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云原生技术的商业化元年( 四 )

在容器化部署的过程中 , 容器的调度技术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 相当于是应用层的“操作系统” , 其中一种已经取得市场主导地位的容器调度与编排技术就是Kubernetes 。

Kubernetes:云原生应用的“底座”

Kubernetes脱胎于谷歌自己的容器调度与编排技术Borg , 是谷歌对外输出的技术并捐献给开源社区 , 谷歌在2016年的时候透露可以在一周的时间内启动超过20亿个容器 , 可想而知Kubernetes的技术实力 。

由于有谷歌在背后的大力支持 , Kubernetes在最开始的容器调度与编排技术之争中脱颖而出 。 2018年 , 所有领先的公有云和私有云提供商都对Kubernetes开源技术进行了大量投资 。 AWS、微软、谷歌、IBM、Oracle、阿里云、华为云等都有各自的Kubernetes引擎 , Red Hat、思科、VMware等公司也是如此 。 2018年底 , 微软甚至宣布自2020年1月31日起 , 将不再支持其Azure容器服务(ACS) 。 ACS正在被微软的Azure Kubernetes Services(AKS)取代 , 后者是微软在2017年推出的一项服务 。

随着Kubernetes的“毕业” , 其代码也处于稳定状态 。 根据source{d的源代码分析 , Kubernetes的核心代码已经稳定在175万行代码 , 公开的应用程序接口也稳定在16000个 , 开源社区对于Kubernetes的贡献都在2018年降低了 , 也就意味着Kubernetes代码的成熟与稳定 , 可供进一步商业化应用 。 OpenShift社区在2019年初发表预测认为 , Kubernetes于2014年开源并被企业团队用于生产环境中到现在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 , Kubernetes正在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 , 即用户正在寻求各种方法来实现Kubernetes在生产环境中的自动化运维操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