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柴劣火事件:给呦呦鹿鸣和财新建议一个解决方案( 三 )

“洗稿”并不是重点

《甘柴劣火》是否“洗稿”?在呦呦鹿鸣个人的辩护文中,他主要给出了两方面的理由。

首先,该文在行文中明确交代了绝大部分信源。虽然没有像论文一样列参考文献在文末,但基本上做到了信息有其出处,包括财新的名字和采访人员王和岩的名字。

其次,该文综合了较多方面的信息,并有较多的个人创作投入,不是将一篇或少数几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改写。

不过,如宋志标所发现的:“他对引用材料的使用,不是无损的完整标注,而是打碎,零散布局。如此一来,那句话是引用媒体的既有报道,那句话是他自己的,就变得含糊起来。不揣测动机,至少这样的处理手法是不够诚实的。”

但“洗稿”其实并非争议的关键。

实际上,王和岩的朋友圈也并未称该文为“洗稿”。真正令财新感到不满的,是该文使用了付费墙背后的内容。

财新从2017年开始转型为付费模式,这也是全球媒体近两年的重要趋势(详见此文)。付费模式成立的前提是:读者认可该媒体提供的信息的价值,愿意为之付出金钱。因此,信息的独家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同样的内容在别处可以免费获取,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再花钱看同样的信息。

推荐阅读