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云原生技术的商业化元年( 五 )

除了获得业界几乎所有技术厂商的支持外 , Kubernetes成熟的另一个明显标志是围绕其成长起来的丰富的开源技术生态体系 , 包括监控管理Prometheus、服务代理Envoy、远程过程调用gRPC、容器网络接口CNI、基于DNS的服务探索CoreDNS、打包环境Helm等等 。 这些丰富的周边工具 , 丰富了对Kubernetes的管理、监控、优化和兼容等 , 完善了Kubernetes的可应用场景 。

当然 , 更重要的是来自用户的认可 。 CNCF在2018年8月发布的一份截止到2018年6月的半年度企业用户调查报告中(受访者主要为欧美企业) , 称自2017年12月的调查以来 , 已经有73%的受访用户在生产环境中使用了容器 , 这比2016年3月的调查结果相比提高了50%;容器可以运行在AWS、谷歌云、微软云、OpenStack和VMware等多种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环境中;而容器的管理工具中 , 有83%的受访者选择了Kubernetes , 远远高于第二位的Amazon ECS(24%)和第三位的Docker Swarm(21%) 。 再加上2018年VMware对于容器和Kubernetes的大力投入 , Kubernetes也在私有云环境中得到了强力支持 。 现在 , 企业可以在私有、公有、混合或多云部署等广泛的计算环境使用Kubernetes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