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广告|规范网络电商广告用语

刘 念
“全网仅一家”“史上最低价”“销量总冠军”“行业领导者”……打开互联网平台的商品页、直播间 , 广告极限词并不鲜见 。 一些消费者被类似广告吸引 , 购买商品或服务后却发现名不副实 , 既影响体验也面临维权难题 。
滥用广告极限词属于违法行为 。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 , 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 。 由于语言词汇的复杂性 , 列举所有极限词并不现实 , 因而在具体实践中 , 需要把握立法本意 。 参照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的界定 , 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 , 即属违法 。 那些动辄标榜“唯一”“独创”“问鼎”“极致”却又拿不出有效证据的商家 , 其广告用词明显不适当 。 有的商家耍小聪明、打擦边球 , 采用异体字、谐音等方式变相使用极限词 , 实质上也涉嫌违法 。
滥用极限词的虚假广告 , 其危害值得警惕 。 商家使用极限词发布广告 , 实际上利用了信息不对称 , 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 从长远来看 , 这种行为也是在透支商家自身的品牌信用 , 无异于竭泽而渔 。 如果助长类似行为 , 就会形成“破窗效应” ,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 最终影响的是行业的良性发展 。 实际上 , 有的商家也自食苦果 。 据媒体报道 , 某地公安部门侦破一起案件:有不法分子在电商平台搜索包含“最”“永不”等词的广告 , 以广告用词违法、要投诉举报为由 , 向商家敲诈勒索 。
互联网时代 , 当滥用极限词的虚假广告搭上技术的便车 , 其负面影响更不可小视 。 起起伏伏的价格、稍纵即逝的福利 , 常令人眼花缭乱、无暇思考 。 销售渠道的丰富多元、广告形式的灵活多变 , 也对监管的覆盖面、精准性、灵敏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 广告极限词虽被明文禁止 , 但仍有商家铤而走险 , 究其原因 , 在于相关做法成本低廉、屡试不爽 。 商家以极限词为卖点 , 吸引消费者掏腰包 , 往往只重售前不管售后 , 让消费者直呼上当受骗 。 由于维权成本较高 , 不少顾客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找商家讨说法 。 在这种背景下 , 对于网络电商广告的失范行为特别是广告极限词等乱象 , 亟待有针对性地加强治理 。
规范网络电商广告用语、整治滥用极限词乱象 , 需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 在技术层面 , 应当与时俱进、加强创新 , 更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监管 。 互联网的普及 , 让商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检索到 , 也方便了对极限词使用的捕捉、筛查;让商家可以随时做广告、发文案 , 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及时存储数据、留存证据 。 在机制层面 , 不妨畅通渠道、充实力量 , 让媒体、用户、志愿者等发挥更多作用 , 进而延展监管触角 。 同时 , 还应加强引导 , 帮助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 , 积极辨识、揭露虚假广告 。 此外 ,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 , 让不法平台、商家、代言者付出应有代价 , 也有利于激发警示效应 , 推动行业加强自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