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破头的新能源汽车,靠堆料定义“智能”,可行?( 二 )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感觉 , 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做手机的跑去造车 , 造车的跑来做手机!跨界虽然无可厚非 , 但术有专攻 , 用做手机的一套思维去造车 , 是不是有些牵强呢?如今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堆料 , 主要集中在2020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由电动化转向智能化阶段 , 以感知焦虑下的外部硬件的配置为主 , 其中交互屏幕、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搭载数量因为其硬科技含量和可交互性 , 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感知参数 。

但是我认为 , 智能化的产品体验 , 量化的硬件参数并不能真实反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 经常被视为和燃油车不同的革命性是:软件定义汽车 , 但尴尬的是在软件方面难以跑通智能化的厂商 , 不得不试图走向燃油车营销硬件参数的老路 。 而从手机圈跨界而来的手机厂商们则选择直接从手机上的短板作为降落点 , 把手机上不擅长的软件一股脑地塞到车子上!

比如曾经的新能源四强之一威马 , 威马品牌创始人沈晖表示:“威马始终关注可量产、用户真正需要的智能产品和技术 。 威马M7已达到2022年智能电动轿车的感知力顶级水平 , 硬件具备L5级(自动驾驶)的能力 。 ”再比如最近风头正盛的华为 , 在新推出的问界M5上 , 余承东极力且重点的突出该车智能对驾驶体验的升华 。

硬件 , 软件 , 加在一起就等于智能了吗?这是一个很悬疑的问题 。 但不管硬件堆料 , 还是软件堆料 , 我认为 , 这只不过是规避核心问题的过渡式营销!比如其中一个关键难点 , 现有所谓的智能新能源汽车搭载芯片的算法以及算力无法准确处理复杂环境下无限可能的长尾场景 , 激光雷达再强大也不够 。

不管是国内厂商主打的激光雷达 , 还是特斯拉主打的摄像头 , 他们统一的目的是识别周围的环境 , 就相当于我们的眼睛 , 只不过是一个感官系统 , 真正对事物做出判断的是大脑!当然 , 解决方法也不是没有 , 高精地图信息的应用 , 相比普通电子导航地图提前给车辆提供更多高精度、高动态、多维度的信息来应对各类突发状况 , 如详细的车道模型、道路部件信息 , 交通安全相关的一些道路属性信息等 。

但是这些信息是很容易采集的吗?不是!因为很多信息都涉及国家安全 , 比如高精度地图中的核心数据——道路曲率是不能公开的 。 所以要让高精度地图商用 , 就需要国家来牵头 。 国家牵头是好事 , 但试问国家的加入意味着什么?我想 , 这应该是大多数厂商不希望看到的吧?所以营销之外的潜意思是 , 先把未来几年发展方向的硬件配置拉满 , 不过这并不是硬件堆砌 , 而是未来通过软件升级 , 可以自我进化 , 实现生命成长感的智能化 。 比如沈晖认为:大家都可以先冗余 , 硬件上内卷也无所谓 。 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 , 为高端配置的硬件参数买单的消费者 , 相当于买了对应品牌的智能化期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