士人们向往通过科举鱼跃龙门 , “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 。 因为奔月神话 , 士人们便把科场高中与奔月成仙联系在一起 , 视登科为折桂 。 李白有“欲折月中桂 , 持为寒者薪”之语 , 要把月中桂树折下 , 为天下寒士的科场之路添柴加薪 。 晚唐温庭筠名落孙山 , 艳羡友人高中 , “犹喜故人先折桂 , 自怜羁客尚飘蓬” 。 宋人甚至认为登科是受到嫦娥的垂青赏识 , 胡宿曾赠诗给考中进士的梅尧臣 , “嫦娥应有怜才意 , 惟许诗人到月宫” 。
士人将登科心态寄托于嫦娥之身的同时 , 也对嫦娥的命运抱以深切同情 。 嫦娥脱离红尘爱恋 , 远离人世烟火 , 李白把酒问月 , 叹息“白兔捣药秋复春 , 嫦娥孤栖与谁邻” 。 月宫美轮美奂却冷清凄苦 , 杜甫抚影自怜 , 哀伤“斟酌姮娥寡 , 天寒耐九秋” 。 李商隐更是借嫦娥之悔 , 浇胸中身世块垒 , “嫦娥应悔偷灵药 , 碧海青天夜夜心”;借关切嫦娥冷暖 , 叹自身处境凄凉可怜 , “青女素娥俱耐冷 , 月中霜里斗婵娟”“兔寒蟾冷桂花白 , 此夜姮娥应断肠”“姮娥衣薄不禁寒 , 蟾蜍夜艳秋河月” 。 晚唐罗隐咏月 , “嫦娥老大应惆怅 , 倚泣苍苍桂一轮” 。 宋人杨亿伤“嫦娥桂独成幽恨 , 素女弦多有剩悲” , 吴文英亦“怜夜冷孀娥 , 相伴孤照” 。
唐宋士人在诗词中对嫦娥蹁跹容颜的书写、昨日旧情的寄托、登科折桂的期冀和怨愁情绪的同情 , 为明清时期嫦娥形象的世俗化打下了心理基础 。
明清飞入百姓家
随着明清市民文学的勃兴 , 嫦娥也从远在天际的月宫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成为世俗演绎小说的主角 。
【蟾蜍|嫦娥变形记】嫦娥飞升 , 羿独留人间 , 仰望月空 , 不胜悲伤 , 人们便有意让夫妻再续前缘 。 据元末明初陶宗仪所编纂《说郛》收录的笔记小说 , “嫦娥奔月之后 , 羿思念成疾” , 这年正月十四日夜间“忽有童子诣宫求见” , 自言是夫人即嫦娥派来人间的使臣 。 童子告诉羿 , “夫人知君怀思 , 无从得释” , 而“明日乃月圆之候 , 宜用米粉作丸 , 如月 , 置室西北方” , 然后“呼夫人之名 , 三夕可降耳” 。 羿照此办理 , 嫦娥果然从天上回归人间 , 与羿“复为夫妇如初” 。 羿用米粉做的汤丸后来演化为元宵 , 据说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就从此而来 。
嫦娥降世 , 不仅要和羿夫妻团圆 , 还有改写历史的重任 。 清初吕熊《女仙外史》以明初建文帝时期靖难之役为背景 , 讲述嫦娥下凡转世为白莲教起义军领袖唐赛儿 , 起兵勤王救驾 , 对抗天狼星投胎的朱棣 。 嫦娥诛讨叛逆 , 最终帮助建文帝重登皇位 , 完成使命后回归仙班 。
而在与吕熊同时期的蒲松龄《聊斋志异》笔下 , 嫦娥虽仍是天上神仙 , 却因贬谪下凡 , 彻底摆脱了神性 , 成为富有情趣的人间女子 , 宛若邻家女孩 。 嫦娥谪仙降世后 , 嫁与凡人宗子美为妻 , 她心疼夫君 , 重情重义 , 既能效飞燕舞风 , 又善学杨妃带醉 , 让子美的闺房之乐充满温情 。 在谪限期满要重回仙班时 , 嫦娥为子美痴情感动 , 继续留在人间护佑夫君周全 , 为子美生下一儿一女 , 长相厮守 , 共享天伦 。 蒲松龄对嫦娥形象从神到人的改写 , 最终使嫦娥完成了从尘世奔月飞升到天上重返人间的轮回 , 让神话回归日常 。
改写神话的不只小说 , 更有科技 。 借助科技的力量 , 嫦娥再一次从世间仰望月空 , 飞舞九天 。 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探月 , 从古老传说到前沿探索 , 华夏民族的目光正在穿越浪漫情怀 , 投向无尽的星辰大海 。 我们有理由期待 , 这将是一个比传说更让人心驰神往 , 比神话更加有想象空间的未来 。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
吴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