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特|埃夫特许礼进:从步履蹒跚到小巨人的这些年( 二 )


2000年初 , 偶然一个机会 , 许礼进可以到发达国家参观学习 。 “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去德国学习 , 当我走进大众汽车、宝马汽车生产车间 , 全自动化的生产场景 。 让我深刻感受到 , 国内、国外智能装备的巨大差距 , 这样高效的生产车间 , 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 ”许礼进对采访人员说 。
那显然是另一种景象 。 许礼进看到 , 发达国家汽车制造车间里全是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 。 工人们只需要坐在监控室 , 看看现场视频 , 远程启动和诊断设备 。 工人一按按钮 , 从冲压车间顺递至总装车间 , 一台台汽车就下线了 。 “‘中国要想赶超国外 , 仅靠人海战术显然是不行的 。 ’这是我当时最大的感悟 , ”许礼进坦言 ,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国内外的巨大差距 , 奇瑞开始引进国外设备 , 同时考虑经济性 , 在可以替代的工序上 , 都用自动化设备替代 , 开启了奇瑞的自动化之路 。
紧接着 , 新的问题又来了 。 许礼进说 , 当年中国还不具备自己制造机器人的条件 , 那就得买!汽车企业进口国外的机器人高端装备 , 来自比如库卡、ABB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 。 虽然这改变了车间生产条件 , 但驾驭这些高端装备所必须的能力和财力 , 却不容小觑 。 “若生产现场的机器人出现故障 , 请求国外工程师技术支持 , 不仅价格高昂 , 更耽误生产周期 。 ”
“从国外买来的设备 , 却遭遇了售后服务的瓶颈 , 这触发了我想自主研发机器人的想法 , ”许礼进讲述埃夫特的诞生由来 。
许礼进的一个深切感触是 ,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 如果中国不掌握核心技术 , 就永远受制于国外 。 ”买来先进的设备 , 只能解决一时之急 ,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有先进的“武器” , 才能让中国打赢智能制造这一场“硬仗” 。
于是 , 2007年 , 埃夫特的雏形——奇瑞装备公司成立了 。 许礼进或许没有想到 , 这家脱胎于奇瑞汽车设备部下属的装备制造科的公司 , 日后会成长为中国产销规模最大的机器人领头羊企业 , 并且于2020年7月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 。
基因
“端于偶然 , 却行之于必然 。 ”许礼进对采访人员说 。 伴随着公司的成立 , 公司的使命雏形也诞生了——“制造智能化装备 , 解放人类生产力” 。 许礼进带领着埃夫特 , 从此开启了机器人高端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之路 。
许礼进深切体会到 , 高端装备制造 , 确实不像做鞋子、做杯子一般容易 , 不是仅仅靠借鉴就能做出来的 。 机器人产业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金量 , 但当时机器人行业 , 几乎都在国外发达国家聚集着 。
许礼进记得 , 2008年 , 公司成立的第二年 , 发生了公司一路走来 , 第一个关键性的节点事件 。 那一年 , 埃夫特与哈工大合作开发的第一台机器人 , 正式投入使用 , “这是我们的一个研发成果的重大突破 , ”许礼进告诉采访人员 。 那是一台重载165公斤的点焊机器人 。 在埃夫特的股票代码“688165”里 , 后三位数字“165” , 正是埃夫特为了致敬这款机器人而特意选定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