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葩说、付费课程崛起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失落了吗?( 五 )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徐学勤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作者:许纪霖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01

与时俱进的启蒙与理想主义

新京报:关于启蒙的当下性 , 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通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启蒙浪潮 , 常识已经普及 , 民主、自由、理性、法治、权利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 再去重复没有太多意义 , 而且人们开始怀疑启蒙本身的作用与价值;而另一种观点认为 , 启蒙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 它永远不可能完成 , 启蒙不是没用 , 而是不够 , 西方也有许多学者在不断重申启蒙的意义 , 比如斯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等等 。 你曾经是启蒙阵营中的代表人物 , 现在却很少再谈“启蒙”话题 , 能否谈谈你对启蒙的当下性的理解?

许纪霖:传统的启蒙者通常都是居高临下的 , 认为自己代表着黑暗中的一束光 , 是燃灯者 , 而被启蒙者就像是柏拉图所说的“洞穴人” , 还在黑暗中摸索 , 看到的都是幻象 , “唯有我掌握了真理” 。 而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用“分享”这个词 , “分享”是一种平等的姿态 。 所以我说 , 今天的启蒙者首先要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 , 因为你根本不了解你的启蒙对象 。 当你不了解的时候 , 你可能讲得满头大汗 , 甚至得意洋洋 , 但实际上是鸡同鸭讲 , 一切都很虚妄 。 你自以为和他们是同代人 , 但其实是错的 , 他们是被新的网络文化所塑造的 , 当对这些文化缺乏了解的时候 , 启蒙不过是自说自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