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追逐战:面临的将是巨大的金矿与来自全球的竞争( 八 )

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出现过一波宽带通信卫星星座热潮,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由摩托罗拉支持的铱星项目,然而它在耗资50亿美元建设成功之后却最终走向破产,其中最致命的问题是过于高昂的使用成本。

但铱星项目并未死去,2017年1月初,第二代铱星的首批10颗卫星发射升空,成为新一波星座热潮中的一员。

与90年代的热潮相比,这一波诞生的卫星公司呈现出几个明显不同的特征,首先就是批量化、低成本,比如OneWeb就可以在其工厂每天像生产汽车一样生产数颗卫星,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卫星可以以更小的体积实现更大的功能。Space X也已经将此前几万美元一公斤的发射成本降到了5000美元。

希望做“航天界小米或苹果”的银河航天同样把高性能低成本放在重要位置,高千峰透露,通过在设计时采用有可靠性保障的等级略低的器件、生产环节批量化降低成本,用户才有可能以更低成本接入。

“用户上网时,并不会因为你是卫星就多付钱,他们只会评估多大带宽多大成本,只有卫星网络价格体验优于地面时,才有可能得到用户。”杨峰表示,通信、遥感星座的核心逻辑同样都是成本,“以更低的价格更好解决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