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经济热潮下,蜻蜓FM却愈发失意( 六 )

但是在这种合作模式里 , 挣钱的是大V , 亏钱的却是平台 。 就像一位蜻蜓内部员工曾经透露的那样 , 长期和蜻蜓FM合作的高晓松 , 平台平均每年要向其支付数千万元费用用于购买内容 , 并承担数千万推广费用 。 但是获得的收益有多少呢?“连成本的四分之一都达不到” 。

而反观主推UGC模式的喜马拉雅 , 平台上的生态链构建就比较完善 , 用户既是平台的创造者也是拥护者 。 平台既有大V也有众多草根 , 内容上不会特别依赖大V , 有更多的变现方式 。

另外 , 从蜻蜓FM头部IP的节目中也可以看出 , 它主打的不是知识付费 , 而是人文类的内容 。 这是蜻蜓FM的一大特色 , 也是其盈利能力不强的一个原因 。

像得到、樊登这一类知识付费平台有着自己精准的“知识导向”用户群体 , 且大部分为付费用户 。 而蜻蜓FM平台则相对缺少付费场景 , 即使用户能够获得获得丰富样态的内容资讯 ,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培养起很强的付费意识 。

显然 , 依靠PGC模式起家的蜻蜓FM已经失去了它的先发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